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周一影院


有人说从乾隆开始,有人说是嘉庆,甚至还有人说从康熙时期就开始了。还好没人说从努尔哈赤时期就开始了。

由盛至衰,是家天下独裁政体的必然之路和自然规律。人老了,你能说出他是从哪天哪月开始变老的吗?因为这样的政体缺乏再生和自我净化能力,更不具备自我免疫能力。中国历史上那个朝代不是在重复着这个公式?不同的是国祚长短而已。

相对而言(这里强调相对二字),满人入关后的十位皇帝,应算中规中矩、勤政勤奋的,更是有史以来文化程度最高的一邦皇帝。上述两个特征和特长,敢与有秦以来任何一朝代媲美。嘉庆、道光、咸丰虽属平庸,但他们绝不昏庸。嘉庆皇帝去世时,大清朝的版图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除蒙元外的最大版图。同治后虽然落入“慈禧时代”,但整个“慈禧时代”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清末,几十家民间报刊的诞生,说明了那个时代并不像影视作品描绘的那样不堪。

当然,大清朝也把汉人创建的专制制度推向了最高峰。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等因素,逐步游离了时代的发展轨迹,被取而代之是自然的事情。但这不能说是那个皇帝的原因,而是这个体制和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说到清朝,人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丧权辱国、割断赔款的具象。假如(我说的是假如哦)把大清朝这邦皇帝挪到大汉、大唐或大宋,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得滚犊子!😄(声明:本文作者祖宗八十代都是汉族)



琴岛牧风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二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图。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木剑温不胜


1、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2、皇太极1626年—1643年;3、福临(顺治1644年~1661年);4、玄烨(康熙1661年~1722年);5、胤禛(雍正1722年~1735年);6、弘历(乾隆1736年~1796年);7、永琰,后改顒琰(嘉庆1796年~1820年);8、绵宁,后改旻宁(道光1820年~1850年);9、奕詝(咸丰1850年~1861年);10、载淳(同治1861年~1875年);11、载湉(光绪1875年~1908年);12、溥仪(宣统1909年~1912年)

清朝是中国最后的帝国王朝。它成立于1636年,从1644年到1912年统治中国。它在明朝之前,后来由中华民国继承。清朝多元文化帝国持续了近三个世纪,形成了现代中国的领土基础,它是世界历史上第五大帝国。

关于《大清从哪位皇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伪命题。传统的答案都会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或更早从乾隆后期会见英国使者开始。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先看一下清朝的鸦片战争以来的GDP和财政收入。

1840年-1890年,清朝的年财政收入从白银4500万两增加到9000万两。

1899年突破一亿两大关,接着1908年突破二亿两。

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清朝财政收入喜破三亿大关。

一个多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结束了对中国268年的统治。

我们再来分析清朝统治时期的特征来分析:

清朝的统治时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封建制度阶段(1644年—1796年),第二阶段是逐步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阶段(1797年—1912年)。

第一阶段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1735年—1796年),王朝达到了封建制度条件发展的顶峰,这是普遍共识。

第二阶段清朝呈现出波浪型的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直在走下坡。

我们重点分析第二阶段的特征:

1、保守守成阶段(乾隆后期到道光二十年)。随着人口增加到4亿左右,由于帝国的控制力下降,税收和政府的收入固定在低水平,出现了一定的财政危机。政府腐败开始了,叛乱分子(白莲教)试验了政府的合法性。而统治精英在面对世界体系的变化时未能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到嘉庆三十余年不断保守中,进一步拉开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的距离,而这个重大的负担道光时期竟然全面爆发,就此让道光承担了历史进程的重大责任。

实际道光皇帝绝非一个庸君昏主。在整顿吏治方面,敢于从皇族亲贵中入手,处置了一批肆意妄为的皇族。道光破格使用陶澍,可见他用人尚有眼光。经过陶澍的大力整顿,原来两淮盐政亏损七百万多两,道光十一年到十七年,两淮完纳盐课两千六百四十余万两,存银三百多万两。道光在任内提拔重用林则徐、陶澍等名臣,培养了曾国藩、其功不小。某种程度来讲,如果不是道光选人用人非常具有魄力,那么后期自然没有拯救清朝命运的曾国藩。

2、洋务复兴阶段(道光1840年到光绪1894年)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实施了“ 不平等条约 ”,自由贸易,治外法权和受外国控制的条约口岸。1850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和1862年至1877年捻军起义期间,导致大约2000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战争造成的饥荒。

尽管发生了这些灾难,但在19世纪60年代的同治复兴运动中,汉族精英团结起来捍卫了儒家统治和清朝统治者。开展了洋务运动。

不能不说洋务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现代文明在这个古老的帝国显出璀璨之光,电灯,电报,电话,火车,汽车,枪炮,船舰,采矿,纺织,机器……这些西方的物质文明成果纷纷落地中华大地,中国人像看万花筒一样看到这些神异之器在翻江倒海,发挥着他们从未想过的奇异功能。

3、宪政转型阶段(光绪1895年到溥仪1912年)。在1894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的最初成果被摧毁,其中清朝失去了对朝鲜和台湾占有。保守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中扭转了雄心勃勃的1898年的百日维新。此时反对对外国势力让步呼声日益增长,引发了暴力反对外国的“ 义和团 ”运动,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慈禧向他们宣战,导致朝廷的失败和逃亡。

在同意签署“义和团协议”(辛丑条约)后,慈禧坚决命令政府启动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行政改革,包括选举,新的法律法规和取消审查制度,将清帝国转变为宪政国家。

1908年慈禧和光绪皇帝去世后,满清政府的顽固派再次强硬阻碍社会改革,疏远了改革者和地方精英。1911年10月11日的武昌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通过谈判迫使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


蒋南强读历史


大清朝是从乾隆开始走下坡路的,其标志是三件大事件:

第一件事,皇子的培养发生重大变化。

乾隆以前的皇子教育是素质教育,乾隆改变了这种教育方式。

清朝前期皇帝对皇子培养非常重视,特别是在能力提升上做得很到位。培养效果最好的是康熙。康熙不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督促皇子们学好文化。带成年皇子参加战争,参与政事活动,交给他们具体任务让他们完成,锻炼他们的实际能力。皇子成年后单独开府。这种方式下培养的皇子大都非常优秀,从中选出的皇帝能力也非常强。

到了乾隆时期,乾隆把皇子们集中起来培养,不再让他们参与政事儿,不给他们锻炼机会,成年后也不单独开府,也不许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皇子们既没有学习目标,也没实践锻炼,当然也就失去了政治能力。



乾隆的圈养方式,有效的避免了类似康熙朝“九子夺嫡”的出现,但是导致了乾隆以后皇帝素质的一路下滑。

第二件事,皇位继承制发生重大变化。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皇位传承采取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采取遗诏制,康熙先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失败后采取了遗诏制。

雍正继位后,吸取康熙的经验教训,制定了秘密立储制。雍正是第一位采用秘密立储制的皇帝。他立了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立乾隆实际有康熙的意见在里边。康熙到雍亲王府散心,发现了聪明伶俐的弘历,非常喜欢,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看了弘历的生母,并将其带入宫中养育,着实有培养接班人的意图。



秘密立储,为了保密,老皇帝几乎不能与任何人商量,只能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人考虑问题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不例外。相对于民主产生的结果,秘密立储的结果明显有劣势。比如道光皇帝,如果让贵族公推,很有可能是恭亲王奕訢上位。奕訢当皇帝,清朝的历史有可能改写。结果道光选了咸丰。

第三件事,议罪银制度的创立与实施。

乾隆皇帝花钱大手大脚,他一生六下江南,把国库的钱花得溜干净。乾隆爱好收藏,收藏是个很烧钱的事儿,缺钱是自然的。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十分宠信会抓钱的和珅。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贪官,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他的贪污对大清朝有很大影响,不过那还不是最坏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是他提出了议罪银制度,更要命的是乾隆对和珅提出的议罪银制度非常看好,当议罪银制度在全国落实后,白花花的银子进入了乾隆的腰包,乾隆简直乐开了花。



议罪银制度,花钱可以买罪,可以事后买,也可以事前买。有钱人犯了罪,花钱就没事了,没钱人就得服罪,这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有钱人先交钱买罪,买了罪免除了后顾之忧,开始肆无忌惮的犯罪。官场腐败从此蔓延全国,到了乾隆后期,腐败已成为普遍现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足见当时官场腐败的严重。官场腐败,是导致社会衰落的前提。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农民起义开始出现。

皇帝的素质越来越差,没有拨乱反正的能力,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这个朝代只能一路衰落下去。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清十二帝,是从后金的开国大汗努尔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国之君结束,经历了十二任帝王,分别是:

1、天命汗努尔哈赤;2、天聪汗皇太极(崇德帝);3、顺治帝福临;4、康熙帝玄烨;5、雍正帝胤禛;6、乾隆帝弘历;7、嘉庆帝永琰; 8、道光帝旻宁;9、咸丰帝奕詝;10、同治帝载淳; 11、光绪帝载湉;12、宣统帝溥仪。

这其中,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基本属于傀儡皇帝,自己几乎没有掌握过实权,清朝的兴亡基本和他们没啥关系,可以不必讨论。

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主,清朝的奠基人。此时的清朝都还没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没啥关系。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改后金为清,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皇帝。此时的清朝,尚且还没有进入关内,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入关时,清朝才刚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根基还不稳定,顺治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勉强稳定局面,此时的清朝还处于发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年间,在顺治的基础上,大量任用汉人官员,发展了经济,然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击败了噶尔丹的进攻。虽然说康熙晚年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整体上来说,清朝还没有出现下滑的局面,因为康熙有一个好儿子帮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续命者。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雍正继位之后,任用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汉人官僚,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将国库扭亏为盈,让清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乾隆,应该来说乾隆的前中期还是一代明君,彻底击败准噶尔、平定大小和桌之乱,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在乾隆的后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乾隆在位期间,依旧奉行着天朝上国的态度,闭关锁国,拒绝同世界交流。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财富已经极速的积累,对于资源无比渴求,从而走上了全球扩的道路。

平心而论,即便是乾隆晚清,清朝仍旧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大步前进,而清朝仍旧在原地踏步。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虽不是昏庸之辈,但也不过是碌碌无为之徒,再也扭转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应当是在乾隆时期!


小镇月明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朝各位皇帝的在位时间表。

清朝自1616年开始,到1912年结束,一共历经近300年,产生了包括溥仪在内的12位皇帝。自从1644年吴三桂打开山海关之后,清朝自此开始入主中原,建立了自己的封建统治。<strong>

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在位一共十年的时间。

努尔哈赤算是真正彻底的统一了女真所有部落,并且巩固了后金的统治。注意,是后金不是清朝。那个时候还不叫清朝,叫后金。努尔哈赤的清太祖是后来追封的。

清太宗皇太极:1626年~1636年,在位十年。

清太宗皇太极:1636年~1643年,在位七年。之所以中间有阻断是因为,在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改成了大清。所以皇太极一共在位十七年的时间,皇太极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清王朝的开拓者。但是可惜去世比较早,把江山留给了年幼的福临。真是苦了他了。

清成宗多尔衮:没有在位。

大家可能很奇怪,多尔衮既不是皇太极的儿子,又不是他弟弟怎么成了清成宗呢?因为军功。他是正白旗旗主,可谓是军功显赫。1643年皇太极去世,临死之际并没有确定继承人,多尔衮一开始是想自己登基称帝的,只是其他势力并不答应。

清世祖福临:1643年~1661年。

福临六岁登基,他是被多尔衮选中的,是典型的两方势力谈判的结果。由多尔衮摄政。直到七年后,多尔衮死去,他才正式掌权,一共在位十八年。

清圣祖玄烨:1661年~1722年。

玄烨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帝。康熙在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在位一共62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是清朝的一个巅峰时期,笔者认为清朝正式的统治整个中国是从康熙开始的,之前的都是一种随时准备回老家的状态。

清世宗雍正:1722年~1735年。

雍正在位时间虽然短,但是他却是清朝改革最多的一个皇帝,而且是自己主动寻求的改革。笔者认为民间对雍正的评价有失偏颇。甚至有乾隆选雍正是看上了乾隆这种说法,这有点不太合适。雍正在位13年的时间,进行了多达9项不同方向的改革。延续了康熙的努力,并优化了一部分。

清高宗弘历:1736年-1796年。

弘历是电视剧中最热门的皇帝之一,有关他的传说多是游玩江南,文治武功厉害。笔者认为乾隆有点被高估了,在学术界大家也是认为乾隆的个人能力和功绩要比他的爷爷康熙差上不少的。乾隆虽然在1796年退位,但是并没有失去对清朝的控制。笔者认为乾隆没有很好的优化康熙和雍正为他留下的大好局面是致使清朝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清仁宗永琰,后改顒琰:1796年-1820年。嘉庆帝在位期间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但是由于从乾隆时期留下的恶习实在是太多了。官员普遍贪污成性,仅凭嘉庆帝是很难改正的。嘉庆对于清朝的封建统治几乎没有帮助。后期贪污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清宣宗绵宁,后改旻宁:1820年-1850年。

道光帝虽然一生勤俭,但是面对日薄西山,缓缓倒下的大清帝国由于自己实在是才略有限,没有丝毫办法。只能看着它灭亡。

此后所有的皇帝对清朝的掌控时有时无,权力都在慈禧手中。

以下是观点陈述:

笔者认为清朝是从乾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等到了道光年间基本已无法挽回。具体的原因是:闭关锁国,国内贪污严重,朝内结党营私消耗了国力。在康熙帝时期虽然也曾实行过海禁,但是后期开了海。在台湾回归之后就实行了全面的海上贸易。但是乾隆却是将所有的海上贸易转到了澳门,几乎是实行了全面的海禁。这也是埋下了祸根。

贪污是一直都存在的,在康熙后期贪污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是由于国力强盛,正处在上升期,所以对国家的合理运行和民生影响不大,社会矛盾也不是很大,况且康熙帝治理过贪污问题。

乾隆时期贪污成风,乾隆却没有有效的治理。虽说康熙帝时期也有贪污问题,但是整体对待贪污的态度是正确的。在乾隆时期,贪污几乎成为了一种明面上的事情,假如说康熙时期的官员贪污是因为自己的俸禄养不活一大家子,只是单纯的要养活自己,过的还算可以;乾隆时期的贪污就是为了过奢侈浪费的生活了。

所以性质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找活路,一个是想要荣华富贵。乾隆时期的贪污问题已经为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严重恶化了社会生态,社会矛盾由此逐渐增大。

之所以认为在乾隆时期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简单来讲就是“盛极必衰”。康乾盛世达到了巅峰,从此以后就是衰落了。而所有衰落的因素都是在盛世就埋下了伏笔的,一个王朝几乎都是在中间时期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落。

只是由于乾隆时期的一些政策和乾隆帝的一些做法使得衰落提前开始了,而且确定了衰落的基调:急速,不可逆转。之前王朝的衰落都是慢慢进行的,有的甚至可以逆转。比如唐朝由武则天开始走向衰落,在杨贵妃时期又重新回到一次巅峰。但是乾隆遗留的问题实在是太多,而且根深蒂固,几乎无法逆转。


无笔史官


清朝从康熙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只是不怎么明显。且继位的雍正皇帝又硬生生地把清朝从衰弱中拉了回来,并把清朝推向了第二个高峰,这个高峰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前期。但是到了乾隆后期,清朝就完全开始衰落,从此无力回天了。

康熙后期是清朝衰落的开始

康熙皇帝前期励精图治,也比较开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雄主之一,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康熙晚年也相当的昏聩,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由于康熙皇帝偏听偏信、刚愎自用,导致天下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同时由于康熙皇帝年老体衰,对朝廷的掌控能力减弱,导致吏治腐败,以及经久不息的皇子争位。在当时,清朝已经和垂垂老矣的康熙一样,步入了迟暮之年。

不过,康熙驾崩以后,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勤勉帝王,他当皇帝期间,整顿吏治,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清朝又从衰落的边缘走了回来。到雍正去世的时候,清朝国库充盈,国力大盛。

乾隆后期是历史上公认的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乾隆是历史上运气最好的帝王之一,由于雍正皇帝打下的基础,以及乾隆前期的锐意进取,清朝迎来了全盛时期,在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不过,很快,乾隆皇帝就开始沉浸在他“开创”的盛世之中, 从此不思进取。到乾隆后期的时候,清朝的弊病基本上已经无法挽回了。

据乾隆59年时候的西方传教士记载,“(清朝)触目所及,无非贫困落后的景象,他们贫困得让人吃惊,一路上我们丢掉的垃圾,被人捡去吃”,“他们(清)的军队像叫花子一样”......这就是乾隆后期的清朝情况,实际上,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各地的起义就已经此起彼伏了。


苏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满人统一了全国,对于清朝很多人眼中是坏多于好的,在康熙雍正时期其实还好,越是到了后面就越乱,那么大清到底是从哪位皇帝开始走下坡路的呢?应该是乾隆,很多人会说乾隆不是开创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吗?的确乾隆在位的初期,乾隆皇帝的确很敬业,一直在推行自己父亲雍正当年主持的政策。



但是等待政策推行的差不多了之后,国家也富余了,于是乾隆皇帝就开始了浪,后期的几次出巡更是耗资巨大,当时虽然国家富裕,但是也经不起乾隆这样的瞎折腾,当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乾隆的这些消费算是九牛一毛了,最主要的乾隆的政策上的放松,对于权臣和珅的信任,和珅就一贪在贪,毫无尺度,最后居然富可敌国了。



当然和珅只是当时乾隆时期一个大贪官而已,和珅下面的小贪官更是一大堆,有这些蛀虫在这里,当时的清朝想要不走下坡路都不行,乾隆去世之后嘉庆继位,等到嘉庆掌权,第一件事就是把和珅给办了,但是腐败所带去的影响远不是把和珅给杀了就有用的,当然嘉庆也很努力,但是依旧是无力回天。



乾隆时期除去腐败严重,就是乾隆的政策出现了很大的问题,那时候西方的新潮主义的思想已经开始慢慢传播开了,但是乾隆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居然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及时的学习到西方的优秀思想,才导致当时的清朝没有跟上,一旦开始没有跟上,到了后面和西方人相比就彻底成为了古人,而且后期的皇帝中也没有几个特别的出色的,尽管都很努力。



本来在乾隆后期被贪官搞得一塌糊涂,政策上还出了问题,结果到了晚晴还出了个慈禧,搞了个什么垂帘听政,其实就是把权利捏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慈禧也丝毫不客气,该享受就享受,该用权力就用权力,外国都打进城了都不忘记享受,打不赢了就割地就赔款,反正也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多,也从来没有觉得可惜过。


史中醉


满清十二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没有入关,真正入关当皇帝的,只有十位。

顺治皇帝,就是大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八年,二十四岁便一命呜呼。

关于顺治皇帝的死,也可谓是扑朔迷离,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说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来说说顺治皇帝在位这十八年大都做了些什么。

清朝作为异族刚刚入关,和汉族子民的矛盾十分尖锐,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文字狱等一系列矛盾比较尖锐,同时又启用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鼓励乡绅招民垦荒,使得国家逐渐安定,到了顺治十六年,全国基本统一。

顺治死后,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二年,计擒鳌拜,平三藩,灭台网的明郑政权,而后三征噶尔丹,笼络汉族士子,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以说是康熙奠定了大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康熙晚年倦政,放任儿子们夺嫡,九子夺嫡之事,对当时的朝廷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康熙去世后,第四子雍正登基,因为清承明制,此时的清朝吏治已经弊政初显,雍正在位十三年,勤勤恳恳一代劳模,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为了防止再发生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实行秘密立储,没有他的一系列改革,就没有康乾盛世。

雍正刚刚继位时,大清朝国库不过几百万两白银(应该是800万两),而到雍正十三年,大清朝国库高达几千万两(应该是6000w两,记不太清楚了)。

可以说,雍正在位期间,大清国力达到顶峰。

正所谓盛极而衰,乾隆实在是太过好命,一接手就是一个富裕强大的大清国,可惜大清国在他的手里,没有继续强盛,而是在他的手里走了下坡路。乾隆去世时,国库仅剩1900w两白银。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乾隆二十四年,在西方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时,而乾隆却在三年前即公元1757年,一道圣旨将厦门宁波等港口关闭,只有广州一地继续和西洋贸易,这就是“一口通商”政策。不仅如此,还对出口的货物种类多加限制。

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了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方面与外界的交流,在西方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时,大清帝国却自诩天朝上国,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使得帝国的科技水平以及整体国力均落后于西方国家。

乾隆中后期,大兴土木好大喜功,六下江南更是奢靡之极,吏治败坏,贪污腐化盛行,再加上此时的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最高级别。

此消彼长。

20世纪晚清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差距,便是在这里埋下的种子。

乾隆去世后,嘉庆平庸,道光也不堪大用,咸丰优柔寡断,并没有出现一位可以力挽狂澜的中兴之主,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和鬼子六奕訢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大清国的至高权力竟然就这样落于一妇人之手,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爱新觉罗氏皇帝,形同傀儡。

自从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将这个东方最古老的国度大门给打开之后,一个屈辱的时代便由此拉开帷幕,内有太平天国同治回乱,外有强敌环伺,虽有晚清四大名臣,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可这也只不是回光返照而已。甲午战争的失败,大清国的外强中干彻底的暴露在列强的眼里,大清国最后的一块遮羞布就这样被一个蕞尔小国狠狠的扯掉,所以才有了那张西方掀起瓜分中国浪潮的时局图。也正是因为甲午战争,令国人彻底认清了和列强的差距,革命的气息已经暗流涌动,大清国的统治,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清十二帝,是从后金的开国大汗努尔哈赤算起,至清朝的亡国之君结束,经历了十二任帝王,分别是:

1、天命汗努尔哈赤;2、天聪汗皇太极(崇德帝);3、顺治帝福临;4、康熙帝玄烨;5、雍正帝胤禛;6、乾隆帝弘历;7、嘉庆帝永琰; 8、道光帝旻宁;9、咸丰帝奕詝;10、同治帝载淳; 11、光绪帝载湉;12、宣统帝溥仪。

这其中,最后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基本属于傀儡皇帝,自己几乎没有掌握过实权,清朝的兴亡基本和他们没啥关系,可以不必讨论。

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主,清朝的奠基人。此时的清朝都还没有正式建立,自然也就和衰落没啥关系。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改后金为清,是清朝真正意义上第一位皇帝。此时的清朝,尚且还没有进入关内,正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

顺治,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入关时,清朝才刚刚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根基还不稳定,顺治经过大量的努力,才勉强稳定局面,此时的清朝还处于发展期。

康熙,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康熙年间,在顺治的基础上,大量任用汉人官员,发展了经济,然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击败了噶尔丹的进攻。虽然说康熙晚年间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整体上来说,清朝还没有出现下滑的局面,因为康熙有一个好儿子帮他收拾了局面。

雍正,康乾盛世的续命者。康熙晚年,大清朝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雍正继位之后,任用了李卫、田文镜等一批汉人官僚,整饬吏治,发展经济,将国库扭亏为盈,让清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乾隆,应该来说乾隆的前中期还是一代明君,彻底击败准噶尔、平定大小和桌之乱,将新疆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然而,在乾隆的后期,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乾隆的六次南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不过,这个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乾隆在位期间,依旧奉行着天朝上国的态度,闭关锁国,拒绝同世界交流。而此时的欧洲大陆正在进行着工业革命,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财富已经极速的积累,对于资源无比渴求,从而走上了全球的道路。

平心而论,即便是乾隆晚期,清朝仍旧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此时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大步前进,而清朝仍旧在原地踏步。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的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虽不是昏庸之辈,但也不过是碌碌无为之徒,再也扭转不了局面。

因此,清朝开始走下坡路,应当是在乾隆时期!


有一视觉YYSJ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圆明园去世。根据其生前制定的秘密立储制度,其四子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顺延其帝位。乾隆皇帝继位初期,身感祖先创业不易,尤其是亲历自己父亲雍正皇帝一生殚精竭虑。鉴于此,在其为帝后即用宽缓代替其父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且更加注重以儒家提倡的中庸理念治国。此外乾隆还对清初几大有争议的案件进行重新妥善处理(比如恢复多尔衮名誉、年羹尧及隆科多等人的遗留问题等)。在平定边疆叛乱方面乾隆皇帝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期间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并统一了新疆,清朝版图由此最大化,也奠定了后世近代中国的版图。由于清初统治者的历代辛勤付出及乾隆皇帝初期的积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迎来了最后一段盛世「康乾盛世」。

但好景不长!乾隆皇帝晚年穷奢极欲,六下江南,追求享乐,给沿途州府造成了巨大财政亏空。由于其腐化堕落,致使上行下效,吏治再次开始腐败。此时的清王朝表面上呈现一副繁荣兴旺的场景,实则已是一副空壳。由于吏治的日渐腐败,造成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开始不断。虽然这些起义均被镇压下去,但是已经开始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在前任父辈的基础上更加排斥外来文明,闭关锁国的“幕布”被越拉越紧!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天朝上国,自欺欺人的迷梦之中。

事实上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利也有弊,但弊明显大于利!

正面影响:

[1]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东南沿海走私及海盗行为,对沿海稳定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2]对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亦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负面影响:

[1]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由于与外界隔绝,使得中国的文化、技术开始与世界渐渐脱轨,差距开始变得日益增大。

[3]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丧失对外贸易主动权。

[4]限制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导致船舰技术远落后于西方,为鸦片战争及日后的历次对外战争失败埋下了种子。

我们再来看彼时的国外。

英国自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出现倍增。与此同时其他西方各国也纷纷开始效仿英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这些改革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制度,使各国社会生产力均极速飞升。

资本主义为获取原材料和倾销自己的商品开始不断向海外扩张。而他们扩张的步伐亦开始朝向东方,一步步开始逼近万里之外的中国。

而此时的乾隆皇帝依旧享受在自己创造的盛世表象中,全然不知外面的世界的变化。有一个例子,即很好说明他此时的愚昧和无知。

(表现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画作)

乾隆晚期,英国为与中国通商借为乾隆皇帝祝寿为名派出了一支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访华。英国向乾隆皇帝准备了小型蒸汽机车、望远镜等新兴事物。

但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时,因为礼节上的问题让马嘎尔尼对清朝大失所望。

依照清朝规定,任何人觐见当朝皇帝均需行双膝下跪礼,但马嘎尔尼出于对自己国家尊严的维护,坚持不双膝下跪。如此一来,双方便僵持起来。但最终英国人还是服了软,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即单膝下跪。即便如此,还是惹得乾隆皇帝不悦。

随后马嘎尔尼将带来的礼物上呈给了乾隆皇帝,但乾隆皇帝对这些西洋物品毫无感觉,便下令将它们草草封存到圆明园中。

马嘎尔尼访华后曾回忆到“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战舰,它之所以能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有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在支撑,而它胜过邻船的地方,也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有纪律和安全了。”

现在来看马嘎尔尼对清乾隆时的见解真是一针见血!

之后的历史也确实说明了其判断的准确性。即自乾隆禅位后,后代几位清君主,皆是这艘“破船”上的无能指挥者!这艘“破船”在他们的指挥下,最终一步步走向沉没。

(清朝时东南一海港)

历史有时候就是捉弄人!

近百年后,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他们发现了当年自己国家使臣不远万里向中国皇帝进贡的这些珍贵物品竟然原封未动的摆在圆明园一角落。

愚昧导致腐朽,而腐朽又加剧了愚昧。

诚如著名思想家马克思所说:“一个庞大的帝国不顾外面时势变化,依旧沉寂在自己的迷梦中,这个帝国注定是要被彻底打败!”

乾隆皇帝的愚昧及狂傲,最终使东西方交流产生巨大阻碍,使彼时国人看不到外面世界正在经历的天翻覆地巨变。

最终使清王朝在时代大潮中与西方各国的差距越拉越大,由此清王朝开始走向了衰败之路,亦开始敲响了亡国的丧钟。

中国自此亦开始处于近代前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