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在電動汽車的新舞臺上,造車新勢力率先入場,鋒芒畢露。它們必須一鼓作氣,因為市場不會給它們第二次、第三次機會。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如今,傳統車企也按捺不住,紛紛入場了。在新舞臺上,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的競爭,會上演什麼樣的一出好戲呢?讓我們試目以待。

國內戰場:薑還是老的辣

2018年9月,是這齣好戲的開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正是在這個時間點上,造車新勢力的量產車,第一次交付給用戶使用了,那就是蔚來ES8與威馬Ex5。

幾乎在同一時間上場的,是上汽榮威Marvel X。時間卡得這麼準,是巧合,還是周密的狙擊計劃?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傳統車企:榮威Marvel X

這車在顏值上比不過蔚來ES8(個人觀點),性價比上比不過威馬Ex5,但是綜合實力不可小覷。特別是,在電動汽車的核心性能上表現得猶為突出:續航里程與能量效率。概括地說:榮威Marvel X在百公里電耗與每噸百公里電耗兩個維度上,都達到了國內的最高水平!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吃瓜群眾竊以為,這再正常不過了!

上汽家底再厚,那畢竟還是國企;榮威再牛氣十足,與BBA比起來畢竟還是年輕品牌。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BBA含義: B:奔馳BENZ B:寶馬 BMW A :奧迪AUDI)

就這樣,傳統車企的一個“年輕小品牌”,剛開始認真做純電動,就把國內的造車新勢力比了下去,甚至都可以和國際上的特斯拉叫板了。

如此看來,傳統車企的技術優勢還是相當大的啊!一個榮威就能做到這樣,那BBA認真做電動汽車的時候,豈不就是特斯拉死到臨頭之日?

國際戰場:BBA出手了,暫未成為"Tesla Killer"

從2012年特斯拉開始銷售Model S開始,一直到2018年Model 3量產交付。BBA似乎都在憋大招,在電動車型上不能說毫無作為,但都沒有作為重點。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這段時間,看不慣特斯拉的媒體們卻沒有閒著,他們將堅信:在傳統豪強車企進入電動汽車之後,必然會出現一位“Tesla Killer”。

直到2018年,豪華品牌們才有了真正的動作,紛紛推出重磅車型,包括奔馳EQC、奧迪e-tron、捷豹iPace。可以說,2018年是豪華品牌電動汽車元年。

大師一出手,才知有沒有。奔馳EQC、奧迪e-tron、捷豹iPace能否把特斯拉打得屁滾尿流呢?品牌這種虛幻的東西不太好比較,咱們跑個分,做一些定量的比較吧: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 車身長度:特斯拉Model X最長,奧迪e-tron與之相近;而奔馳EQC與捷豹i-pace則小一圈。
  • 電池容量:奧迪e-tron最高,為95kWh;特斯拉Model X75D最小,顧名思義為75kWh。
  • 續航里程(EPA)
    : 奧迪 e-tron、捷豹i-pace、特斯拉Model X75D的續航里程相同,在EPA下約為380km,均大優於奔馳EQC的320km。奧迪e-tron在WLTP下的續航400km,EPA是估算得到的。
  • 百公里電耗(EPA)與每噸百公里電耗(EPA): 兩個指標中,特斯拉Model X75D均為最小。奧迪e-tron整備質量最高,所以百公里電耗水平最高,但每噸百公里電耗水平要優於奔馳EQC與捷豹i-pace

糟了,至少僅從跑分的角度來說,媒體口中的Tesla Killers,目前沒把特斯拉給秒掉。

這是咋回事呢? 是BBA在電動領域技術儲備不足呢? 還是第一個純電動車型馬失前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從以下3個方面談起:

一、兵團作戰 vs 單兵直入

BBA等歐洲傳統企巨頭,都有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他們在電動化戰略領域,思考問題也是以十年、幾十年為尺度的。為啥想那麼遠呢?因為它們覺得,只要未來人們還需要汽車,那他們企業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反觀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是怎麼說呢的?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如果有人生產出比特斯拉更好的電動汽車,而且比我們的好得多,以至於我們賣不掉自己的汽車,破產了,我仍然認為這對世界是件好事。”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馬斯克在播客中吸大麻 稱其不經常吸

馬斯克倒是灑脫,說關門就能關門,說好的大戰三百回合呢。光腳的不怕穿鞋的,BBA家大業大,肯定不能像特斯拉那麼隨性地制定戰略規劃。

BBA不僅在戰略上想得遠,在技術體系上也想得更加全面,這就是大兵團作戰的體系。除了純電動(BEV),還有插電混動(PHEV)、微混(MHEV)、氫燃料電(FCEV)等。

就比如說下面這張圖,就是奧迪(AUDI)的電動化整體戰略: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具體到每種車型就是: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再來看看大眾的,也規劃到2030年了: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奔馳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命名更加簡單,EQ+A、B、C、E、S……

除了歐洲傳統車企之外,日美的其實也差不多。比如說下面這是豐田的電動化戰略,在兵團作戰上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很明顯豐田不太喜歡純電動。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而反觀特斯拉,技術路線只有純電動一種,產品系列也是非常清晰:Model Roadster→S→X→3→Y,中間再插個大卡車Semi. 與BBA的兵團作戰相比,特斯拉更像是單兵直入。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至於中國的造車新勢力,還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態,產品規劃就更加簡單了,比如蔚來ES8→ES6,威馬Ex5→Ex6。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4.16日上海車展威馬EX5 Pro首發上市

那麼問題來了,不管你是兵團作戰,還是單兵直入,作為消費者一次只買一輛車啊!兵團再強大,但兵團中的車型不給力,對消費者來說又有什麼用呢?

這裡就要講兵團作戰的平臺化了。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所謂平臺化,簡單地理解不同車型之間的技術、零件通用。平臺化有很多好處,譬如降低研發成本、降低採購成本、提高質量水平等。此處不展開,詳細瞭解見:

兵團作戰,必然有平臺化的考量。也就是說當奔馳在做EQC的時候,已經想到怎麼把技術複用到EQX上。舉個更為具體的例子,請看寶馬的一個電動化平臺介紹:同一個平臺,既可以是燃油車,可以插混,也可以是純電動。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寶馬開發可兼容的架構模式平臺

同平臺優勢: 不同車型技術、零件都通用

再來看看電池包的平臺化:同一個電池包,可以用到緊湊型車型上、也可以用在豪華車型上。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其實,相似的,蔚來ES8與ES6可以共用電池包,也是平臺化策略的體現。如果一個企業有平臺化的舉動,那麼最起碼從初心上來講,是想做一個百年企業的,而不是撈一把就走。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樣平臺化戰略的初期,是會痛苦的。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就比如說,為了照顧ES6,所以ES8不得不使用一個偏小的電池包,ES8交付以來的兩三個月,基本上就是被人瞅準了軟肋不停地打,苦不堪言。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再比如說,寶馬一個平臺,可以用於燃油、插混、純電動三種車型,那即使設計得再好,那具體到每個車型,總是會有取捨的點。反觀特斯拉,就可以集中所有資源,去打造當下單個車型,研發的約束會小很多。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平臺化初期雖然是痛苦的,但對百年企業來說,卻是值得的。因為:

  • 平臺化降低了研發成本,就意味著相同的研發投入下,可以給到消費者更好的技術配置
  • 平臺化降低了採購成本,就意味著可以給消費者更便宜的車
  • 平臺化可以提高質量水平,那對消費者的好處就不用多說了

(當然,另外一種可能性是,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而沒有讓利給消費者)

您可能已經領悟到了:作為一名理性的消費者,儘量不要買平臺化初期的產品。就像蔚來ES6就比ES8看起來要好不少一樣,奔馳EQC與奧迪e-tron是不是也先別買呢?這樣來想對不對呢?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其實這樣想也並不全面,大企業在平臺化新車型上,可以考慮讓利,從而對沖新車型的不利。例如,奧迪e-tron雖然驅動效率弱於特斯拉,但它多加了20kWh的電池,達到了相同的續航里程;在擁有奧迪品牌溢價的情況下,還比特斯拉便宜。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人們更重視的是奧迪e-tron以更便宜的價格達到了相同的續航。

二、產品延續性

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作為新品牌,在產品上一定要體現獨特性,否則可能連讓潛在用戶感知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是看到,蔚來在前段時間日子不好過,被眾人嘲諷。大家可曾想過,還有幾十家連被人嘲諷的資格都沒有了,造車新勢力努力蹦噠也沒人注意到呢?

如果說造車新勢力,一定要折騰點不一樣的。而傳統車企在做電動汽車的時候,思路可以說是恰恰相反,他們想的是:保持豪華感的一致性,最好別讓消費者感知不同,要不然砸了牌子可就不好了。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六邊形家族式臉譜


三、電池供應鏈

奔馳EQC、捷豹i-Pace、奧迪e-tron在能效上的劣勢,具體分析下來,其實主要來自於電池包的能量密度。

從文章前面的表中可以看到,120-135kWh/kg的能量密度,可以說是落後了一個身位。就事論事的話,原因有很多,譬如研發週期長,所以設計的時候採用了上一代電池。而造車新勢力一年就把車搞出來,自然可以用更新的電池。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說到這時在,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難道歐洲汽車行業真的放棄電池研發與製造了嗎? 個人認為並不是,據我所知他們在電池研發上一直在跟進,例如,下面是大眾集團在電池領域的研發,遍佈上下游各個環節,一直在跟進。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只不過在切入時機上,他們還在等待。至少在現階段,在鋰離子電池路線上,與中國電池產業硬剛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電動汽車市場,特斯拉、BBA、國內車企處於什麼水平?

全球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中國佔7

前他們的策略是選擇合作,例如寶馬與CATL合作,傳聞中奔馳與孚能合作。在合作順暢之後,BBA的電動車在電池能量密度上不吃虧的話,真實的技術水平才能得以體現。

小結

綜上:

特斯拉並不是紙老虎,而是有兩把刷子的,任何車企都不能輕視它。詳見:

  • BBA在電動化戰略上,體現了明顯的平臺化特點。平臺化就像九陽神功,與九陰白骨爪相比,特點是慢熱而後勁足。
  • BBA平臺化初期的車型給予了讓利,以更好地推動市場,削弱平臺化初期的劣勢。
  • 將BBA比喻成汽車電動化轉型中的摩托羅拉、特斯拉,是不合適的。

汽車企業是一個非常完善的有機體,代表著現代企業管理的最高水平(之一),表面上看起來是“無法起舞的大象”,實際上吸引新技術的生命力非常強。關於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再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