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戶籍時代的城市競爭 誰將成為下一個“雄安新區”?

“揚一益二”——巴蜀之地曾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如今,隨著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相繼落地實施,這片橫貫“胡煥庸線”的土地,正以城市群、都市圈的合力,深入參與全國區域經濟的變革,並撐起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改變,正在巴蜀大地上發生……

兩年前,雄安新區橫空出世,成為新時代國家規劃的“千年大計”;兩個月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落地,定位為世界級三大城市群之一;一週前,國家出臺戶籍新政,延續大半個世紀的戶籍藩籬拆去大半。

近期的一系列國家戰略規劃都指出一個重要信號:城鎮化戰略轉向大國大城,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都市圈發展。那麼,繼京津雄、長三角、粵港澳之後,誰將成為下一個國家戰略,下一片投資熱土在哪裡?

去戶籍時代的城市競爭 誰將成為下一個“雄安新區”?

戶籍改革,大國大城

兩會落幕不久,國家發改委出臺《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文件明確:

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新政落地,大城市的戶籍藩籬拆去大半。一紙改命,萬般皆不同,今後,阻礙人才流動的“閘門”將逐漸鬆動,一批城市的活力和價值將被進一步激發。這是我國戶籍制度向大國大城戰略的重大轉向,將對中國城市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意味著未來區域競爭將成為城市群、都市圈之間的角逐。

就在兩個月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發佈,這個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有著7000萬人口,經濟總量達到1.5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迎來了相互“拆牆”、彼此深度融合的契機。

去戶籍時代的城市競爭 誰將成為下一個“雄安新區”?

目前,我國主要有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國家級城市群,另有成渝、長江中游兩個城市群常與它們並列,合稱為五大國家級城市群。最近幾年,成渝城市群一直在卯足勁兒努力發展,力爭成為全國第四大經濟增長極。

發改委《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提出:

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紮實開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被單獨拎出來提,背後是該區域在中國經濟版圖重要一極的地位。

如今戶籍新政出臺,同時疊加自貿區、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均衡戰略的實施,成渝將在全國城市群的合縱連橫中脫穎而出。

成渝升格,大都市圈

2019年政府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

3月11日,在全國政協小組會議上,四川省政協主席柯尊平建議:

從支撐“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戰略高度,將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從現有發展規劃升格為國家戰略,建設帶動西部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世界級城市群。

3月19日,深改委通過《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要更加註重抓好大開放,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的引領帶動作用。標誌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頂層規劃已經形成,後續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望集中落地。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開發的絕對“核心”,在此背景下,《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晉升國家戰略的想象空間越來越大。

去戶籍時代的城市競爭 誰將成為下一個“雄安新區”?

實際上,成渝城市群的共融互通發展早已暗流湧動。自2016年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來,川渝正式步入共融互通的軌道,成都東進、重慶西進相向而行,2018年,川渝雙方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成渝城市群一體化融合發展加速。

在此過程中,區域內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齊頭並進,如今隨著戶籍新政落地,將進一步激活成渝城市群、都市圈的市場活力,形成一體化發展合力。2018年川渝兩地經濟總量邁上6萬億元臺階,經濟活力不斷迸發。

虹吸效應,大產業群

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是人口,隨著成渝一體化深入發展,城市群的虹吸效應隨著人口流入而不斷增加,將為經濟增長持續注入活力。

2018年中國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粵港澳、長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其中,作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常住人口增加28.5萬,達到1633萬,而重慶全域人口已經超過了3000萬。

虹吸效應不僅表現為核心城市對人口、資源的集聚作用,同時,大都市周邊的城市能夠獲得外溢效應。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過去40多年,蘇州、無錫、常州依靠與上海的緊密聯繫,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發展紅利和人口集聚。成渝城市群內,除了成都、重慶兩大核心城市,還包括周邊15個地級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從2018年GDP來看,地處成渝之間資陽、內江、遂寧、南充、廣安、達州等經濟增長勢頭強勁。

人口總是隨著產業和就業機會的集聚而流動,而都市圈的形成,意味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資金、更先進的技術、更優質的服務。在這背後,則是區域內的產業集聚效應和產業承載的就業崗位增加。

近年來,武漢、成渝等長江中游城市群崛起,正成為企業投資熱土,很多大型企業早已在此攻城掠地,並將投資戰略在周邊三四線城市持續下沉。不過,相比後來者,一些在當地沉澱多年的本土化企業無疑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先受益於區域經濟快速崛起的發展契機和政策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