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季我們如何分辨古樹茶與臺地茶?

SH_副村_妖精-刺刺


春茶應該是比較好區分古樹和小樹的,

比如:

老曼峨古樹茶:1、外觀:典型的大葉種特徵,芽頭粗壯,肥碩,葉片厚實油潤,光澤度好,葉尖似針,鋸齒明顯,脈絡清晰,色澤黃綠。2、口感:主苦,湯色剔透明亮,滋味濃烈厚實,久泡有餘香,非常耐泡,入口苦味重,但入口即化,回甘很快,春茶,湯質厚,茶氣十足,苦中略澀,香氣濃郁,青味重,韻足,回甜非常快。

但凡小樹都不會達到如此的口感,況且外觀也直接秒殺小樹茶。

分古樹和小樹,您要知道每個山頭的古樹茶的外形特點,口感特徵等等,看文字是根本看不出來,必須要實踐,喝,每個山頭都要去感受感受,才能真正的瞭解普洱茶!說的再好,您也感受不到古樹普洱入口的香甜,醇厚。

籠統的說吧,古樹茶外形肥壯,色澤油亮,手感重實,葉底韌性極好,茶湯香氣濃郁,口感清甜、綿柔、充實,生津回甘極快,滋味前後變化不是很大,耐泡度是真真極好的,韻味悠長!


茗兮號普洱茶


以普洱茶為例,由於古樹茶園都是分散在各山頭上,古茶樹發芽時間不會統一的,所以每天釆摘成品鮮葉的量也不多,鮮葉不合適山路長途運輸,會損傷鮮葉,影響茶質量。而且加工鮮葉也有時效。通常古樹茶都是由本地古樹茶園的初制所當天完成。幾乎都是手工製作出來。而臺地茶種植面積大,每天加工量也很大,都由機械加工而成。分古樹茶與臺地茶先看茶的條索。古樹茶是全人工採摘,幾乎都是按標準兩葉一芽釆摘,人工揉條時條索相對比較鬆散,也就是粗一點,釆鮮葉標準,條索整齊。機制茶的條索就相對緊,條幼。臺地茶鮮葉採摘不規則,部分是機械釆茶,條索就長短不一。古樹茶與臺地茶條索差別有點大。(當然,要判斷手工茶或機制茶要有實操經驗)也是散茶與散茶對比。當您手頭的是緊壓茶(已經做成茶餅,茶磚,茶沱的定型茶)。撬茶時從邊上撬開兩半後,可以看到茶餅是否混料的。慢慢從表面儘量撬完整條索。等泡完茶後觀看茶底,分辯茶條的整齊性,也能略知一二。這也是鑑茶方法之一,觀茶底。鑑茶再好用兩個一樣的蓋碗,同時開泡古樹茶與臺地茶,投量都是約8克,同樣手法泡茶,也分兩個公道杯,兩個品喝杯,同時比較兩茶味的區別,這樣更加直觀,客觀。(但記住每泡茶只品一杯,普洱茶耐泡,通常能泡十泡以上,如果每泡都喝完的話,三幾泡喝夠了,以後的茶就品不出味了),古樹茶通常洗茶水洗杯,倒光水後可聞杯茶,會有一股古樹茶特有的茶香。也就是說的掛杯香。不同樹年齡,不同茶區這香表現不同的香味,濃度都有差異。臺地茶沒有。(可能與樹齡有關,古樹茶上百年到幾百年,臺地茶通常都是十幾二十年),前二泡古樹茶茶味與苦澀感並存。臺地茶也一樣的,但古樹茶的苦澀味入口能化開,也就是漸漸會散去。臺地茶變化不大,茶味苦澀感在口腔幾乎不散。第三泡後古樹茶茶味依然,但苦澀感就減弱了,開始回感覺到回甘,臺地茶苦澀感與茶味都漸淡,幾乎感覺不到回甘,五六泡後,古樹茶的茶味會減,苦澀味幾乎盡散,回甘存在,十泡後臺地茶几乎不苦澀,也沒茶味。古樹茶有茶味,甜水,沒苦澀感。是否繼續泡下去,就隨您喜歡再決定了。但是要建立識別普洱茶古樹茶的口感除了不斷連續喝正宗的古樹茶(最好能喝散茶)一段時間,讓古樹茶味記憶增強,別無它法。


芝芯堂茶業


直觀應該很難看出,喝也許可以觸到古樹的芳香,,,,,這些年古樹和臺地茶都是相互摻雜,魚龍混雜,只要自己看著做的東西也許可以分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