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知行合一——陳平安

《劍來》一書連載至今,相信很多讀者也已經發現文中各個儒家人物與歷史上的儒家角色是有關聯的。比如浩然天下的老三亞聖,其原型就應當是提倡性善論的孟子,而與亞聖反著來的老秀才講究人性本惡,其原型就應該是荀子,提倡性惡論。荀子的人性本惡論催生了規範論,也就是韓非子的法家路線,即繡虎崔瀺的事功學說。韓非子的法家言論幫助秦國一統六國,則對應了崔瀺幫助大驪一統寶瓶洲。那麼我們的主角陳平安呢?他難道就是烽火戲諸侯憑空捏造的一個人物嗎,自然不是,小編認為,陳平安的原型,就是龍場悟道的王陽明。


《劍來》:知行合一——陳平安


陳平安就是王陽明的證據文中已經暗示了許多。例如陳平安自始至終不當老秀才的關門弟子,同時也沒有與亞聖走的太近,歷史中既不贊同性善論,也不贊同性惡論的代表人物就只有王陽明一人。王陽明在其心學四決中有這麼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

王陽明出生的時候,程朱之學是非常流行的。為了體會“格物致知”的感覺,王陽明決定親自一試,他對著庭院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結果卻一無所獲,最終還生了一場病,從此他就放棄了“格物”的學說,他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學說。致良知也是王陽明哲學非常重要的一條。那麼我們再看文中,陳平安在書簡湖章節中因為顧璨的濫殺無辜內心十分糾結,因為即使顧璨認錯,那些已死之人就會成為陰魂不散的孤魂野鬼始終圍繞在陳平安的心中,這一點在文中有詳細描述,崔瀺說:可是陳平安只要過不去心裡的坎,接下來做什麼,都是新的心結,哪怕顧璨願意低頭認錯,又如何?畢竟又那麼多枉死的無辜之人,就會像陰魂不散的孤魂野鬼,一直在陳平安心扉外邊,使勁敲門,大聲喊冤,日日夜夜,責問陳平安的……良知。這一段足可以說明崔瀺認為陳平安在致良知一難上很難度過。


《劍來》:知行合一——陳平安


陳平安當時是怎麼化解書簡湖一局的呢,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起過,顧璨作惡但不知惡,其本性並沒有壞到無法挽救,因此陳平安在消除了使顧璨作惡的種種因素後,幫助顧璨不僅認錯,還要要顧璨迴歸正道。就像王陽明的心學四決說的一樣: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同時在書簡湖章節中還有一個小彩蛋,就是陳平安在書簡湖自碎文膽之前,他在看竹簡,《劍來》世界當中可以看出紙質書已經非常普及,那麼陳平安當時為什麼會去看竹簡呢?小編認為就是在暗示王陽明體會格物致知時對庭院裡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非但一無所獲還生了一場大病的典故。


《劍來》:知行合一——陳平安


王陽明心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就是知行合一。陳平安本身並沒有什麼學問,但是每經歷一次事件,他總能從中學習到什麼,領悟到什麼,並且運用到今後的事例當中。昨夜坐而論道,今日起而行之,是謂知行合一。

一生俯首拜陽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