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莫斯科意味著失去一切,為何斯大林堅守莫斯科死戰不退?

靜夜史


文史頻道第83期之退無退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派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境內。

希特勒把軍隊分為三路,中路集團軍負責進攻莫斯科。

在進攻蘇聯的過程中,德國軍隊異常順利,希特勒樂觀地認為,對蘇作戰將很快結束。

戰爭結束以後,將由日耳曼人統治蘇聯,斯拉夫人將會被驅逐到西伯利亞,任其自生自滅。


只是讓希特勒沒有料到的是,在莫斯科的蘇聯人和之前的相比,戰鬥意志提高了很多。

戰爭進行地異常艱苦,雙方在莫斯科展開了拉鋸戰。

斯大林認為蘇聯將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因為在一年的戰爭洗禮中,蘇聯軍隊快速成長,戰鬥力提高很多,可以和德國一決雌雄。

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南部地區都在蘇聯人手裡,這裡是重工業基地,有豐富地石油和礦產,能夠支撐軍隊的消耗。

加上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是蘇聯革命勝利的象徵,如果莫斯科被德國佔領,對蘇聯人的戰鬥意志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為了保護革命成果,斯大林決定誓死捍衛莫斯科。

在雙方對峙的同時,美國人的中立政策有所傾斜,他們轉而支持蘇聯,對蘇聯進行了軍事援助,讓蘇聯人有了更大地勇氣抵抗德國軍隊。

在付出巨大犧牲後,斯大林成功守住了莫斯科,德國人的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打破。



1943年8月,蘇聯轉入進攻階段,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以失敗結束。

—End—



文史頻道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指揮系統遭到大清洗嚴重破壞、對戰爭準備不足的蘇軍倉促應戰,雖然進行了頑強抗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仍然未能阻止德軍的前進步伐。到1941年10月,德軍已經抵近莫斯科。形勢所迫的蘇聯政府,不得不做出將首都從莫斯科向古比雪夫(今天的薩馬拉)疏散的決定。在這危急關頭,作為黨政軍最高領導人和全國人民領袖的斯大林,力排眾議,堅決拒絕離開莫斯科!而歷史證明,斯大林的這一決定對戰局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確保蘇聯迅速扭轉被動局面,頂住德軍的瘋狂進攻後轉入反攻並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1. 早在戰爭爆發的第三天(1941年6月24日),蘇聯政府就通過了“關於成立疏散委員會”的決議,並在隨後的日子裡制定了一系列具體“疏散”決定。根據這些決定,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有1700萬人、2600家企業和數千萬噸工業設備從西部地區轉移到東部地區。

在蘇軍在白俄羅斯共和國首都明斯克下遭到慘敗、明斯克被德軍攻佔之後,當時的紅軍總參謀部無法就西部方向所發生的一切向斯大林做出解釋,這也引起了蘇聯領導層對國家命運的極度擔憂。

在這一背景下,蘇聯政府1941年10月12日做出關於建立莫斯科第三道防線的決定,第二天又做出了一系列“疏散”決議。

10月15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又做出了“關於對蘇聯首都莫斯科進行疏散”的決議,要求駐莫斯科的外交使團、蘇聯人民委員會(政府)、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立即”撤離莫斯科。

疏散決定中也有斯大林撤離的計劃,就連確保他安全離開的交通工具也已準備就緒。10月2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還做出了“關於在古比雪夫修建掩蔽部”的決定。

但是,斯大林本人最終拒絕離開莫斯科!

2. 斯大林為什麼選擇冒險留在德軍已經兵臨城下的莫斯科?他的這一決定又起到了什麼作用?

在當時的蘇聯,斯大林完全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對戰爭前景的看法影響著全黨全軍全民抗擊德軍的決心。

戰爭初期蘇軍節節敗退,德軍甚至挺進到距離莫斯科只有幾十公里、已經能夠看到克里姆林宮建築尖頂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軍民不可能不出現動搖和恐慌。斯大林清楚,自己如果離開莫斯科,蘇聯軍心、民心必將遭受重創,對德戰爭將更為艱苦、漫長。

俄羅斯政府官媒《俄羅斯報》在2015年5月9日蘇聯抗擊法西斯德國入侵的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年紀念日到來前夕發表文章指出,蘇聯國防委員會關於對莫斯科進行疏散的決定一出臺就引起了恐慌,斯大林決心留在莫斯科不僅消除了這種恐慌情緒,也極大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和與法西斯戰鬥到底的決心。

“為了祖國、為了斯大林!”、“一步也不能後退,我們身後就是莫斯科!”這些口號激勵著每一個蘇聯民眾;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冒著德軍空襲的危險,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的閱兵活動,參加閱兵的紅軍部隊士氣高昂,從紅場直接開赴抗敵前線!

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斯大林留在莫斯科,就意味著莫斯科能夠在敵人進攻面前挺住,就意味著勝利終將屬於蘇聯!

儘管斯大林在大清洗等一系列問題上做法備受詬病,但人們對他在偉大衛國戰爭中所做的巨大貢獻普遍持肯定看法。和他寧願犧牲長子雅科夫,也不願拿他交換被俘德軍元帥保盧斯一樣,決定留在莫斯科體現了斯大林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應有的擔當和品質。

3. 歷史資料和同齡者的回憶都證明,斯大林在留下來堅守莫斯科的問題上、在蘇聯最終必將戰勝納粹德國的問題上,從來沒有過絲毫動搖和懷疑。

曾經撰寫過多部關於斯大林及其在偉大衛國戰爭中作用著作的蘇聯著名記者、評論家弗拉基米爾·瓦西利耶維奇·蘇霍傑耶夫回憶說:

德軍兵臨城下、莫斯科保衛戰戰局艱難,連傳奇的西線總指揮朱可夫都開始擔心,並向斯大林報告希望將自己的指揮部從靠近前線的佩爾胡什科沃轉移到遠離前線的白俄羅斯火車站或者阿爾扎瑪斯附近。

對此,斯大林的回覆是:只要朱可夫移動一步,自己就將親自擔負西線總指揮任務!斯大林向部隊發表講話說:“我留在莫斯科,西線指揮部留在佩爾胡什科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會交出莫斯科!”

斯大林貼身警衛阿列克謝·特羅菲莫維奇·雷賓在《在斯大林身邊》一書中指出,斯大林從未打算離開莫斯科。

“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對私人司機克里夫琴科夫說:‘我要和民眾一起留在莫斯科。只要我在莫斯科,敵人就不可能奪取這座城市;他們只有踏著我的屍體,才能從莫斯科通過!’”

“他還經常上街查看德軍空襲情況,巡查高爾基大街、澤姆良土堤、斯莫稜斯克廣場的哨卡,這些都給值勤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蘇聯著名詩人、作家和政論家費利克斯·伊萬諾維奇·丘耶夫在《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一書中寫道:“……我問道,斯大林1941年10月是否產生過動搖——離開莫斯科還是留下來?莫洛托夫的回答是:‘胡說八道,他沒有任何動搖!他從未打算離開莫斯科。我也只在古比雪夫呆了2-3天,斯大林對我說:你看看那裡安置得怎麼樣,然後馬上回來……’”

斯大林的衛隊長尼古拉·西多羅維奇·弗拉希克回憶說:“儘管情況非常困難,特別是在戰爭最初的幾個月,但斯大林對勝利從來沒有懷疑過。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節到來前夕,他得知我要把他的圖書館轉移到古比雪夫後,就堅定地說:你這麼做是白費力氣,我們任何時候都不會交出莫斯科!”


Andrei青山碧水共雲天


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應該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因為這兩場保衛戰悠關蘇聯的生死存亡,也關係到二戰的最終結局,最低限度也關係到二戰的進程和結束時間。

莫斯科是蘇聯首都,是蘇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主要的是它和斯大林格勒的戰略位置異常重要,如果這兩座主要城市失守,納粹德軍便可對蘇聯各地長驅直入,勢如破竹,還可削減蘇聯軍民的戰鬥信心和抗德決心。因此,斯大林在徵求了朱可夫和一些主要將領的意見後,決定死守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並且親自在莫斯科指揮作戰。

斯大林的決策是正確的。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使蘇聯各地的軍隊有時間源源不斷地向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集結,並藉助嚴寒天氣對德軍的肆虜,對德軍進行了強勢的反攻,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取得了兩大保衛戰的勝利。

兩大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蘇軍的被動態勢,又經過了幾次較量後,蘇軍佔據了戰略主動,並很快進行了戰略反攻,直到攻克柏林。


韓楓3897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它集中了一個國家的精英和優質資源。如果這個國家的首都在戰爭中陷落,那就預示著這個國家就有亡國的危險。同時,既是沒有亡國,首都的陷落,也從很大程度上打擊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抵抗意志,對於戰勝侵略者能帶來百害而無一利的效應。

斯大林做為蘇聯的最高統帥,他不能不知道這個事情的利害。而集中全民意志和優質資源,全力保衛莫斯科,進而最後戰勝德國法西斯,就成了斯大林的不二選擇。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紅場閱兵後,戰士直接開赴戰線的壯麗畫面。





王春來342


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衛國戰爭史上最為絢麗燦爛的篇章,特別是斯大林紅場閱兵的那一幕,直至如今,依然在歷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以說是二戰當中斯大林最為出彩的精神方面的重要神來之筆。至今重溫那場閱兵,仍然讓人熱血沸騰、充滿敬意!

斯大林作為蘇軍最高統帥,為什麼會選擇在最困難的時候留守莫斯科?難道他有預測神鬼的先見之明?還是能斷定蘇軍就一定會勝利嗎?又或者是說他不怕被德軍俘虜嗎?

在德軍再次向莫斯科推進,並佔領了一座通向莫斯科的鐵路小鎮,斯大林向國防委員會演講,在最初是撤離莫斯科,還是堅守莫斯科,斯大林曾經有過一段猶預的!因為這時的莫斯科己經沒有軍隊了,甚至連警察都沒有,剩下的只有普通老百姓。所以,後來他之所以堅持留守莫斯科,是和當時的戰場上瞬息萬變的形勢所息息相關的。我們現在所瞭解到的莫斯科保衛戰,主要是英雄般的史詩篇章,無論是官員和士兵還是普通百姓,在那場慘烈的莫斯科保衛戰中,都義無反顧的投入到這場偉大的戰役當中去,不怕流血犧牲,更無懼生死。但在莫斯科戰役開始的初期,城內卻完全不是這個樣子的。

其實,精明過頭的德國人最初並沒有發現斯大林設的是一個空城計,與此同時,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蘇軍,正在日夜不停的開往莫斯科的列車上。希特勒最終卻失去了佔領莫斯科最佳的時間節點,因為戰場上的時間就是一切,失去了對時間的有力掌控,便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因為此時,德軍正對其他地區的蘇軍進行圍堵,希特勒的這一戰爭構想是正確的,因為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前提的;但是希特勒發動的是一場邪惡的反人類戰爭,怎樣折騰,都逃脫不了走向覆滅的命運!因此,此時的西伯利亞國防軍和遠東蘇軍的到達,強大的蘇軍於1941年12月5日,便在莫斯科城下郊外向無法在那裡過冬的德軍以致命一擊,徹底扭轉了蘇德戰爭的天平走向。

總之,斯大林是決定留在莫斯科的,儘管準備帶他離開的飛機和火車都已經準備好了,但他還是決定留下。他無法想象,一旦自己離開了,蘇聯軍民的抵抗意識會是什麼樣的?恐怕會在瞬間坍塌也未可知。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領袖,他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職責。他不僅不能走,而且要出現在公開場合,讓所有的莫斯科軍民都能看到自己,這樣可以擊破來自各個方面的一切謊言。


蘆嘉玉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斯大林對於德軍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十分清楚,那就是德軍真正到了強弩之末的狀態,而蘇聯方面的戰鬥力則重新煥發出來了。

作為西方方面軍總司令的朱可夫大將曾經對斯大林說:“我們能夠保住莫斯科!”對於朱可夫來說,斯大林十分清楚,曾經和他在基輔之戰的撤守問題上據理力爭,並且不惜丟掉總參謀長的職務;列寧格勒眼看就要丟掉了,朱可夫一去,居然奇蹟般的把德軍給擋住了。因此,對於朱可夫的為人和才能,斯大林沒有任何懷疑,他都認為可以完成的事,自己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實際上,從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再到基輔之戰、斯摩稜斯克之戰、列寧格勒之戰,其推進速度顯然呈放緩的趨勢。這不是因為德軍戰鬥部隊的力量不濟,而是因為後勤出現嚴重脫節。隨著對蘇戰爭的深入,德軍後勤運輸系統受蘇聯道路交通和己方運輸工具遠遠無法滿足深入千里並且還在繼續推進的幾百萬官兵和數千輛戰車、數千架飛機的給養、彈藥、燃料供應。反而因為蘇聯軍民的持續抵抗,德軍處境越來越糟糕。維亞濟馬之戰後,德軍再次圍殲蘇軍大幾十萬人,但同時自己也耗盡了力量,並且天公不作美,秋雨連綿不絕。這對本來就已經十分吃力的德軍無疑是雪上加霜。於是德軍不得不停下來 整頓補充。

反觀蘇聯,蘇軍的撤退的同時摧毀了沿途的一切設施,但同時得到東部的支援。而東部則是蘇聯精華之所在。並且隨著戰爭動員在全國展開,真正實現了全民族戰爭。僅僅在莫斯科戰役中修築防禦工事的就有50萬人以上,並且是婦女佔多數。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將在遠東的駐紮的組建於戰前的現役部隊源源不斷的調到莫斯科。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即使是局外人也能看出德軍看似攻勢兇猛,實際上已經到了真正的強弩之末,處在入不敷出的狀態。而蘇軍方面雖然一敗再敗、一退再退,但是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還是保持住了戰鬥力,十月革命節紅場閱兵更是像打了一劑強心針,戰鬥力在悄然增加。

因此,朱可夫才敢於信誓旦旦的向斯大林保證能夠保住莫斯科,斯大林經過調查心裡有點不踏實也是正常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堅定守住莫斯科的信心。


大將軍威武K


正如你所說的失去莫斯科就失去了一切,莫斯科作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失去了莫斯科就相當於一個人失去了靈魂,對於俄羅斯的損失是巨大的,俄羅斯需要這樣一場保衛戰來堅定人們抗戰的決心和意志;失去了莫斯科,背後就剩下了寒冷的西伯利亞,貧瘠的西伯利亞會使得抗戰更加艱難,而且動搖了人們繼續抵抗的決心和勇氣。俄羅斯需要這樣一場戰役來鼓舞士氣,讓人民及國際社會看到渴望戰勝法西斯的堅定毅力,事實證明,斯大林的決策是對的!


咿呀小


一是蘇聯退無可退。如果再退,莫斯科失守,對蘇聯抵抗的軍民信心是毀滅性的;而失敗投降的結局也必將是悽慘的,所以斯大林只能拼死一搏。二是蘇聯戰略運籌得到。蘇聯對德國不斷前推戰線瞭如指掌,知道其戰線過長、補給困難,且遠東地區的嚴寒德軍明顯準備不足,機械化優勢也難以發揮。雖然德軍抵達莫斯科,可已經是強弩之末。蘇聯利用天時地利人和,最後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一舉擊敗德國,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前哨壹號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其戰略地位可以說不言而喻,它是指揮蘇聯居民作戰的中心。

如果首都被德軍佔領,蘇軍的士氣、信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一個國家的首都如果淪陷,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滅國。對於斯大林而言,退卻極有可能意味著一潰千里,斯大林以無路可退,他需要樹立權威以達到迅速統一指揮,集中國力的目的,已達到鼓舞士氣,威懾德國的目的。

莫斯科作為前蘇聯的首都,是前蘇聯人民中不可取代的神聖地位。因此,斯大林必須死守莫斯科。

可以說,正是斯大林關鍵時刻的決定,穩住了莫斯科的局勢,更穩住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局勢,這就是斯大林敢於堅守莫斯科的理由!他不愧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員。


150y9


首先二戰中,莫斯科只能說是蘇聯的首都,政治意義遠遠要大於實際的經濟軍事戰略意義,而斯大林並沒有認為莫斯科就是絕對不可失守的戰略目標。在拿破崙入侵俄羅斯時莫斯科就被法國佔領過,結果呢?最終勝利的是俄羅斯。



實際上斯大林並非對德國入侵沒有準備,蘇聯在戰爭爆發前已經完成了以重工業建設為主,快速趕超英美為核心的三個“五年計劃”。 蘇聯工人 根據“五年計劃”的要求,蘇聯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修建大型重工業工廠,當計劃結束之時,蘇聯境內已經拔地而生約9000個大型工業工廠。 且為了能夠將自身廣袤國土的優勢發揮到極點,蘇聯在修建工廠的時候,並不是完全以俄羅斯帝國時代的聖彼得堡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為主。 而是藉助行政命令強制進行“生產力佈局”調整,在礦產資源豐富,但氣候艱苦的東部疆域大興土木,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中50%的重工業投資,都用於了西伯利亞為代表的東部疆域工業建設。 也正是因為蘇聯政府的投資,蘇聯被後世所熟知的知名重工業中心新西伯利亞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得以拔地而起,光西伯利亞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在1928到1937年間就足足增加了8倍。



而1941年德國快速突擊莫斯科,斯大林果斷開始了東遷重工業計劃,6月24日成立疏散委員會,並自6月29日開始將西部重工業區整體向東部搬遷。 1942年5月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工業在完全淪陷前,基本都已遷入了東部疆域,不完全統計蘇聯的這次東遷行為,一共遷移了150萬個車皮的物資和1000多萬人的蘇聯工人。



德國的進攻雖然摧毀工廠,但絕大多工廠的核心設備都已遷移,對於蘇聯的工業並沒有過大的實質性傷害,反而由於工廠離原料產地近了,沒有了運輸時間的耽擱,蘇聯工業生產效率得以快速提高。 在歐洲版圖幾乎完全淪陷的1942年,強大的東部工業依舊讓蘇聯飛機產量,維持在兩萬架以上。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戰爭的需要,蘇聯在戰爭期間快速開發了西伯利亞的資源。而且也提前撤離了大量關鍵的政府部門。


而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也並未把攻佔莫斯科做為首要目標。在希特勒心目中大量消滅蘇軍的有生力量才是第一目標;其次是佔領蘇聯的重要能源和農業區;而攻佔莫斯科僅僅排在第三位。這也是為什麼會把對蘇戰爭中進攻莫斯科的中路集團軍的坦克集團軍調往其它的戰略方向的原因。

而事實上,德國在蘇聯戰場的失敗也不是因為沒有攻下莫斯科,而是敗於前蘇聯源源不斷軍隊和海量的軍事裝備。這正是前蘇聯有底氣說出五輛T34兌換一輛德國豹式坦克都是合算的底氣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