傅恒在临死前向乾隆提出一个什么建议,若采纳,鸦片战争就不会输?

小小嬴政


傅恒(1720~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他是乾隆孝贤纯皇后的弟弟,标准的皇亲国戚。

民间传说乾隆和小舅子媳妇有一腿,据说傅恒之子福康安是乾隆和他的老婆瓜尔佳氏的私生子。当然没有史料证明这个传说是真的。

傅恒是个名将,曾指挥了大小金川之役,平息准噶尔叛乱等战役,这样说吧,傅恒在48岁之前没打过败仗。

傅恒50岁时就去世了,换言之,在他临死前两年,即1768年指挥的“清缅战争”却是他人生的“滑铁卢”。因为这次他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了。



我们先了解一下“清缅”战争的过程

笼统地讲,清缅战争是指18世纪末清朝和缅甸贡榜王朝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具体来说,“清缅战争”就是从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开始自卫反击为开端,到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结束为止,历时7年的战争。

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共花了911万两白银,死伤无数士兵,最后落得一个不胜而胜,取得了一个名义上让缅甸臣服的结果。讲真这很丢大清的面子,就连乾隆都承认,“十全武功”里的这一功很“水”。

说实话,清缅战争一开始清军打得很糟糕,六年中,三位云贵总督因战败自杀,还有一位战败被裁撤。



就在乾隆一筹莫展的时候,就在清缅战争相持不下的时候,就在无将可派的情况下,乾隆突然想起了小舅子傅恒:“我怎么把这个能人忘了”!

乾隆马上任命傅恒为云南总督,全权执掌征缅帅印,即日出发。

傅恒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率军到达了云南边境。双方一交手傅恒终于明白为什么“清缅战争”这么难打原因了。

他心中暗骂前四位总督都是“蠢货”,为何打了六年都没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原来中缅边境多阴雨天气,缅甸都是木城,这些木料一遇雨水变得光滑坚硬,大清的火炮根本轰不开城门,加上清军火枪落后,大多数的装备还是大刀加弓箭,而缅甸的士兵配备的是英国造的“燧发枪”。

想想看,一群骑马挥舞大刀的能干过火枪吗?傅恒心中怨恨前几位总督为何不及时反馈战况,以至于现在自己打的十分吃力。




傅恒在寻找战机,陆地没胜算就从水上攻击,他命令士兵伐木造船。

战船很快打造完毕,傅恒亲带八千士兵,沿金沙江顺流而下,直达缅甸守军后方,2000多里地竟然兵不血刃。

缅甸守军突然发现被清军包围后惊慌失措,有的地方干脆弃城逃跑,有的地方举起了白旗。

缅甸守军从没遇到这么牛的人,这家伙好似天兵天将,连续六年的战争让缅甸守军厌倦了,如果这样僵持下去都会被拖死。缅甸守军产生了厌战情绪,于是提出停战议和。

其实这正是傅恒求之不得的事,傅恒是北方人,对南方这鬼天气不太适应,来到云南不久就病病恹恹,军队一部分北方兵和他情况差不多,傅恒是强打精神指挥战斗。



既然双方都有停战之意,双方指挥官一拍即合:“他奶奶的,不打了,爱咋咋地”。

傅恒给乾隆通报了战况,把情况说的挺惨,其实也不乐观,乾隆见好就收,顺坡下驴,“行了,缅甸服了就算了,停战吧”。乾隆终于同意结束战争。

休战的时间是1769年11月16日,傅恒烧掉战船,率军返回了北京。

傅恒因在战斗期间感染了疾病,回京不久就卧床不起,1770年二月,傅恒感到时日不多,恰好乾隆来探病,他强撑病体向乾隆提了最后的建议。

傅恒说:“通过这次战役我发现咱们的火器很落后,缅军所持的火器威力很强大,我们应该向西方订购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傅恒用最后的力气向皇上进言,乾隆只是说:“好好养病吧!等你病好了再议”。乾隆坐了了一会就走了。

没过两天傅恒就去世了,享年50岁。

乾隆以后并没有采纳傅恒的建议,并没有进行军备更新换代。他顽固认为:“骑射乃建州之本,不能抛弃祖制”。同时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八骑军依赖火器,会使八骑军越来越废驰“武功”和懒惰。

乾隆这一做法为子孙留下了隐患,假如他采纳傅恒的建议,就没有70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清朝灭亡,乾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语:有人说,清朝灭亡始于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都拒绝发展火器,康熙当政期间,流放了发明“28连发机关枪”的戴梓;乾隆拒绝了傅恒发展火器的建议,否则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变化,世界老大可能是中国。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咱大清朝就是一根朽木雕不得人,茅房里的土堆不得墙。整个大清朝小三百年的历史,过得那叫个稀里糊涂。傅恒算是第一个被打醒的满人,很可惜的是打醒没多久,明白了世界正在巨变的他却没有撑过疾病的骚扰,没多久就挂了。

所以想要解决题主的问题,咱先的了解一下傅恒这个人,接着了解一下是啥事,把这位满清贵族给揍醒的,接着再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傅恒这个人

他可是有名的官二代,这辈子屁股下面就像做了火箭一样,那官帽子一顶接着一顶的往那脑门上扣,看的人要多眼热,就有多眼热。

没办法谁让人家有一个好姐姐——孝贤纯皇后,简单的说人家是乾隆这个十全老人的小舅子。

姐夫照顾小舅子这不是应该的吗?

老梁把傅恒的履历拉出来溜溜让大家伙眼红眼红。

乾隆五年的时候,傅恒刚满二十岁,就被姐夫拉倒紫禁城里边看守龙窝,得到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蓝翎侍卫。说的能让大家明白一点,也就是一保安。

但人家这保安那可是只有武进士进入三甲的行列,才能得到的职务,那是正六品的品级。而且必须是八旗老爷们中的上三旗才能有的资格,在编总共才九百个人,人家就是其中一位。

好吧,没事的时候,腰里揣着刀,脑瓜顶上顶一顶大草帽,在龙窝边上溜溜弯,就这么呆了几个月。老姐说好了就是镀镀金,有那么个过程就行了,几个月后,这脑袋上就扣上了头等侍卫的帽子,这时候就已经是正三品,这就跨了好几个级别,没办法朝里有人就是好办事。

这时候就不是保安了,这就成了保镖。皇帝身边的近臣,简单的说就是皇帝蹲着,你站着,皇帝吃着,你看着,当然前提是闭嘴,别说话。

乾隆七年,也就是离第一份工作过了两年,这就戴上了御前侍卫的帽子,这和皇帝更进一步,还能时不时的说上一句话。当年明珠,和珅之类的人都挂过这帽子。

这个时间段里,加上乾隆这也是刚继位没多少年,这手里可以使唤的大臣没多少,这不捎带着领着内务府大臣的职务。

这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八年,户部右侍郎的红顶子就下来了,还挂着大山西巡抚的职务。

两年后,也就是乾隆十年,这一脚就踹开了满清的权利中心的大门——军机处。

一年后,乾隆十一年,一屁股就坐在了军机大臣,内大臣的位置上,开始闭目养神,处理政务了。这一年刚刚好,人家二十六岁。

六年啊,咱六年仅仅是从小学毕了个业,或者初中高中刚刚毕个业而已,人家已经是权利的核心中的核心大臣了。咋说呢?这段时间还真看不出傅恒有啥能耐,似乎就是靠着老姐那张老脸混饭吃。

如果您真这么想,那可就错了,后边开始,人家真的凭着本事说话。

乾隆十一年的时候,四川西部大金川那帮子土司,蹲在自家地头上过小日子。乾隆感觉这帮人就是国中之国的土皇帝,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挑起事端偷鸡摸狗的打架闹事,最后乾隆为了一劳永逸搞了一个改土归流的策略,将这帮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的土司的根子给掘了。

结果人家造反了,最后傅恒跑去收拾的烂摊子,这一家伙下去,花了七千万的帑币,乾隆十全大武功中的第二个就这么贴在了脑门上。

一等忠勇公,脑袋上的帽子也换成了宝石顶,身上的衣服也脱了变成了四团龙补服。

到了乾隆二十年,平定准格尔,傅恒骑着大马,挎着大刀,也去了。这可是十全老人中第一武功啊,这不乾隆将傅恒塞进了紫光阁,就这么一划拉成了第一位。这就走上了人生巅峰啊!

把傅恒揍醒的事

这就到了乾隆三十四年,满清对缅甸第四次用兵,没办法前三次都失败了。这次小舅子出马一个顶俩。

这过程有点狼狈,但最后勉勉强强,凑凑活活的也算是“赢了”。

说道这里,细心的朋友就要问了:“老梁你干嘛在赢了上边加引号?又要嘚瑟啥呀?”

这个说起来还真是脸红,毕竟是咱大清的正规军和缅甸一帮子地方留守部队干了那么一家伙,也没有把人家咋样,还死了不少人。双方打仗的将领,也没有经过自己主子的同意,就这么签了一份合约,草草了事。这要是正儿八经的说道,这至多也就是个平局而已。

可最后咱大清和缅甸在谈判桌上扯皮扯了都有十年了,缅甸的老大由于被别人骚扰的受不了了,这才点头同意向大清纳贡称臣。

这事,才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不乾隆着急忙慌的就把这事,按在自己的十全武功中充当一个大头。

那么题主的问题就和这场战事有着直接的联系。

傅恒在这场战役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西方火器的厉害,因为缅甸使用的是西方先进武器燧发枪,人家准备拿着这家伙事称霸东南亚,说真的如果不是咱这满清从中搞了这一下,东南亚还真有可能就被这家伙给统了。

反过来咱看看满清那种只能打三十步的火器,那就是一个烧火棍,人家五十米开外就能放到你,要是遇到个下雨天这火器您就扔了吧,这就是一累赘。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满清的火器制度,那叫个废物,都一百多年的老古董早该丢的东西,居然还在军队中流行,时不时的搞个炸膛玩,把大清的士兵都快玩死了。

所以,傅恒在缅甸染病之后,对西方火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傅恒知道自己这个便宜姐夫的德性,一直就抱着那八旗大老爷不过百,过百不可敌的理念。

八旗大老爷们能有这份殊荣,乾隆和他们的先祖都认为,这都是马上的功夫了得,还有那大弓拉的嘣嘣的响的原因,你这一家伙,要是弄个先进的火器进来,八旗大老爷们可都得玩完,咱还咋过百不可敌。

一个光屁股的小屁孩,拿一火枪,一家伙就能干倒一个,满清花费数十年培养的能把哪大弓拉的嘣嘣响的弓箭手。

所以死的时候,傅恒这才就向乾隆建议,咱大清也得研究研究这火器,不然缅甸这事还的发生,更糟糕的事就很有可能推倒鼻子跟前了。

但乾隆这位十全老人认为,这世界怎么变都不管他的事,他只要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至于儿孙们的事,他们自求多福好了,俺先把这十全武功搞齐了再说。

所以傅恒这个被打醒了的满人,好不容易憋出的话,被乾隆这十全老人给堵了回去,咱大华夏被满清逐渐的带离了文明,向着原始社会开始进化。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最近的一部《延禧攻略》让原本鲜为人知的富察傅恒声名大震,虽然《延禧攻略》里乾隆和富察傅恒的很多故事都是杜撰的,但是富察傅恒的历史功绩和个人才能方面还是有明确记载的。富察傅恒是孝贤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与电视剧里温文尔雅的傅恒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傅恒其实是武将出身,并且,相比于乾隆时期以及后来的满洲将领,他的谋略、眼光和作战成绩实际上是很有成就的。

傅恒在乾隆朝的第一大功劳就是平定准格尔叛乱,虽然在这场平乱中傅恒立下了大功,但是在另一场对外战争中,傅恒也更显示出了他独特的判断力和超前的认识。公元1766年,由于清朝对战缅甸屡战不胜,甚至出现了平叛的主将三次战败并自杀的事件,这令一向以文治武功自居并且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非常没有面子,乾隆震怒之余部命傅恒亲领三万精兵直扑西南边境。

傅恒带领的八旗兵,论马战可以以一当十,打的缅甸兵抱头鼠窜,但是这不代表能够轻易地征服缅甸。久经沙场的傅恒很快就发现了为什么前三次清军征讨缅甸都遭到惨败的原因。缅甸军的武器装备要比清军现今许多,主要表现在枪械上。这不难理解,英国在18世纪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正好是中国的乾隆朝,而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紧挨着缅甸。有很多先进的英军准备经过印度传入了小国缅甸,包括最新研制的燧发枪,这是缅甸压制清军的法宝。无数的清军士兵拿着大刀弓箭被对手的先进枪械远远的打死。


傅恒清楚双方的武器差距将导致清军大量伤亡,于是自己做主跟缅甸议和,缅甸人虽然武器有优势,终究是个小国,打心眼里是不想和清朝这样的庞然大物做对,于是也痛快的答应和解。傅恒没打赢就撤军,并不是因为无能和胆小,这是在中国国土之外进行的一场惩戒性的战争,不是保卫国土的战事,因此傅恒权衡之后决定撤军。

乾隆时期多年的对缅战争耗费了清政府九百万两白银,尽管当时正逢乾隆盛世,但这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乾隆皇帝对傅恒无功撤军的结果非常不满意,毕竟乾隆是派傅恒去给自己争面子的,结果又打了个败仗。傅恒回到京城的时候身患重病,因为缅甸的湿热气候令这些北方的满族将军身体吃不消。他拖着病体告诫皇帝,一定要引进和研制这种先进武器,否则周边各国都普及了燧发枪,大清朝在战争中将非常被动,并且损失惨重。但是乾隆却认为傅恒是在给打败仗找借口,根本没把燧发枪的事情当回事。而傅恒没过多久就病重不治,撒手人寰了。


几十年以后,清朝就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开始了我国近代100年的屈辱史。如果乾隆皇帝当时能够采纳傅恒的忠言劝告,历史虽然不一定改写,但是想必清朝不会败的那么惨吧。


历史课课代表


富察·傅恒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心腹大臣。傅恒南征缅甸见识到了缅甸军队使用先进的燧发枪和先进高效的部队编制,自以为很强大的清军在缅甸军队面前连续失败,让傅恒认识到,清军装备落后,军制落后,而且由此看到了英国对云贵和西藏的威胁,所以在已经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傅恒向乾隆上书,傅恒在上书中描述了缅甸强大的火器以及更为优秀的军队编制,同时还强调了英国对云南以及西藏的威胁。傅恒认为,应该立即向西洋购买先进装备,淘汰老弱,以应对将来的战争。

可惜,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还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并没有理会傅恒的最后建议,仍一意孤行,以骑射为本。不仅如此,乾隆还以败为胜,将缅甸之役列入他的“十全武功”,简直恬不知耻。

其实就是乾隆听从傅恒的建议也是治标不治本,也无法挽救正在走向迟暮的大清,也不可能改写鸦片战争的结局。

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制度上,而是在国家的各个方面,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民族矛盾......后面以汉族官僚主导的洋务运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能正确使用它的人,最终还是只有失败。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故事,可以关注我。


书生讲史


洋务运动后仍有甲午战败和八国联军入北京事件,证明单纯的军事技术改革、甚至经济改革无法改变一个国家的总体落后面貌,并解决其根本问题。

清朝的主要问题不是科学技术落后,军事技术落后,而是人民的组织方法有问题——也就是政治制度和相应的经济制度,或者按韦小宝的逻辑说是钱和女人的分配方式有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清朝被列强战败是早晚的事情,清政府被其他势力所取代,也是早晚的事。

因为被压迫者必然不甘心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现状,而外来势力的介入必然将旧有的体制破坏,使之丧失稳定性。


大唐幅音


如果傅恒能再多活几年,就光从缅甸打仗那里缴获的火器组成一只清兵火器营,打给皇帝看看,乾隆又不是傻瓜,可能会改变大清朝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