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大清朝的面子工程:將賠款說成撫卹,不下跪不讓見皇帝

同治皇帝六歲即位,按照慣例,應接受外國使臣的拜賀,可外國人卻始終不肯磕頭。清朝也早沒了強制他們磕頭的底氣,這事兒就有些難辦了。總理衙門徵求意見,兩江總督曾國藩主張尊重外國人的習俗,免除跪拜禮,卻遭到保守派大佬們的堅決反對。不能為了外國人的方便而改變祖宗的規矩,最後爭執無果,總理衙門只好以皇帝年齡尚小為由,拒絕外國使節的覲見。

揭秘大清朝的面子工程:將賠款說成撫卹,不下跪不讓見皇帝

覲見一拖再拖,直到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都沒能解決。當時,為了迴避禮賓,各國的外交官都不在邀請之列。第二年,同治皇帝宣佈親政,各國使節再三提出覲見請求。總理衙門實在搪塞不過去了,只好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最終同意外國使節覲見時,可行鞠躬禮而不必磕頭。

揭秘大清朝的面子工程:將賠款說成撫卹,不下跪不讓見皇帝

清廷為了維護面子,可謂極盡能事。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戰屢敗,割地賠款成為常態。可官員們卻大玩文字遊戲,對賠款,不論公文還是私信,心照不宣地以撫卹二字代替。中日甲午開戰後,當時的湖南巡撫慷慨誓師,在檄文中提到了1842年和1884年的兩次賠款,說中國軍隊戰勝了外夷,但出於大國恩威,最後出錢撫卹了他們。

揭秘大清朝的面子工程:將賠款說成撫卹,不下跪不讓見皇帝

這篇檄文被上海《申報》引用,幾家外國報紙也進行了翻譯轉載,英法領事看到後,馬上質書清廷,說你們賠款的文書都還在呢!怎麼就成了撫卹了?清政府趕忙解釋說,這是個誤會,並專門致函道歉,這事兒才算過去。

有沒有對小編想說的,無論有沒有,小編都希望你發表一下你的觀點再走,歡迎吐槽點評點贊都是對小編的支持與厚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