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4月8日,韓國航宇工業公司(KAI)發佈了為韓國陸軍研製的“輕型攻擊直升機(LAH)”的首架原型機的照片,此前該機已經於2018年12月18日完成總裝,並於近期開始進行發動機試驗。說起來,這則新聞並不能算是什麼“新聞”,因為近幾年來韓國獨立研製武器裝備的項目繁多,另外亞洲國家研製武裝直升機也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如果看到LAH的“玉照”,估計很多中國軍事愛好者會立即開啟吐槽模式——這玩意怎麼這麼像直-9G?其實,LAH長得像直-9G根本就不奇怪,甚至從“血緣”上來說兩者本來就是表兄弟。LAH雖然號稱韓國自行研發,但其實該直升機並非是韓國獨立自主的產物。

從“血統”上來說,LAH以空中客車直升機公司的H155輕型直升機改進而來,而H155事實上就是直-9的母版“海豚”的改進型,因此LAH與直-9G不相似那才怪了。而在設計上,LAH也與直-9G相似,該機在機身兩側加裝了可掛載導彈或火箭彈發射器的短翼,並在機頭安裝了光電/紅外傳感器。相比於直-9G,LAH也有一些比直-9G更完善的地方,如在機鼻下方安裝了航炮轉塔、改變發動機排氣口方向以抑制紅外特徵等。按照韓國陸軍的採購計劃,LAH總計將列裝214架,並將於2022年或2023年起在韓國陸軍服役。老實說,LAH在設計上並沒什麼問題,但凡是對韓國武裝直升機研發歷史有所瞭解者都能明白,LAH事實上根本就不是韓國陸軍想要的國產武裝直升機!

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圖注:設計成熟但毫無新意的LAH武裝直升機

事情還要從2002年說起。在當年新加坡航展上,KAI公開了一個令人感到驚異的武裝直升機模型。當時該模型的設計方案稱為KAH(韓國武裝直升機)。對於KAH,韓國國內予以高度評價,稱其為“韓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可見在韓國人心目中該機的地位至少不次於同時期的T-50“金鷹”教練機。韓國人對於KAH的重視並非沒有理由,在KAH之前韓國僅有的“國產”直升機只有MD500和UH-60P,其中MD500雖然在韓軍中服役數量不,但實際上該機是由美國休斯公司提供零部件在韓國進行組裝。而UH-60P不但數量不算多,而且韓國自行負責的工作量也比MD500多不到哪去,因此KAH如果研製成功,將讓韓國的直升機產業提升不止一個檔次。

而之所以KAH的設計方案堪稱令人驚異,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此前KAI從未有過獨立研製武裝直升機的經驗,而從該模型的特徵上判斷KAI很顯然是在研製一種中型武裝直升機,這對於KAI來說絕對是個不小的挑戰;第二,KAH在外形上令人感覺似曾相識,簡直就是英法兩國聯合研製的“虎”式的翻版。也就是說,韓國獨立研製武裝直升機早在起步階段就打下了“山寨”的烙印,雖然這對於缺乏直升機研發經驗的韓國來說算是一條捷徑,但終歸讓人感覺是“投機”而非“取巧”。

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圖注:2002年KAI公佈的KAH方案模型雖然看上去幾乎和“虎”式沒有區別,但體現了韓國在武裝直升機發展上的野心

不過,KAH計劃沒提出多久,韓國政府就變卦了。2005年1月,韓國政府決定暫緩研發KAH,改為優先開發“韓國通用直升機(KUH)”,待KUH研發成功後再以其積累的技術開發KAH。老實說,韓國政府的這個決策是務實的,畢竟相對於中型武裝直升機來說,中型通用直升機設計製造難度更低,對於韓國這個此前從未研發過中型直升機的國家來說確實更合適。另一方面,以通用直升機為基礎研發武裝直升機的例子並不鮮見,美國和蘇聯各自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AH-1和米-24即以兩種通用直升機UH-1和米-8發展而來,因此可以說韓國政府改變直升機工業發展戰略相當及時。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7月,KUH計劃的首架原型機出廠。次年3月,KUH開始進行試飛,其後韓國防衛事業廳於2013年3月29日宣佈韓國第一種國產通用直升機KUH-1“完美雄鷹”研發成功。對此,韓國國內歡欣鼓舞,並以“世界上第11個自主研發直升機的國家”沾沾自喜。但KUH-1自從公佈之初就廣受非議,因為它實在是太像法國的AS332“超美洲豹”了。沒過多久,外界的猜測便得到了證實——KUH-1正是KAI與歐洲直升機公司(“超美洲豹”的生產方)合作、以“超美洲豹”為基礎發展而來。相對於“超美洲豹”,KUH-1更換了發動機和旋翼系統,但未對傳動系統和飛控系統進行大改,這種程度的改進對於韓國來說是可以在技術程度上接受的。

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圖注:KUH-1暴露了韓國在直升機研發能力上的真實水平,不過也算是開了個好頭

當然,如果能夠吃透“超美洲豹”的設計、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武裝直升機,那麼也未嘗不是個合理的計劃,而韓國人正是這麼想的。早在KUH-1剛剛推出的2009年8月,韓國政府和KAI就共同開始籌劃以KUH為基礎設計武裝直升機,當時共提出四個不同的方案,包括6噸級的專用武裝直升機和12噸級的帶乘員艙的“空中步兵戰車”設計方案。由於設計經驗不足在概念上分別參考了AH-1和米-24等成熟機型。雖然這四個方案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評,但韓國政府仍然打算推進該計劃,並打算從2018年起以國產武裝直升機替換韓國陸軍航空兵使用的AH-1和MD500,總計換裝數量達到274架。可見,此時KAH武裝直升機計劃還是韓國政府力推的重點航空產業項目。

然而好景不長,僅僅過了不到半年,韓國政府竟然又變卦了,而且這次計劃改變徹底要了KAH的命。2010年年初,韓國政府出臺了《韓國航空產業發展基本計劃(2010-2019)》。按照該計劃的內容,KAI下一階段在武裝直升機方面的研究重點,將從中型武裝直升機轉移到輕型武裝直升機上來。這個計劃上的改動看似是考慮了KAI在獨立研發直升機方面的水平限制,但更顯而易見的是性能上的縮水。對此,韓國軍方的藉口是“將把輕型武裝直升機與重型武裝直升機搭配使用”,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貓膩:韓國連中型武裝直升機研製上都可能存在困難,拿什麼去研製重型武裝直升機?十有八九,這塊蛋糕最後還是會落到美國人的嘴裡。

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圖注:從新一代KAH的方案模型來看,幾乎沿用了KUH-1的動力和旋翼系統、以及後部機身設計,技術傳承可以說非常明顯

果不其然,2016年起,韓國耗資約16億美元從美國購買了36架AH-64E“阿帕奇”,首批“阿帕奇”於2016年5月交付。而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與“阿帕奇”扯上關係。早在2006年,美國就“建議”韓國購買二手“阿帕奇”,但當時韓國正在研發KAH、對美方的“建議”並不熱心。很顯然,韓國的態度不可能令美國滿意,為推銷成功美國聲稱將撤走部署在朝鮮半島的“阿帕奇”,隨後又以撤走A-10攻擊機對韓國進行威脅。韓國方面雖然明知美國的意圖,但為了防止美國停止提供安全保障,也只能停止KAH項目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除此之外,韓國政府的朝三暮四也是導致KAH項目流產的原因之一。在KUH-1穩步發展、韓國直升機產業進行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時期,恰逢“腦子不那麼清醒”的李明博政府。這一時期內,韓國的一系列軍工項目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覆,如F/A-50輕型戰鬥機研發進度拖沓、“世宗大王”號驅逐艦出現一系列技術問題、原定建造的第二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被取消建造計劃等等。可以說,這一時期韓國軍工產業整體氛圍就是相對低迷且具有不確定性的,因此出現國產武裝直升機發展計劃上的變動可以說在所難免。李明博在韓國軍事工業發展問題上犯的錯誤過於低級,甚至於出現了在2009年年末討論下一年度軍費開支問題時,李明博竟然數次要求軍方推遲彙報日期、結果致使2010年韓國國防科研計劃未能及時提交、最終計劃不了了之的情況,這種情況下LAH還能“順產”,可以說相當不易了。

從LAH輕型攻擊直升機談韓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問題

圖注:雖然不情不願,韓國最終還是購買了“阿帕奇”、並決定發展LAH與其形成搭配,這對於韓國來說是個委曲求全的結果

在LAH項目發展尚算順利的今天,回顧韓國國產武裝直升機的研發歷史,不難發現期間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自身的經驗缺乏、技術上的對外依賴、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干擾,共同導致了KAH項目的最終流產。當然,目前LAH項目的水平對於韓國航空工業來說確實是比較低的,但考慮到與韓國在航空工業領域水平相當的印度可以在ALH“北極星”通用直升機基礎上研發LCH“樓陀羅”武裝直升機、中國航空工業更有現成的以直-9為基礎的直-19,至少韓國以“海豚”為基礎研製一款類似直-19的武裝直升機問題應該不大。至於韓國為什麼沒有選擇這種方案,是基於成本方面的合理性選擇還是另有隱情,這恐怕會成為一個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