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從哪位皇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週一影院


有人說從乾隆開始,有人說是嘉慶,甚至還有人說從康熙時期就開始了。還好沒人說從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了。

由盛至衰,是家天下獨裁政體的必然之路和自然規律。人老了,你能說出他是從哪天哪月開始變老的嗎?因為這樣的政體缺乏再生和自我淨化能力,更不具備自我免疫能力。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不是在重複著這個公式?不同的是國祚長短而已。

相對而言(這裡強調相對二字),滿人入關後的十位皇帝,應算中規中矩、勤政勤奮的,更是有史以來文化程度最高的一邦皇帝。上述兩個特徵和特長,敢與有秦以來任何一朝代媲美。嘉慶、道光、咸豐雖屬平庸,但他們絕不昏庸。嘉慶皇帝去世時,大清朝的版圖達到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歷史上除蒙元外的最大版圖。同治後雖然落入“慈禧時代”,但整個“慈禧時代”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清末,幾十家民間報刊的誕生,說明了那個時代並不像影視作品描繪的那樣不堪。

當然,大清朝也把漢人創建的專制制度推向了最高峰。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思想禁錮等因素,逐步遊離了時代的發展軌跡,被取而代之是自然的事情。但這不能說是那個皇帝的原因,而是這個體制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

說到清朝,人們的腦海裡會浮現出“喪權辱國、割斷賠款的具象。假如(我說的是假如哦)把大清朝這邦皇帝挪到大漢、大唐或大宋,什麼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得滾犢子!😄(聲明:本文作者祖宗八十代都是漢族)



琴島牧風


滿清十二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並沒有入關,真正入關當皇帝的,只有十位。

順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歲便一命嗚呼。關於順治皇帝的死,也可謂是撲朔迷離,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暫且不說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來說說順治皇帝在位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麼。

清朝作為異族剛剛入關,和漢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銳,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文字獄等一系列矛盾比較尖銳,同時又啟用洪承疇范文程等漢臣,鼓勵鄉紳招民墾荒,使得國家逐漸安定,到了順治十六年,全國基本統一。

順治死後,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二年,計擒鰲拜,平三藩,滅臺網的明鄭政權,而後三徵噶爾丹,籠絡漢族士子,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可以說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統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兒子們奪嫡,九子奪嫡之事,對當時的朝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康熙去世後,第四子雍正登基,因為清承明制,此時的清朝吏治已經弊政初顯,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懇懇一代勞模,改土歸流攤丁入畝整頓吏治,為了防止再發生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事件,實行秘密立儲,沒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沒有康乾盛世。雍正剛剛繼位時,大清朝國庫不過幾百萬兩白銀(應該是800萬兩),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國庫高達幾千萬兩(應該是6000w兩,記不太清楚了)。

可以說,雍正在位期間,大清國力達到頂峰。

正所謂盛極而衰,乾隆實在是太過好命,一接手就是一個富裕強大的大清國,可惜大清國在他的手裡,沒有繼續強盛,而是在他的手裡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時,國庫僅剩1900w兩白銀。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蒸汽時代時,而乾隆卻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聖旨將廈門寧波等港口關閉,只有廣州一地繼續和西洋貿易,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僅如此,還對出口的貨物種類多加限制。

閉關鎖國嚴格限制了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方面與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業革命正在進行時,大清帝國卻自詡天朝上國,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國的科技水平以及整體國力均落後於西方國家。

乾隆中後期,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極,吏治敗壞,貪汙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時的閉關鎖國政策達到了最高級別。

此消彼長。

20世紀晚清和西方列強的巨大差距,便是在這裡埋下的種子。

乾隆去世後,嘉慶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豐優柔寡斷,並沒有出現一位可以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咸豐死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大清國的至高權力竟然就這樣落於一婦人之手,同治光緒宣統三位愛新覺羅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從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將這個東方最古老的國度大門給打開之後,一個屈辱的時代便由此拉開帷幕,內有太平天國同治回亂,外有強敵環伺,雖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務運動,同治中興,可這也只不是迴光返照而已。甲午戰爭的失敗,大清國的外強中乾徹底的暴露在列強的眼裡,大清國最後的一塊遮羞布就這樣被一個蕞爾小國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張西方掀起瓜分中國浪潮的時局圖。也正是因為甲午戰爭,令國人徹底認清了和列強的差距,革命的氣息已經暗流湧動,大清國的統治,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木劍溫不勝


1、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2、皇太極1626年—1643年;3、福臨(順治1644年~1661年);4、玄燁(康熙1661年~1722年);5、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6、弘曆(乾隆1736年~1796年);7、永琰,後改顒琰(嘉慶1796年~1820年);8、綿寧,後改旻寧(道光1820年~1850年);9、奕詝(咸豐1850年~1861年);10、載淳(同治1861年~1875年);11、載湉(光緒1875年~1908年);12、溥儀(宣統1909年~1912年)

清朝是中國最後的帝國王朝。它成立於1636年,從1644年到1912年統治中國。它在明朝之前,後來由中華民國繼承。清朝多元文化帝國持續了近三個世紀,形成了現代中國的領土基礎,它是世界歷史上第五大帝國。

關於《大清從哪位皇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偽命題。傳統的答案都會認為從鴉片戰爭開始,或更早從乾隆後期會見英國使者開始。

實際情況是怎麼樣,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鴉片戰爭以來的GDP和財政收入。

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從白銀4500萬兩增加到9000萬兩。

1899年突破一億兩大關,接著1908年突破二億兩。

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佈了1911年財政收入:30191萬兩銀子。

這是個史無前例的數字,清朝財政收入喜破三億大關。

一個多月後,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詔遜位,至此,清朝結束了對中國268年的統治。

我們再來分析清朝統治時期的特徵來分析:

清朝的統治時間可以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的封建制度階段(1644年—1796年),第二階段是逐步向資本主義制度轉型階段(1797年—1912年)。

第一階段在乾隆皇帝統治時期(1735年—1796年),王朝達到了封建制度條件發展的頂峰,這是普遍共識。

第二階段清朝呈現出波浪型的發展現象,並不是一直在走下坡。

我們重點分析第二階段的特徵:

1、保守守成階段(乾隆後期到道光二十年)。隨著人口增加到4億左右,由於帝國的控制力下降,稅收和政府的收入固定在低水平,出現了一定的財政危機。政府腐敗開始了,叛亂分子(白蓮教)試驗了政府的合法性。而統治精英在面對世界體系的變化時未能改變他們的思維模式,特別是清朝自乾隆中後期到嘉慶三十餘年不斷保守中,進一步拉開了與當時西方國家的距離,而這個重大的負擔道光時期竟然全面爆發,就此讓道光承擔了歷史進程的重大責任。

實際道光皇帝絕非一個庸君昏主。在整頓吏治方面,敢於從皇族親貴中入手,處置了一批肆意妄為的皇族。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見他用人尚有眼光。經過陶澍的大力整頓,原來兩淮鹽政虧損七百萬多兩,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兩淮完納鹽課兩千六百四十餘萬兩,存銀三百多萬兩。道光在任內提拔重用林則徐、陶澍等名臣,培養了曾國藩、其功不小。某種程度來講,如果不是道光選人用人非常具有魄力,那麼後期自然沒有拯救清朝命運的曾國藩。

2、洋務復興階段(道光1840年到光緒1894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歐洲列強實施了“ 不平等條約 ”,自由貿易,治外法權和受外國控制的條約口岸。1850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和1862年至1877年捻軍起義期間,導致大約2000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於戰爭造成的饑荒。

儘管發生了這些災難,但在19世紀60年代的同治復興運動中,漢族精英團結起來捍衛了儒家統治和清朝統治者。開展了洋務運動。

不能不說洋務運動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現代文明在這個古老的帝國顯出璀璨之光,電燈,電報,電話,火車,汽車,槍炮,船艦,採礦,紡織,機器……這些西方的物質文明成果紛紛落地中華大地,中國人像看萬花筒一樣看到這些神異之器在翻江倒海,發揮著他們從未想過的奇異功能。

3、憲政轉型階段(光緒1895年到溥儀1912年)。在1894年的第一次中日戰爭中,洋務運動的最初成果被摧毀,其中清朝失去了對朝鮮和臺灣佔有。保守的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中扭轉了雄心勃勃的1898年的百日維新。此時反對對外國勢力讓步呼聲日益增長,引發了暴力反對外國的“ 義和團 ”運動,外國勢力入侵中國,慈禧向他們宣戰,導致朝廷的失敗和逃亡。

在同意簽署“義和團協議”(辛丑條約)後,慈禧堅決命令政府啟動了前所未有的財政和行政改革,包括選舉,新的法律法規和取消審查制度,將清帝國轉變為憲政國家。

1908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去世後,滿清政府的頑固派再次強硬阻礙社會改革,疏遠了改革者和地方精英。1911年10月11日的武昌起義,引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通過談判迫使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


蔣南強讀歷史


大清朝是從乾隆開始走下坡路的,其標誌是三件大事件:

第一件事,皇子的培養髮生重大變化。

乾隆以前的皇子教育是素質教育,乾隆改變了這種教育方式。

清朝前期皇帝對皇子培養非常重視,特別是在能力提升上做得很到位。培養效果最好的是康熙。康熙不論多忙,都會抽出時間檢查皇子們的學習情況,督促皇子們學好文化。帶成年皇子參加戰爭,參與政事活動,交給他們具體任務讓他們完成,鍛鍊他們的實際能力。皇子成年後單獨開府。這種方式下培養的皇子大都非常優秀,從中選出的皇帝能力也非常強。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把皇子們集中起來培養,不再讓他們參與政事兒,不給他們鍛鍊機會,成年後也不單獨開府,也不許擔任任何行政職務。皇子們既沒有學習目標,也沒實踐鍛鍊,當然也就失去了政治能力。



乾隆的圈養方式,有效的避免了類似康熙朝“九子奪嫡”的出現,但是導致了乾隆以後皇帝素質的一路下滑。

第二件事,皇位繼承製發生重大變化。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皇位傳承採取的是貴族公推制,順治採取遺詔制,康熙先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失敗後採取了遺詔制。

雍正繼位後,吸取康熙的經驗教訓,制定了秘密立儲制。雍正是第一位採用秘密立儲制的皇帝。他立了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立乾隆實際有康熙的意見在裡邊。康熙到雍親王府散心,發現了聰明伶俐的弘曆,非常喜歡,要了弘曆的生辰八字,看了弘曆的生母,並將其帶入宮中養育,著實有培養接班人的意圖。



秘密立儲,為了保密,老皇帝幾乎不能與任何人商量,只能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人考慮問題都是有侷限性的,皇帝也不例外。相對於民主產生的結果,秘密立儲的結果明顯有劣勢。比如道光皇帝,如果讓貴族公推,很有可能是恭親王奕訢上位。奕訢當皇帝,清朝的歷史有可能改寫。結果道光選了咸豐。

第三件事,議罪銀製度的創立與實施。

乾隆皇帝花錢大手大腳,他一生六下江南,把國庫的錢花得溜乾淨。乾隆愛好收藏,收藏是個很燒錢的事兒,缺錢是自然的。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十分寵信會抓錢的和珅。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個貪官,是大清朝最大的貪官。他的貪汙對大清朝有很大影響,不過那還不是最壞的影響,也不是最大的影響,最大的影響是他提出了議罪銀製度,更要命的是乾隆對和珅提出的議罪銀製度非常看好,當議罪銀製度在全國落實後,白花花的銀子進入了乾隆的腰包,乾隆簡直樂開了花。



議罪銀製度,花錢可以買罪,可以事後買,也可以事前買。有錢人犯了罪,花錢就沒事了,沒錢人就得服罪,這加重了社會的不公平。有錢人先交錢買罪,買了罪免除了後顧之憂,開始肆無忌憚的犯罪。官場腐敗從此蔓延全國,到了乾隆後期,腐敗已成為普遍現象。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足見當時官場腐敗的嚴重。官場腐敗,是導致社會衰落的前提。社會矛盾逐漸激化,農民起義開始出現。

皇帝的素質越來越差,沒有撥亂反正的能力,社會矛盾越積越多,越來越嚴重。這個朝代只能一路衰落下去。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清十二帝,是從後金的開國大汗努爾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國之君結束,經歷了十二任帝王,分別是:

1、天命汗努爾哈赤;2、天聰汗皇太極(崇德帝);3、順治帝福臨;4、康熙帝玄燁;5、雍正帝胤禛;6、乾隆帝弘曆;7、嘉慶帝永琰; 8、道光帝旻寧;9、咸豐帝奕詝;10、同治帝載淳; 11、光緒帝載湉;12、宣統帝溥儀。

這其中,最後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基本屬於傀儡皇帝,自己幾乎沒有掌握過實權,清朝的興亡基本和他們沒啥關係,可以不必討論。

努爾哈赤,後金的開國之主,清朝的奠基人。此時的清朝都還沒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沒啥關係。

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業,改後金為清,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第一位皇帝。此時的清朝,尚且還沒有進入關內,正處在一個上升的趨勢。

順治,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入關時,清朝才剛剛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根基還不穩定,順治經過大量的努力,才勉強穩定局面,此時的清朝還處於發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年間,在順治的基礎上,大量任用漢人官員,發展了經濟,然後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擊敗了噶爾丹的進攻。雖然說康熙晚年間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整體上來說,清朝還沒有出現下滑的局面,因為康熙有一個好兒子幫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續命者。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雍正繼位之後,任用了李衛、田文鏡等一批漢人官僚,整飭吏治,發展經濟,將國庫扭虧為盈,讓清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乾隆,應該來說乾隆的前中期還是一代明君,徹底擊敗準噶爾、平定大小和桌之亂,將新疆納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在乾隆的後期,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過,這個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在於乾隆在位期間,依舊奉行著天朝上國的態度,閉關鎖國,拒絕同世界交流。而此時的歐洲大陸正在進行著工業革命,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社會財富已經極速的積累,對於資源無比渴求,從而走上了全球擴的道路。

平心而論,即便是乾隆晚清,清朝仍舊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體。但是,此時的歐洲列強已經在大步前進,而清朝仍舊在原地踏步。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時的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雖不是昏庸之輩,但也不過是碌碌無為之徒,再也扭轉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開始走下坡路,應當是在乾隆時期!


小鎮月明


我們先來看一下清朝各位皇帝的在位時間表。

清朝自1616年開始,到1912年結束,一共歷經近300年,產生了包括溥儀在內的12位皇帝。自從1644年吳三桂打開山海關之後,清朝自此開始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統治。<strong>

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一共十年的時間。

努爾哈赤算是真正徹底的統一了女真所有部落,並且鞏固了後金的統治。注意,是後金不是清朝。那個時候還不叫清朝,叫後金。努爾哈赤的清太祖是後來追封的。

清太宗皇太極:1626年~1636年,在位十年。

清太宗皇太極:1636年~1643年,在位七年。之所以中間有阻斷是因為,在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將後金改成了大清。所以皇太極一共在位十七年的時間,皇太極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清王朝的開拓者。但是可惜去世比較早,把江山留給了年幼的福臨。真是苦了他了。

清成宗多爾袞:沒有在位。

大家可能很奇怪,多爾袞既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又不是他弟弟怎麼成了清成宗呢?因為軍功。他是正白旗旗主,可謂是軍功顯赫。1643年皇太極去世,臨死之際並沒有確定繼承人,多爾袞一開始是想自己登基稱帝的,只是其他勢力並不答應。

清世祖福臨:1643年~1661年。

福臨六歲登基,他是被多爾袞選中的,是典型的兩方勢力談判的結果。由多爾袞攝政。直到七年後,多爾袞死去,他才正式掌權,一共在位十八年。

清聖祖玄燁:1661年~1722年。

玄燁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帝。康熙在登基的時候只有八歲,在位一共62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康熙是清朝的一個巔峰時期,筆者認為清朝正式的統治整個中國是從康熙開始的,之前的都是一種隨時準備回老家的狀態。

清世宗雍正:1722年~1735年。

雍正在位時間雖然短,但是他卻是清朝改革最多的一個皇帝,而且是自己主動尋求的改革。筆者認為民間對雍正的評價有失偏頗。甚至有乾隆選雍正是看上了乾隆這種說法,這有點不太合適。雍正在位13年的時間,進行了多達9項不同方向的改革。延續了康熙的努力,並優化了一部分。

清高宗弘曆:1736年-1796年。

弘曆是電視劇中最熱門的皇帝之一,有關他的傳說多是遊玩江南,文治武功厲害。筆者認為乾隆有點被高估了,在學術界大家也是認為乾隆的個人能力和功績要比他的爺爺康熙差上不少的。乾隆雖然在1796年退位,但是並沒有失去對清朝的控制。筆者認為乾隆沒有很好的優化康熙和雍正為他留下的大好局面是致使清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清仁宗永琰,後改顒琰:1796年-1820年。嘉慶帝在位期間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但是由於從乾隆時期留下的惡習實在是太多了。官員普遍貪汙成性,僅憑嘉慶帝是很難改正的。嘉慶對於清朝的封建統治幾乎沒有幫助。後期貪汙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清宣宗綿寧,後改旻寧:1820年-1850年。

道光帝雖然一生勤儉,但是面對日薄西山,緩緩倒下的大清帝國由於自己實在是才略有限,沒有絲毫辦法。只能看著它滅亡。

此後所有的皇帝對清朝的掌控時有時無,權力都在慈禧手中。

以下是觀點陳述:

筆者認為清朝是從乾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的,等到了道光年間基本已無法挽回。具體的原因是:閉關鎖國,國內貪汙嚴重,朝內結黨營私消耗了國力。在康熙帝時期雖然也曾實行過海禁,但是後期開了海。在臺灣迴歸之後就實行了全面的海上貿易。但是乾隆卻是將所有的海上貿易轉到了澳門,幾乎是實行了全面的海禁。這也是埋下了禍根。

貪汙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康熙後期貪汙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但是由於國力強盛,正處在上升期,所以對國家的合理運行和民生影響不大,社會矛盾也不是很大,況且康熙帝治理過貪汙問題。

乾隆時期貪汙成風,乾隆卻沒有有效的治理。雖說康熙帝時期也有貪汙問題,但是整體對待貪汙的態度是正確的。在乾隆時期,貪汙幾乎成為了一種明面上的事情,假如說康熙時期的官員貪汙是因為自己的俸祿養不活一大家子,只是單純的要養活自己,過的還算可以;乾隆時期的貪汙就是為了過奢侈浪費的生活了。

所以性質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找活路,一個是想要榮華富貴。乾隆時期的貪汙問題已經為農民起義埋下了伏筆。嚴重惡化了社會生態,社會矛盾由此逐漸增大。

之所以認為在乾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的原因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來講就是“盛極必衰”。康乾盛世達到了巔峰,從此以後就是衰落了。而所有衰落的因素都是在盛世就埋下了伏筆的,一個王朝幾乎都是在中間時期達到巔峰,從此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衰落。

只是由於乾隆時期的一些政策和乾隆帝的一些做法使得衰落提前開始了,而且確定了衰落的基調:急速,不可逆轉。之前王朝的衰落都是慢慢進行的,有的甚至可以逆轉。比如唐朝由武則天開始走向衰落,在楊貴妃時期又重新回到一次巔峰。但是乾隆遺留的問題實在是太多,而且根深蒂固,幾乎無法逆轉。


無筆史官


清朝從康熙後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只是不怎麼明顯。且繼位的雍正皇帝又硬生生地把清朝從衰弱中拉了回來,並把清朝推向了第二個高峰,這個高峰一直持續到了乾隆前期。但是到了乾隆後期,清朝就完全開始衰落,從此無力迴天了。

康熙後期是清朝衰落的開始

康熙皇帝前期勵精圖治,也比較開明,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雄主之一,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康熙晚年也相當的昏聵,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由於康熙皇帝偏聽偏信、剛愎自用,導致天下民生凋敝、國庫空虛。同時由於康熙皇帝年老體衰,對朝廷的掌控能力減弱,導致吏治腐敗,以及經久不息的皇子爭位。在當時,清朝已經和垂垂老矣的康熙一樣,步入了遲暮之年。

不過,康熙駕崩以後,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皇帝是歷史上少有的勤勉帝王,他當皇帝期間,整頓吏治,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清朝又從衰落的邊緣走了回來。到雍正去世的時候,清朝國庫充盈,國力大盛。

乾隆後期是歷史上公認的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乾隆是歷史上運氣最好的帝王之一,由於雍正皇帝打下的基礎,以及乾隆前期的銳意進取,清朝迎來了全盛時期,在各方面都達到了鼎盛。不過,很快,乾隆皇帝就開始沉浸在他“開創”的盛世之中, 從此不思進取。到乾隆後期的時候,清朝的弊病基本上已經無法挽回了。

據乾隆59年時候的西方傳教士記載,“(清朝)觸目所及,無非貧困落後的景象,他們貧困得讓人吃驚,一路上我們丟掉的垃圾,被人撿去吃”,“他們(清)的軍隊像叫花子一樣”......這就是乾隆後期的清朝情況,實際上,從乾隆後期開始,清朝各地的起義就已經此起彼伏了。


蘇綻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滿人統一了全國,對於清朝很多人眼中是壞多於好的,在康熙雍正時期其實還好,越是到了後面就越亂,那麼大清到底是從哪位皇帝開始走下坡路的呢?應該是乾隆,很多人會說乾隆不是開創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嗎?的確乾隆在位的初期,乾隆皇帝的確很敬業,一直在推行自己父親雍正當年主持的政策。



但是等待政策推行的差不多了之後,國家也富餘了,於是乾隆皇帝就開始了浪,後期的幾次出巡更是耗資巨大,當時雖然國家富裕,但是也經不起乾隆這樣的瞎折騰,當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乾隆的這些消費算是九牛一毛了,最主要的乾隆的政策上的放鬆,對於權臣和珅的信任,和珅就一貪在貪,毫無尺度,最後居然富可敵國了。



當然和珅只是當時乾隆時期一個大貪官而已,和珅下面的小貪官更是一大堆,有這些蛀蟲在這裡,當時的清朝想要不走下坡路都不行,乾隆去世之後嘉慶繼位,等到嘉慶掌權,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給辦了,但是腐敗所帶去的影響遠不是把和珅給殺了就有用的,當然嘉慶也很努力,但是依舊是無力迴天。



乾隆時期除去腐敗嚴重,就是乾隆的政策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那時候西方的新潮主義的思想已經開始慢慢傳播開了,但是乾隆在這麼關鍵的時候居然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及時的學習到西方的優秀思想,才導致當時的清朝沒有跟上,一旦開始沒有跟上,到了後面和西方人相比就徹底成為了古人,而且後期的皇帝中也沒有幾個特別的出色的,儘管都很努力。



本來在乾隆後期被貪官搞得一塌糊塗,政策上還出了問題,結果到了晚晴還出了個慈禧,搞了個什麼垂簾聽政,其實就是把權利捏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慈禧也絲毫不客氣,該享受就享受,該用權力就用權力,外國都打進城了都不忘記享受,打不贏了就割地就賠款,反正也覺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多,也從來沒有覺得可惜過。


史中醉


滿清十二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並沒有入關,真正入關當皇帝的,只有十位。

順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六歲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歲便一命嗚呼。

關於順治皇帝的死,也可謂是撲朔迷離,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暫且不說順治皇帝怎麼死的。

來說說順治皇帝在位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麼。

清朝作為異族剛剛入關,和漢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銳,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文字獄等一系列矛盾比較尖銳,同時又啟用洪承疇范文程等漢臣,鼓勵鄉紳招民墾荒,使得國家逐漸安定,到了順治十六年,全國基本統一。

順治死後,八歲的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二年,計擒鰲拜,平三藩,滅臺網的明鄭政權,而後三徵噶爾丹,籠絡漢族士子,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可以說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統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兒子們奪嫡,九子奪嫡之事,對當時的朝廷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康熙去世後,第四子雍正登基,因為清承明制,此時的清朝吏治已經弊政初顯,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懇懇一代勞模,改土歸流攤丁入畝整頓吏治,為了防止再發生康熙朝的九子奪嫡事件,實行秘密立儲,沒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沒有康乾盛世。

雍正剛剛繼位時,大清朝國庫不過幾百萬兩白銀(應該是800萬兩),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國庫高達幾千萬兩(應該是6000w兩,記不太清楚了)。

可以說,雍正在位期間,大清國力達到頂峰。

正所謂盛極而衰,乾隆實在是太過好命,一接手就是一個富裕強大的大清國,可惜大清國在他的手裡,沒有繼續強盛,而是在他的手裡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時,國庫僅剩1900w兩白銀。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蒸汽時代時,而乾隆卻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聖旨將廈門寧波等港口關閉,只有廣州一地繼續和西洋貿易,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僅如此,還對出口的貨物種類多加限制。

閉關鎖國嚴格限制了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方面與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業革命正在進行時,大清帝國卻自詡天朝上國,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國的科技水平以及整體國力均落後於西方國家。

乾隆中後期,大興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極,吏治敗壞,貪汙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時的閉關鎖國政策達到了最高級別。

此消彼長。

20世紀晚清和西方列強的巨大差距,便是在這裡埋下的種子。

乾隆去世後,嘉慶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豐優柔寡斷,並沒有出現一位可以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咸豐死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大清國的至高權力竟然就這樣落於一婦人之手,同治光緒宣統三位愛新覺羅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從1840年,英國人用堅船利炮將這個東方最古老的國度大門給打開之後,一個屈辱的時代便由此拉開帷幕,內有太平天國同治回亂,外有強敵環伺,雖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務運動,同治中興,可這也只不是迴光返照而已。甲午戰爭的失敗,大清國的外強中乾徹底的暴露在列強的眼裡,大清國最後的一塊遮羞布就這樣被一個蕞爾小國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張西方掀起瓜分中國浪潮的時局圖。也正是因為甲午戰爭,令國人徹底認清了和列強的差距,革命的氣息已經暗流湧動,大清國的統治,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清十二帝,是從後金的開國大汗努爾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國之君結束,經歷了十二任帝王,分別是:

1、天命汗努爾哈赤;2、天聰汗皇太極(崇德帝);3、順治帝福臨;4、康熙帝玄燁;5、雍正帝胤禛;6、乾隆帝弘曆;7、嘉慶帝永琰; 8、道光帝旻寧;9、咸豐帝奕詝;10、同治帝載淳; 11、光緒帝載湉;12、宣統帝溥儀。

這其中,最後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基本屬於傀儡皇帝,自己幾乎沒有掌握過實權,清朝的興亡基本和他們沒啥關係,可以不必討論。

努爾哈赤,後金的開國之主,清朝的奠基人。此時的清朝都還沒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沒啥關係。

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業,改後金為清,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第一位皇帝。此時的清朝,尚且還沒有進入關內,正處在一個上升的趨勢。

順治,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個皇帝。順治入關時,清朝才剛剛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權,根基還不穩定,順治經過大量的努力,才勉強穩定局面,此時的清朝還處於發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康熙年間,在順治的基礎上,大量任用漢人官員,發展了經濟,然後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了臺灣,擊敗了噶爾丹的進攻。雖然說康熙晚年間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整體上來說,清朝還沒有出現下滑的局面,因為康熙有一個好兒子幫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續命者。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雍正繼位之後,任用了李衛、田文鏡等一批漢人官僚,整飭吏治,發展經濟,將國庫扭虧為盈,讓清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乾隆,應該來說乾隆的前中期還是一代明君,徹底擊敗準噶爾、平定大小和桌之亂,將新疆納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在乾隆的後期,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說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過,這個倒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在於乾隆在位期間,依舊奉行著天朝上國的態度,閉關鎖國,拒絕同世界交流。而此時的歐洲大陸正在進行著工業革命,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社會財富已經極速的積累,對於資源無比渴求,從而走上了全球的道路。

平心而論,即便是乾隆晚期,清朝仍舊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體。但是,此時的歐洲列強已經在大步前進,而清朝仍舊在原地踏步。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時的清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位皇帝,雖不是昏庸之輩,但也不過是碌碌無為之徒,再也扭轉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開始走下坡路,應當是在乾隆時期!


有一視覺YYSJ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去世。根據其生前制定的秘密立儲制度,其四子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順延其帝位。乾隆皇帝繼位初期,身感祖先創業不易,尤其是親歷自己父親雍正皇帝一生殫精竭慮。鑑於此,在其為帝后即用寬緩代替其父的嚴苛,對百姓實行仁政,且更加註重以儒家提倡的中庸理念治國。此外乾隆還對清初幾大有爭議的案件進行重新妥善處理(比如恢復多爾袞名譽、年羹堯及隆科多等人的遺留問題等)。在平定邊疆叛亂方面乾隆皇帝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期間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並統一了新疆,清朝版圖由此最大化,也奠定了後世近代中國的版圖。由於清初統治者的歷代辛勤付出及乾隆皇帝初期的積極作為,中國封建社會迎來了最後一段盛世「康乾盛世」。

但好景不長!乾隆皇帝晚年窮奢極欲,六下江南,追求享樂,給沿途州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虧空。由於其腐化墮落,致使上行下效,吏治再次開始腐敗。此時的清王朝表面上呈現一副繁榮興旺的場景,實則已是一副空殼。由於吏治的日漸腐敗,造成官逼民反,各地農民起義開始不斷。雖然這些起義均被鎮壓下去,但是已經開始動搖清王朝的統治根基。

不僅如此,乾隆皇帝在前任父輩的基礎上更加排斥外來文明,閉關鎖國的“幕布”被越拉越緊!整個國家都沉浸在天朝上國,自欺欺人的迷夢之中。

事實上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有利也有弊,但弊明顯大於利!

正面影響:

[1]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東南沿海走私及海盜行為,對沿海穩定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2]對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動亦起到一定自衛作用。

負面影響:

[1]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由於與外界隔絕,使得中國的文化、技術開始與世界漸漸脫軌,差距開始變得日益增大。

[3]阻礙本國經濟發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4]限制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導致船艦技術遠落後於西方,為鴉片戰爭及日後的歷次對外戰爭失敗埋下了種子。

我們再來看彼時的國外。

英國自工業革命後,生產力出現倍增。與此同時其他西方各國也紛紛開始效仿英國進行資產階級改革。這些改革打破了舊有的社會制度,使各國社會生產力均極速飛昇。

資本主義為獲取原材料和傾銷自己的商品開始不斷向海外擴張。而他們擴張的步伐亦開始朝向東方,一步步開始逼近萬里之外的中國。

而此時的乾隆皇帝依舊享受在自己創造的盛世表象中,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的變化。有一個例子,即很好說明他此時的愚昧和無知。

(表現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的畫作)

乾隆晚期,英國為與中國通商借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了一支以馬嘎爾尼為首的使團訪華。英國向乾隆皇帝準備了小型蒸汽機車、望遠鏡等新興事物。

但在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時,因為禮節上的問題讓馬嘎爾尼對清朝大失所望。

依照清朝規定,任何人覲見當朝皇帝均需行雙膝下跪禮,但馬嘎爾尼出於對自己國家尊嚴的維護,堅持不雙膝下跪。如此一來,雙方便僵持起來。但最終英國人還是服了軟,採取了折中的辦法即單膝下跪。即便如此,還是惹得乾隆皇帝不悅。

隨後馬嘎爾尼將帶來的禮物上呈給了乾隆皇帝,但乾隆皇帝對這些西洋物品毫無感覺,便下令將它們草草封存到圓明園中。

馬嘎爾尼訪華後曾回憶到“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戰艦,它之所以能在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有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在支撐,而它勝過鄰船的地方,也只在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有紀律和安全了。”

現在來看馬嘎爾尼對清乾隆時的見解真是一針見血!

之後的歷史也確實說明了其判斷的準確性。即自乾隆禪位後,後代幾位清君主,皆是這艘“破船”上的無能指揮者!這艘“破船”在他們的指揮下,最終一步步走向沉沒。

(清朝時東南一海港)

歷史有時候就是捉弄人!

近百年後,當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他們發現了當年自己國家使臣不遠萬里向中國皇帝進貢的這些珍貴物品竟然原封未動的擺在圓明園一角落。

愚昧導致腐朽,而腐朽又加劇了愚昧。

誠如著名思想家馬克思所說:“一個龐大的帝國不顧外面時勢變化,依舊沉寂在自己的迷夢中,這個帝國註定是要被徹底打敗!”

乾隆皇帝的愚昧及狂傲,最終使東西方交流產生巨大阻礙,使彼時國人看不到外面世界正在經歷的天翻覆地鉅變。

最終使清王朝在時代大潮中與西方各國的差距越拉越大,由此清王朝開始走向了衰敗之路,亦開始敲響了亡國的喪鐘。

中國自此亦開始處於近代前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