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逆境不可避免,觀音菩薩的巧妙法門可以試試

面對逆境,觀音菩薩告訴我們該這樣做

任何人都無法避免遭遇逆境。應對逆境時的態度和策略,決定了逆境的性質:要麼是財富和歷練,要麼是毀滅和終結。

在面對逆境的時候所採取的態度和策略上,一般人都有兩面性:給別人出謀劃策的時候,雅量高致,侃侃而談,頭頭是道,進退有度,策略高明。給別人當參謀或者幫忙的時候,不論自己是不是親身經歷過,有著一定程度的經驗;自己是不是處理某種逆境或者危機的成功者,但每個人在這個時候均是一個出色而高明的人生導師。如果把人們勸慰、幫助別人的時候說的話記錄下來,絕對是一部不亞於迄今為止全部成功學或者人生觀大師著作的生活寶典。

例如,面對感情受挫,我們總是勸別人既要惜緣更要隨緣,只要真心付出就不要苛求結果,只要心中有愛就“天涯處處有芳草”;面對夫妻矛盾,我們總是奉勸別人“幸福婚姻是忍出來的”,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互相包容;面對老人,我們總是告誡他人“子欲孝而親不待”,莫要在能夠盡孝的日子選擇搪塞,免得日後悔之晚矣。

當逆境不可避免,觀音菩薩的巧妙法門可以試試

對待孩子的學業,我們總是讓別人正確對待成績和成才的關係,不要太過苛責分數,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樹大自然直;對待別人的經濟困境,我們總是要別人淡然看待“身外之物”,夠用就行,不要為物慾所累,更不要為了賺錢損害健康、冷落家人;面對職務升遷,我們會勸別人“無官一身輕”,在心裡正確處理好能力、級別、官運之間的辯證關係;面對各種糾紛,我們不止一次給別人教導,要“以和為貴”、“和氣致祥”、“和氣生財”,“訟則終兇”,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公堂相見,更不要刀兵相見,放大惡果;在健康問題上,“戒菸少酒、多素多動”等種種養生戒條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們給別人的訓導裡……

但事情落到了自己頭上的時候,就會驚慌失措,悲觀消極,落寞無助,甚至態度極端,應對無措,恍恍然如失魂落魄,亂糟糟如喪家之犬……這種情況下,我們最需求的與其說是實質意義上的幫助,倒不如說是精神意義上的指引。

指引需求的滿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或渠道,例如有的人會抽籤算卦,期望某種神秘力量給予自己啟發和指示;有的人會選擇讀書,希望從前人的經驗裡獲得策略;有的人會尋求親人朋友的指導……陷入挫折和困境的人,就好比落水的人,總會抱著“有勝於無”的心態,即便是一根稻草,也會被當做救命的神舟。殊不知,外來的指引或者啟發總是有限的,真正要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依靠自己內心的覺醒。

當逆境不可避免,觀音菩薩的巧妙法門可以試試

有一則流傳不是很廣的佛教公案:有一個人非常崇敬觀世音菩薩,每天都會去叩拜。有一天,這個人去拜菩薩的時候,赫然看到一個與觀音菩薩一模一樣的人正在對著觀音菩薩的雕像磕頭。這個人很好奇,就問那個正在磕頭的“人”:“你是觀音菩薩嗎?”那“人”回答:“是啊!”這個人更好奇了,就繼續問:“你不是觀音菩薩嗎?你為什麼要拜自己呢?”觀音菩薩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如果從佛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角度講,每個人都有光明智慧,而且這種光明智慧在凡人、菩薩、佛陀的身上是毫無差別的,只不過因為貪婪執著愚痴而無法顯現。從這個角度說,敬拜佛菩薩還不如敬拜自己。但如果將這則公案沿著佛學的角度去解讀,就會太過深奧。如果換個簡單的角度,似乎更容易讓人理解:拜自己為師。

拜自己為師,就是自己怎麼勸別人,就怎麼勸自己;自己如何安撫別人,就如何安撫自己的內心;自己給別人什麼樣的策略,就用什麼樣的策略去應對當下的逆境和困難;自己如何要求別人,就用同樣的規則去自我節制、自我調節。自己才是距離自己最近的“高人”,自己才是最真切的神祇或者菩薩,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導師和最忠誠的夥伴。

當逆境不可避免,觀音菩薩的巧妙法門可以試試

但現實中,拜自己為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首要的原因就是不夠自信,無法對自己的智慧產生足夠的堅信。其次是利益相關、情感波動,無法用一種旁觀者的冷靜和透徹產生準確的判斷和正確的抉擇。最後就是不夠自制,即便是明白某事該當如何,但總不能讓自己按照既定的路線去踐行。

事實上,拜自己為師又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人生的道路萬千條,只要選擇一條就夠了;世間的智慧如同大海,只要挑揀一兩條善言作為金科玉律,奉行終生就夠了。將所有的選擇簡單化,你就會發現自己這個導師並不苛責,並不是那麼難以相處,遵從“師父”的訓誡和規整也並不是那麼艱難和痛苦的事。

以自己為師,擇一條正路,守幾句“真言”,你會發現所有的逆境、困難、低谷,最終會臣服在你的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