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大片農田耕地丟荒,它的反面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九天130884916


小編一直從事農牧業工作,關注三農問題,堅持簡單直接表達真實觀點。

對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簡單的說,就是反應了農村留不住人的問題。說明農村如何發展還需要認真探索、規劃。為什麼這樣說呢,且看分析。

一是農民在農村種地收入低。直接的說,如果農民一年四季種地的收入還抵不過在外打兩天工的收入,你說,誰還想種地?這也從某種程度反映了某些不合理的方面。比如當明星,出席一場活動就有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擠破腦袋也想去當明星的原因。曾經有一段時期有一句話說“研究原子彈的還不如賣茶葉蛋的”,我想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二是農民有更好的收入渠道。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只要一天存在用錢交換物品,那麼,人們都會想著怎麼多掙錢,當他有更好的經濟收入來源的時候,肯定就會對比到底是種地好還是幹其他事情好,比較的結果就是,不種地了。然後就有了留守老人,老人還能有多少精力種地呢?所以就只有荒廢了。

三是農業產業有待探索。只有農業產業發達了,農村面貌更新了,交通更便利了,才能有更多人回鄉發展農業產業,這是一個循環,對吧?

綜上,個人認為,我們更多的應該想一想怎麼發展農業產業,把農業產業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把農業紅線守住,這,值得探討。

關注三農,關注我,歡迎留言,共同交流。


東哥解三農


我是70年代初人,經歷了人民公社,80年初分田下戶,和南下打工這三個時期。士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而現在農民已經視田地為雞肋。只因辛苦勞動後無法體面的生活生存。分田下戶是對人民公社模式否定,分田下戶好了一段時間,當城鄉差距增大時,第一次出現拋荒。當時農民要交議購糧和徵購糧,每年底手中糧所剩無幾,養家餬口很難。當北上廣大建工廠後,那些農民子弟為生活離開家鄉重謀新路,這一次拋荒直接迫使政府返補農民每畝200,和強制不許拋荒,如此這般才使拋荒現象有大幅度減少。這次拋荒與頭一次不同之處,至少有這兩點,1改革開放後外出的新中國農民二代回不去了,而三代又無意留意農事。2新中國第1.5代(祖輩,父輩)祖輩已經盍然不在,父輩年老體弱,也就是說能幹農活的不再。

在此借樓主的平臺:感謝天下所有的農民父母,你們有山一樣的脊樑,有桃花水一般的柔情!你們平凡而偉大,為新中國成立捐財捐兒女,為早日實現中國現代化而奮鬥,作為你們的兒女,我們攜手奮進。


愛人敬人


目前我國的許多農村確實出現耕地丟荒的嚴重情況,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農民的收入少了,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當前的物質條件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目前的農村的農民多數都是5060多歲的農民了,這些農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沒有留在農村繼續務農,多數都是在城市裡打拼,很多都已經貸款買了房子,光是這個房貸就讓多少中國家庭喘不過氣來了,做為父母一輩子總是替兒女著想,總想著為兒女分擔些壓力,讓兒女過得能夠更加舒心些。


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幫助兒女增加家庭收入了,而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價格著實讓老百姓一頭霧水啊,著實沒有了繼續種地的信心了,多數農民的收入還是得依靠糧食的,那麼,種糧食無法給自己帶來可觀的收入,還不如出去打工賺錢來的實在些,所以就會有很多的農民乾脆不種地了!


二、糧食的價格不高,但是種地的耕種成本都在上漲。做為農民種地,你得買種子吧,你沒有錢的話,又有誰會願意把種子賒給你,想要高的產量,你得用化肥吧,化肥從哪裡來,不還得花錢嗎,要是年頭風調雨順還好些,要是趕上大旱的天氣怎麼辦,總不能讓發芽的苗旱死吧,不還得想法給大地灌溉,灌溉不還得花錢嗎!


雖然國家對於種地的農民有糧食的補貼的,但是對於這些生產成本的上漲,起到的作用不大,家裡的土地面積是一定的,糧食的產量也是一定的,但是價格總是呈波浪式變動,這讓農民都不知道合適賣糧能更划算著,糧價掉一分錢,這對於很多的農民來說真的心上扎針一樣啊,更何況生產成本也是在連年的上漲!

三、這也說明了我們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嚴重,尤其是在農村更是突出。現在的很多8090絕大多數都沒有在農村務農,而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多數都已經是養老的年齡了,但迫於各方面的生活壓力還是得繼續種地幹下去,有的幹不動了,就乾脆不幹了,土地能承包出去就承包出去,承包不出去因為自己種不了了,那就只能讓土地丟荒了!


以上都是小閆的個人拙見,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草根小閆


我是一個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民,深為土地拋荒感到痛心。在我們黔東南山區,地形陡峭,祖宗為開懇一片農田花費大量的心血。以前沒有機械化,都是依靠人工一片一片開懇農田,有的農田甚至於開懇了一輩子都沒有完成。民諺雲:高坡有大田。實際上是有如傳說中的“愚公移山,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才能完成如此的豐功偉業。

但我們不得不放棄農田,因為種田沒有出路,要養家餬口就必須外出務工。

依靠一畝二分地,溫飽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在當前的現代社會,你如果只能解決溫飽,那就是就是大問題了。

子女的學費、老人的醫療、正常生活生產生存與發展,都是需要錢,需要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鈔票。但農村賺錢不易,至少我們這裡是這樣的情況。

產業能致富,目前也僅僅是摸擬階段,是起步階段,真正能能帶動群眾致定,好日子還在後頭。但土地大片拋荒的後面,反映著涉及整個社會的一些其它問題。

1、種田經濟效益下限,經濟效益比低,沒有奔頭。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農民對土地是有感情的,但不得不放棄也是沒有辦法。

2、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主食需要量比例下降,蔬菜水果需求比例上升。水果的生產在山地也可以進行,從而降低了 對於農田的依賴性。

3、現代科技提高了糧食畝產量,糧食生產與市場供應穩定,甚至供過於求,對糧食的重視就顯得忽視甚至於漠視了。沒有饑荒,供應充足,有些農田出於管理成本因素,就不得不逐漸荒棄了。

4、由於大局調控的原因,多年來糧價一直穩居下限,整合成本,種田不能謀利,甚至於虧本。種田已經不再是農民的主業,迫切要求農民尋找新的出路。

5、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形式增多,農民務工形成主流。權衡利弊,人會自動地選擇利益最大化的就業方式與出路。



侗寨行者老潘


現在在我國很多地方,土地大面積丟荒,其實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能養活一家人了。以前工人的工資幾十塊,糧價是幾毛錢,現在工人的工資是幾千,糧價是一塊左右。工人的工資翻了上百倍,而糧價,才上漲一倍。你說讓農民怎麼活。其次是土地過於分散。以前農民都是鋤頭鐮刀,一個人也只能斥候這一兩畝地,可現在已經機械化了,對於農民來說如果只為那一畝三分地修水池,買機械,那是陪本。可如果是幾十畝幾百畝那就可能賺錢。所以我認為國家應該調整農民土地結構。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起來,從新按幾十畝或上百畝那樣從新承包。以現在的工資算種幾十畝地也能底得過工資了。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不用補貼,而且還能收一筆承包費。


有緣286052438


拋荒的情況太多了,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就一個:錢。

看張照片,這是我們當地水稻田8月份收割時候的情況。

照片上看,還好是吧?畢竟有人耕種。但是,我告訴你,這種水田,一年只有4月到8月底才能種,其他的時間全部拋荒,沒人管,沒有要,大隊一半左右的水田芭茅都長了一人多高,你還覺得好嗎?

以我們當地這個四川十八線小城市的農村舉例吧,農村現在純粹靠種田為生的家庭很少了,大部分家裡的青壯年勞力都選擇打工掙現錢。

其中,以裝修建築行業居多。到處擴建的商業住宅持續需要這方面的勞動力,一個掛磚、貼磚的大工每天300-350元,專門混水泥(我們這邊稱為和灰)的小工150元。

如果一家三口專門做小項目,譬如當家的貼磚,兒子學徒加開車,女人做小工和灰的活計,月入上萬輕輕鬆鬆。

而一畝水田的一季稻能產多少米?田間地頭的一點油菜、胡豆、黃豆能有多少產量?你得翻地、育秧、插秧、施肥、驅趕麻雀和撒藥。就照片上這點稻子,就用了幾個壯勞力兩天的時間才割完。這兩天工,直接就掙現錢啦。

缺乏相應的保障政策扶持

如果你的家鄉有修建高速路、硬化土地開設工廠,在家附近就能去工廠打工,月薪1千多到2千,按時上下班,你還會每天早九晚五去務農嗎?

很難,這種太難了。因為除了田地產出的這些作物之外,你購買其他任何生活資料,都需要用錢。而錢,是需要付出額外的勞動去掙到的,田裡不產錢……

頭條號:講故事的貓小姐,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謝絕轉載

講故事的貓小姐


關於農田耕地丟荒問題,參與討論的人很多,說明了這個問題很普遍。

但是,耕地丟荒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有人認為種田不賺錢,所丟荒耕地。事實上是這樣嗎?顯然不是!相比以前,現在種業發達得多,農業技術也不是以前能比得了的,農業單產提高,種田效益比以前高得多,而且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各種補貼,現在農業生產環境比以好多了,顯然農業不賺錢講不過去。

也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怕吃苦、不願耕田,這種說法也講不過去。事實是,不只年輕人,很多青壯年、中老年人都不耕田,都打工去了。況且,很多農民工相當辛苦,有的工種辛苦程度一點都不比干農輕鬆。

那麼,農田耕地丟荒背後原因是什麼?

第一,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過去,工是工,農是農,城鄉涇渭分明,農業占主導地位,農民佔總人口的絕大數,種田是滿足溫飽需要。現在,經濟結構實現歷史變革,農業基礎不是削弱而是更加鞏固了,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感受得到。但工業逐步邁向中高端,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產業。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農業從業人員投身到經濟社會的建設大潮中來,這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發展的必然。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小時候的記憶)

第二,需要深化農村改革。很多農田耕地丟荒,表面上看是種田不賺錢、年輕人不種田,表面的背後是現行的一些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發展需要,必需進行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例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權流轉,完善支持保護農業制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加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等,通過改革激發農業生產活力。



(高鐵路過的村莊,金黃色的稻穀是腦海裡最美的記憶)

第三,需要振興鄉村。中國要強,農業要強;中國要富,農民要富;中國要美,農村要美。目前,城鄉之間醫療條件、文化教育、環境衛生、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差距還是相當的大,雖然有些地方農村尤其是江浙一帶農村搞得比較好,但總體差距還是相當的大。只有鄉村振興了,才能留住人,農田耕地撂荒的問題自然也得到解決。



(鄉村振興,讓村裡人留下來,城裡人常到來)

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人,每次回家看到公路兩旁丟荒的田地,心裡說不出的滋味。藉此,希望更多的人關注田地撂荒問題,盡己之力,減少田地丟荒之痛。


三農通訊員


說話要講求實事求是,不要亂講,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不一是真相。

真相是,那些連片的真正的良田,沒有哪個村幹部或鎮幹部敢讓它們荒廢。

而這裡所說到的荒廢地,其實並非是良田,只是因為在那個生產技術水平比較原始的年代,在一些水利條件並不是很好,土質也不最適宜種主糧食(以南方為例,水稻),因為糧食短缺,上級對糧食任務的指標重,而不得不種植些主糧,甚至不惜動用最繁重的原始水車用勞力的方法車水去灌溉這些收穫也不怎麼好的田地。反正,那時候,勞動力也不值什麼錢。

而現在,體制不同了,當勞動力和報酬不相適應時,農民就有權作自由選擇。於是不適宜種植主糧的土地,首先被淘汰了。

網友們所看到的土地荒廢的第二個原因,與他們大都只是鍵盤客有關,並沒有深入瞭解到原因。以前因為糧食短缺,產量也低,大部分地方都是種植兩季(廣東等地甚至種植三季)。而現在基本上就是種植一季(單季產量超過六,七十年代的產量。當然這要歸功於袁隆平等人),所以大部分時間去鄉下看到的都是貌似荒蕪的現象。

至於真正荒蕪的,還真的只是一少部分而已。畢竟,現在農村人也會算帳,誰也不會傻得死守這一年兩三千塊錢的種田收入而放棄了進城打工獲得更大的收入。


草齋聊賦



雖然農村有部分土地荒蕪,無人耕種,這只是山區、丘陵、高原貧瘠地區,這些地方道路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產量少,農民辛辛苦苦種一年地下來,最後還要賠錢,種地虧損的現象實在說不過去,種糧沒有利潤的後果很可怕,土地就會荒蕪。平原、盆地地區相對來說荒蕪現象比較少,有些專家和有部分有眼無珠的人,沒有實際調查,只是紙上談兵,說現在土地大量荒蕪,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意種地,純屬盲人摸象、井底之蛙,並沒有看到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而且能用什麼辦法解決它。

糧價太低,收入太少。不能滿足其賴以生存的經濟需要,農民種的糧食只是解決了溫飽問題,僅靠土地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只能養家餬口。孩子上學需要錢,結婚需要錢,買房子需要錢,生病需要錢,這部分錢從哪裡來呢?被逼無奈農民工只能選擇外出打工,有的甚至舉家外出,剩下老人、留守兒童、部分婦女在家種地,而且付出大量勞動力,收入甚微,況且糧食的價格很低,甚至糧價還在下跌。

種地成本高,效率低,由於種子、農藥、化肥等價格持續上漲,出現投入高收入少的局面,根本不敢按工日計算,造成部分土地無人耕種。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根本,國家應加大對農民的投入和農業補貼,借鑑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給於農業高度保護,在美國農民收入的90%來自農業補貼,這也是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競爭力的原因,我國應大力提升農民的福利政策,只有這樣何愁土地沒人耕種?


耕讀傳家gdcj


主要是因為糧價太低,田裡用工費,農資化肥漲價多,一年勞作風裡來雨裡去,沒有多大收入。前年早合價買得一百三十多元一百斤,而二o一八年早稻到農民手裡只有每百斤一百一十元,一斤稻穀買不到一斤瓶裝水,統計數據全國糧食年年大增產,我不知道足怎麼統計出來的,就拿我們洞庭湖地區主要稻穀產區,早稻面積嚴重減少不到早幾年的一半,尤其是五大農場幾乎沒有早稻種植,希望政府部門要非常重視農業,提高糧價,保障糧農的切身利益。祖國對農田基本建設投入確實做得好,但提高糧價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