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青海循化的歷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幾個?

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是鑲嵌在我省的一顆明珠,之所以這樣來比喻它是因為這裡有藍天、淨土、青山、碧水和淳樸善良、勤勞好客的撒拉人民,並且古樸的民族風情和濃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特有的人文景觀。今天小編蒐集部分循化撒拉人獨有的民俗文化,為您的旅遊增添更多的樂趣。

情歌 撒拉語中又叫“玉爾”,專指內容、形式和演唱風格都很獨特的“情歌”。由於“花兒”中也多是情歌,於是,撒拉人把花兒也稱為“玉爾”。“玉爾”常常用周圍的花草、飛禽、走獸及日常適用工具作興起句,演唱時音色纏綿,如泣如訴,令人傷感。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撤拉爾賽西巳雜》《巳西古溜溜》等。

這些青海循化的歷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幾個?

花兒 撒拉族花兒特指在撒拉族地區流行的作品。一般用漢語演唱,也有用撒拉語及撒拉、漢、藏語糅合而唱的花兒。在長期的發展中,撒拉族在傳統民歌“玉爾”的曲調旋律中,把撒拉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悲劇性的性格氣質,以及阿拉伯音樂、藏族的“拉伊”調巧妙雜糅在一起,構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獨特的“令詞”和演唱技巧。

說冬巴合 “冬巴合”泛指民間文學中所有的散文作品,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謎語等。農閒時節,撒拉人尤其是婦女喜歡說“冬巴合”,它構成了獨特的民間文藝活動。

這些青海循化的歷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幾個?

口弦 撒拉族樂器之一,它創作簡單,小巧玲瓏,長有3 釐米,重約5 克,用一根火柴桿粗細的紅銅(或白銀,有的也用一般的鐵絲)鑄成馬蹄形狀,中間嵌一根極薄極細的黃銅片,尖端彎曲,舌尖彈撥小黃銅片或夾在牙間用拇指彈撥發音以收斂嘴唇的大小和吹氣的強弱調節音量和掌握音符。婦女尤喜歡彈撥,所以撒拉人中有這樣的話:“撒拉爾賽西巴雜,打製口弦的人,阿娜紅花姑,彈撥口弦的人”。在各種藝術門類中,唯有吹彈口弦不受約束,但限於口弦的音量與音域,一般不宜彈激昂亢奮的曲調。

這些青海循化的歷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幾個?

則高 撒拉族樂器之一。有的地方叫“琵斯尕納合”,有的則叫“敲曰”,是一種泥笛。其製作方法較為簡單,先將膠泥做成兩片錢形,直徑約3 釐米,最大不超過6 釐米,然後將兩片錢沿捏攏在一起,不留縫隙,烘乾或曬乾,烘乾者尤佳。再沿錢一側磨出一個吹氣孔(用利刃輕輕刮削),在錢冠的一面掏3個發音小孔,孔口可容納一根火柴桿即可,到此,“則高”塑制完畢。吹奏時,口對吹氣孔吹氣,用食指、中指按一定手法離合發音小孔,便成各個音階,吹成各種旋律,其音高亢悠遠,蒼涼悲壯。樂調多為無主題變奏。

 駱駝戲 撒拉語叫“對依奧依納”。這出戏是專在婚嫁喜慶的日子裡表演的傳統劇目。表演時,兩個翻穿皮襖的人扮演駱駝,一個人扮演蒙古人,一個人頭纏“達斯達爾”,身著長袍,一手持棍,一手牽駱駝,且走且舞,間有問答式的道白,觀眾圍坐四方,參與對答。這出戏,敘述了撒拉族先民含辛茹苦,長途跋涉,東進循化的艱難歷程。在婚慶的日子裡表演,一方面使人們欣賞藝術;另一方面則給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少上了一堂形象的民族史課。

勞動號子 撒拉語叫“哈依勒” 。撒拉族生活中,凡是由集體參與的體力勞動,都有相應的“依哈勒”,不過在內容和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己。在撒拉族的號子中往往夾雜著幽默、詼諧的語言,或諷刺、嘲弄懶惰者,或巧妙地提醒主人供應食品等。這樣既可消除疲勞又可感到勞動時間過得飛快

文圖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