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村農民的“南水北調”

徐村农民的“南水北调”

為了早日實現村上的“南水北調”,村民們夜以繼日打通了5個隧洞。記者 盧萌攝

徐村最近發生了一件大事。全村的老百姓都給村幹部們豎起了大拇指。

徐村是司馬遷的故居地,也是韓城市巍東塬上很有名的貧困村。這個村三面環溝,遍地旱田,長期缺水,幾輩人都是靠天吃飯。特別是今年以來,已經連續3個月沒有見過一滴雨水了,村裡1500多畝地的花椒園,遍地乾枝,生生看不到發芽的跡象。群眾急了,幹部也急了:如果再不澆水,這1500多畝花椒樹就得旱死!

村黨支部書記同忠心說,花椒樹是徐村人的“保命樹”“搖錢樹”,家家戶戶的主要收入都要靠花椒,一畝地能掙1萬多元。如果它們都旱死了,不光今年得損失1500多萬元,在今後等待新樹長大的5年裡,也是年年損失1500多萬元。加起來那可是近8000多萬元的損失啊!全村人眼望著發不了芽的花椒樹,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怎麼辦,怎麼辦呢?

3月30日夜,村兩委會的幹部開了一個會,大膽決策,搞個村上的“南水北調”,把溝南水庫裡的水引到徐村來。把溝南的水引過來,是徐村人很久的一個夢想。50年前,有關部門就努力過,協助村上打過隧洞,挖過水渠,最終都因為地質原因而流產。這一次徐村的幹部重拾夢想,下的決心是:不等不靠不要,自己籌錢,自己籌勞,土法上馬,用最短的時間把水引過來。

群眾一聽要引水,高興得像過節,有人願意砍了自己的樹給路騰地,有人願意天天給工地送飯,還有更多的人願意一分錢不要,天天到工地義務勞動。74歲的老漢同森明,一聽要在山上挖隧洞,不顧人勸,二話不說貓腰就鑽進了洞子。

這個由一幫農民發起的“南水北調”,4月1日開工,經過連續三天三夜的鏖戰,終於在4月4日的早晨,讓溝南水庫的水順著幹部們墊資買來的4000多米水管,穿過了5個隧洞和兩架大山,流進了徐村乾旱的花椒地裡。村民同建生抑制不住興奮,不顧天冷風大,站在出水口下,把自己從頭到腳澆了個精溼。他說,幾十年了,他這是第一次在自家的地邊上看到白花花的水。

4月13日,記者去徐村採訪,村主任冀歲節高興地說:“1500多畝花椒地,頭遍水已經澆完了。最早灌溉的地塊,花椒芽都冒尖了。前些天還心急火燎的村民,現在一個個都把心放進肚子裡了!”

村上的幹部說:“這個‘南水北調’意義大得很,原本需要花10萬元才能乾的事,由於幹部群眾義務投工、義務投機械,最終只花了1萬多元就幹成了。可以說是用最少的錢,幹了一件天大的事!它不但救活了1500多畝花椒樹,保住了今年的收成,更是拉近了幹群之間的距離,也讓大家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幸福不是等來的,而是奮鬥出來的。”(記者 盧萌 見習記者 申東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