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製鞋業如何應對轉型“陣痛”

<table> 惠東製鞋業如何應對轉型“陣痛”

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惠東製鞋業呈現出“散”“小”的特點,急需轉型升級,闖出一條新路。

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

/<table>

你腳上穿的名牌時尚女鞋很可能是“惠東製造”!長期以來,製鞋業內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世界上80%的女鞋是中國製造,而中國80%的女鞋產自惠東”。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女鞋生產基地,2017年惠東產鞋達9.2億雙,產值305億元,有60多個國內外鞋類知名品牌選擇惠東企業作為製造商。

歷經近40年的發展,製鞋業成為惠東的傳統支柱產業,是惠東民營經濟的重要支撐。曾經輝煌,然而近年來惠東製鞋業遭遇發展瓶頸,如何應對轉型“陣痛”,備受人們關注。

當前在惠東,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以製鞋重鎮黃埠鎮為例,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在該鎮落戶,“高精尖”的“國之重器”還將帶動相關的產業鏈高速發展,傳統的製鞋業該何去何從?

“製鞋業老本行不能丟!”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在參加惠東縣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黃埠代表團審議時表示,要採取各項有效措施,為製鞋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振製鞋業發展的信心,做大做強制鞋業。

在今年的惠東縣政府工作報告中,8次提及製鞋業,其中強調,以檢測檢驗平臺、產品研發中試平臺等“六大功能”助推鞋企轉型升級,引進培育一批有支撐力、有自主品牌、帶動力強的鞋業龍頭企業,鞏固提升“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地位。

當地已經行動起來。4月初,惠州學院惠東時尚創意學院理事會成立大會在惠東舉行,這標誌著惠東時尚創意學院建設工作拉開帷幕,將有助於破解人才缺乏的困境,促進加速鞋包加工產業轉型升級。

惠東製鞋業這一老本行,如何應對轉型“陣痛”,闖出一條發展新路,值得期待。

活躍的惠東“草根經濟”

1981年,港商李炳好回到家鄉惠東縣黃埠鎮,帶著在香港學會的製鞋手藝和一些設備開始創業,辦起了當地首家家庭式手工作坊鞋廠。自此,製鞋產業在惠東落地生根,惠東成為全國最早的鞋類生產基地。

早期,這種“一把錘子、一把剪刀、一桶膠水”的家庭作坊式生產是惠東鞋的主要生產模式,生產主要依靠手工,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此後,在惠東吉隆、黃埠等製鞋重鎮,鞋業步入雨後春筍般的發展狀態,家家戶戶辦工廠,鞋材門店成行成市。

從1981年至今,惠東培育出了黃埠、吉隆、平山、大嶺四個製鞋大鎮,鞋業企業已發展到超6000家,鞋業從業人員達23萬人,年產鞋超9億雙,年產值超300億元。

2006年,惠東被授予“中國女鞋生產基地”榮譽稱號;2018年,惠東女鞋基地成功創建省級“出口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鞋業被視為“草根經濟”,帶動了就業,拉動了消費。鞋業在吸納就業、改善民生、增加稅收方面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商貿、飲食、休閒、娛樂等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

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幾年是惠東製鞋業的“黃金時代”。大量的外來人口湧入惠東從事製鞋行業,在吉隆、黃埠等鎮,流動人口的數量是戶籍人口的數倍。

十來年前在吉隆鎮,凌晨4時都可以在街上買到新鮮的青菜。因為吉隆鎮的鞋廠往往在那個時候才收工,而收工如此之晚又是因為鞋廠拿到的訂單太多,加班完全停不下。

近年來,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作為傳統制造業的惠東鞋業,也開始主動擁抱“互聯網+”,網上直接接單、電商銷售成為鞋業銷售亮點。2018年,阿里巴巴“美鞋園”服務中心上線運營,標誌著惠東女鞋電商批發銷售駛上快車道。截至目前,惠東從事鞋業的網店有6000多家,註冊企業5000多家,每日成交量57萬雙,日成交額約3000萬元,位居全國縣級首位。

遭遇發展困境亟待轉型

曾經十分風光的惠東製鞋業,如今遭遇發展困境,進入“寒冬”。

2008年金融危機讓從事外貿訂單的鞋企感受到了陣陣寒風,隨後幾年受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際市場環境不佳、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製鞋業發展困難重重,十分不景氣。

同一鞋廠生產的鞋子,貼上知名品牌的標識,價格就是幾百上千元,貼上自己工廠的商標,每雙只賣100多元。

國際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惠東大部分鞋企規模小、牌子弱、過於依賴貼牌和加工的弱點,代工之路越走越窄。然而自創品牌,並非易事,品牌培育,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觀念、人才、規劃等,都在制約企業自創品牌。

“很多鞋企只能算是國外銷售和出口公司的‘國內加工廠’,產品價格、交貨期限、質量驗收等全部掌握在別人手中。”惠東縣政協委員、惠東鞋業商會常務副會長戴少鋒認為,惠東鞋業面臨的困境,多為行業的共性問題,歸根結底是鞋業發展主動權缺失所導致。

主動權缺失的背後,凸顯的是技術水平低下,品牌化不足,企業經營管理渙散的行業現狀,這也令鞋業的電商之路充滿坎坷。政協委員、惠東縣青年企業家聯合會會長林水清坦言,惠東的數千家鞋業網店依然以單打獨鬥為主,亟須建立電商聚集區,以發揮出電商協會在溝通交流和抱團作戰方面的最大價值,為鞋企的技術、品牌、人才等提供最大幫助。

融資難、融資貴也在困擾著製鞋行業。“鞋企融資難、融資貴是普遍現象。”在惠東縣人代會黃埠代表團審議時,該縣人大代表林義發坦言,製鞋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承受著較大的轉型壓力,資金鍊更是關乎企業經濟命脈的現實問題,但受制於各類條件約束及歷史遺留問題,從銀行“借錢”越來越難。

整合資源營造新的競爭優勢

今年初,位於惠東縣產業轉移園的國家級鞋材及鞋產品質檢中心開始試運行。該中心是全國第五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落戶在縣一級行政區域的國家級鞋類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可以為該縣廣大製鞋企業提供質檢等服務,還將為品牌培育和研發生產提供高端全產業鏈的公共技術服務。

事實上,作為傳統制造業,在鞋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企業必將會感覺到“陣痛”,如何幫助行業平穩過渡,讓企業走出困境,惠東一方面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政策獎補營造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另一方面,惠東正在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打造鞋產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並加強產業基礎功能設施建設。

作為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惠東鞋業呈現出“散”“小”的特點,工藝裝備落後、環境汙染防治能力低下、企業佈局不合理、管理渙散等問題應運而生,不容忽視。

“成立鞋業製造的微工業園,將中小微鞋企集中轉移至園區,形成片區化管理,一攬子解決排汙、消防等管理問題,併為企業抱團取暖拉近距離。”在惠東縣人代會黃埠代表團審議現場,市人大代表、惠州市遠東集團董事長鄒慶嚴建議。

當前,惠東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包括強化鞋業政策幫扶、支持鞋業創建品牌、鼓勵鞋業創新驅動、促進鞋業兩化融合和完善鞋業服務平臺等系列措施,幫助扶持鞋業發展,推動鞋業做強做大,鞏固提升“中國女鞋生產基地”地位。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劉穗龍建議,惠東鞋業要整合產業鏈資源,促進市場深度融合,強化行業抱團和創新協作,致力保持並不斷提升惠東鞋業產業鏈、設計、品牌等方面的競爭力。

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陳佔光建議,惠東鞋業深入研究消費需求,龍其是新一代消費者對於時尚合成材料女鞋的時尚需求和舒適性需求,繼續加大設計研發力度,提升生產製造的自動化水平,加強對新一輪環保標準的認知和對標落實,進一步發揮產業集聚優勢,積極完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發揮傳統時尚女鞋存量優勢,培育新的增量競爭優勢。

■他山之石

溫州:開展整治行動,倒逼鞋企轉型

去年,“中國鞋都”溫州制定了“製鞋等六類行業整治提升行動方案”,在政策法規、工藝裝備、汙染防治等方面對鞋企提出明確要求,未經環評審批的企業,須符合准入條件,方可列為“規範提升一批”整治對象,列入搬遷名單;不能列為“規範提升一批”整治對象的企業,將依法予以關停淘汰。溫州這樣做的目的是鼓勵企業使用先進工藝、新技術,以倒逼鞋企轉型升級。

晉江:積極創新,為鞋企創品牌提供支撐

去年,“晉江經驗”備受人們關注,晉江也是我國製鞋重鎮,誕生了安踏、361°、特步、喬丹等體育品牌,從中也可以看到當地鞋業對於創品牌的重視。當地曾經安心生產“貼牌鞋”,在金融危機後的產業大洗牌中,晉江鞋企努力打造品牌,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進行創新,突破產業層次低、產品同質化、產權家族化的重圍,為創品牌提供強有力支撐,實現浴火重生。

南方日報記者 烏天宇 張峰 羅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