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留學生家長。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舉足輕重的大學者之一,參與並領導了中國近代數次重大的事件,同時,他又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家長,憑著自己的學識和過人的家教,他培養的子女都成為了社會賢達,造就了“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他就是梁啟超。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三個兒子全部就讀過美國名校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學者和教育家,不僅自己功成名就,而且把九個子女都培養成為國家之棟樑,創造了“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的家教傳奇。

除夭折、早喪者以外,梁啟超一生養育的九個子女分別是: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

這些子女中,有7位子女出國留學深造,並且都本著愛國之心,在不同時期回到祖國的懷抱。

而成就最大的莫過於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位院士兒子。

在父親梁啟超的鼓勵與培養下,梁思成後來成為中國歷史建設的宗師。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梁思成是民國時期的那批中國赴美留學生,那批留學生中賢達輩出。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192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築。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梁思成、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期間留影


梁思永成為中國第一個接受考古學正式訓練的學者,並且於1948年與其兄梁思成一道獲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梁思永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班,1923年自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畢業,赴美國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獲得學士學位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主攻東亞考古。

梁思禮後來成為新中國的火箭系統控制專家,留學過美國普渡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今年的4月14日,梁思禮院士與世長辭了。而其他的子女,如長女梁思順是著名的詩詞研究專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四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等等。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中國火箭專家梁思禮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青年時代的梁思禮

梁啟超的三個兒子都曾進入美國名校就讀,這在當時是需要花費很大財力物力的,這不得不歸功於梁啟超的超前教育理念。

梁啟超的家教理念科學而先進


梁啟超關注子女們的每個成長階段的教育:從早期幼教,到學校教育,到子女出國留學,再到學成歸國、就業擇業。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梁啟超尤為關注子女的早期教育,雖然他社會事務繁多、學術與寫作壓身,但是他總是會擠出時間對子女進行教育。

他曾在《變法通義》中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他闡述了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並且提出了兒童教育的規劃。為了從小培養子女的愛國之心,他還創作了著名的《愛國歌》,他自己本身作為一名愛國者,以實際行動和卓然的文采,薰陶著子女成才。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如果說梁啟超教育子女真的有什麼“秘訣”,其實可以歸納為六個字:意育、智育、情育。

“意育”即培養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他認為,子女們能否成才,關鍵是要看有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這是戰勝人生一切挫折的武器。

為了培養子女們的意志和毅力,他從不溺愛子女,要求子女們艱苦樸素,守住寒士家風門風,鼓勵子女們在逆境中磨練品德。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從美國學成歸國後,父親梁啟超建議他們不要前往生活舒適的清華園,而是去條件艱苦的東北大學任教。梁思成夫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埋頭於中國歷史建設的教學、研究與田野考察,後來成為中國建築學研究的翹楚。

“智育”,時下有“智商”一詞與之對應。梁啟超認為,人的智商雖然大半部分是天生遺傳,但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學習,也是可以成為有用之才的。因此,他很注重子女們的學業,常常提醒子女們“汝輩學業切宜勿荒”、“欲汝成學之心尤切”。他雖然鼓勵子女頑強學習,但是並不在意他們的考試成績,而學習態度和治學精神,這是他最為看重的。

而“情育”,就是今天指的情感教育,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子女的親情、愛心以及自我情感的調控能力。人是情感動物,情感時刻左右著人的語言與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梁啟超重視親情的陶冶,他常在家書中提醒兒女要孝敬、尊敬長輩,同時在“事親以孝”上為兒女做出榜樣。他重視培養子女的愛心、同情心。他曾告誡思順:“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

梁啟超和子女的相處模式,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即便在今天看也是超前的。從1923年起到1929年去世,他始終堅持給在海外的5個子女寫信,幫助他們確定學習方向,指導他們做學問,同時又充分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願。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梁思莊在加拿大上大學後,面臨著專業的選擇,梁啟超曾在信中建議:“你們弟兄姊妹,到今還沒有一個學自然科學,很是我們家裡的憾事,不知道你性情到底近這方面不?我很想你以生物學為主科,因為它是現代最進步的自然科學……”當得知梁思莊對生物並無興趣後,梁啟超馬上寫信:“莊莊: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我很怕因為我的話擾亂了你治學之路,所以趕緊寄這封信。”最終,梁思莊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父親的意見學了圖書館學,考入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學院,成為一名圖書館專家。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梁啟超對於子女們的學習成績並不十分關注。梁思莊一次考試得了第十六名,大大傷了自尊心。梁啟超得知後寫信給她:“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能在37人中考到第十六名,真不簡單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需用相當努力便好了。”在寫給梁思莊的另一封信中,他又說:“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彆著急,我對於你們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啟超曾自述信仰的是“趣味主義”,人生觀“拿趣味做跟柢”。他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

在他的影響下,梁家人大多性格開朗,風趣幽默。梁啟超給每個孩子都起了小名,梁思順是“大寶貝”,梁思莊是“小寶貝”,梁思懿被叫做“司馬懿”,小兒子梁思禮是“老baby”,被梁啟超譯成“老白鼻”。梁啟超生前曾許了個願,60歲後不再從事社會活動,要專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歲便撒手人寰。梁啟超去世時,最小的兒子“老白鼻”才5歲,對於父親,兒女們卻有很多珍貴的回憶。

梁門無庸人:其他子女也十分優秀


除了梁啟超兒子的這“一門三院士”,梁啟超的其他子女也非常優秀。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梁啟超的三兒子梁思忠曾是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上校。生於日本,畢業於美國弗吉紀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因患腹膜炎貽誤治療而早逝。

長女梁思順,編有《藝蘅館詞選》,精通日語,在梁啟超流亡日本時,是父親的助手、秘書兼日語翻譯;次女

梁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學家,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先行者,曾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四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他才是史上最牛的一位留學生家長,造就“一門三院士”的家教奇蹟


長女梁思順

的確,梁家第二代人的成就太耀眼了!梁啟超以其愛心與智慧成功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家教傳奇,為世人貢獻了難以複製、堪稱奇蹟的成功案例。

梁啟超家教碩果累累,子女全部成才


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員;

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

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

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

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

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梁啟超關注著兒女成長的每一階段,從早期幼教,到學校教育,到他們出國留學,再到學成回國、談婚論嫁、就業擇業,子女人生的整個過程都不會遊離梁啟超的視線。在全程關注的同時他又注意對子女的智商、情商、意商、財商進行全面培養,在其引領下,子女們個個都得到了全面發展。

他在兒女們面前亦莊亦諧,亦師亦友,亦尊亦親,扮演了親情上的好父親、心靈上的好朋友、學識上的好老師、人格上的好榜樣等多重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