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湯陰:瓦子崗上立著一座七級浮屠


河南省湯陰縣,瓦子崗上立著一座七級浮屠。

湯陰縣瓦崗鄉地勢因呈脊型瓦狀,又名瓦子崗,也稱博望崗。博望崗有座不知建於何年的天護寺,天護寺旁邊有一座七級浮屠,當地人稱延鑫塔。

據立於2013的塔身碑文記載,比丘尼釋延鑫師父是河南省方城縣柳河鄉高莊村人,1985年2月在少林寺剃度出家,1998年開始主持天護寺法務,任住持和尚至往生。比丘尼釋延鑫師父一生上敬下和,嚴於律己,持戒精嚴、寬厚待人,桃李滿中原。

《西遊記》第八十回:“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快去救他下來,強似取經拜佛。”後亦變作“救人一命,勝吃七年長齋”。 “七年長齋”指長年吃齋修行。

人們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句中的“浮屠”原來解作佛塔,整句的意思是“救人性命,功德無量,遠勝為寺廟建造七層佛塔”。

《佛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浮屠” 亦作浮圖,休屠。按浮屠浮圖。皆即佛陀之異譯。佛教為佛所創。古人因稱佛教徒為浮屠。佛教為浮屠道。後並稱佛塔為浮屠。

塔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建築,也是一種紀念、禮拜用的建築物。塔起源於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最初的塔形狀像墳墓,在方的平臺上砌築一座半球形的塔身,上面做成各種形狀的塔尖。這樣的塔在古代印度梵語的譯音叫“浮屠”,意思是埋葬佛的墳墓。佛骨焚化以後成了彩色晶瑩的珠子,埋在“浮屠”裡,七層的塔稱作七級浮屠。


漢唐時期,塔隨著佛教一起傳到中國,和古代建築結合起來,融合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樓、閣、亭的特色,發展了千姿百態的中國古塔。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救人一命的功德比建造七層的佛塔還要大。

佛塔的層次一般為單數,如五、七、九、十三級等,而以七級為最多,故有“七級浮屠”之稱。 塔原來是用來埋葬聖賢的身骨或藏佛經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人們奮不顧身,去援救面臨死亡威脅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