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青海循化的历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几个?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镶嵌在我省的一颗明珠,之所以这样来比喻它是因为这里有蓝天、净土、青山、碧水和淳朴善良、勤劳好客的撒拉人民,并且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人文景观。今天小编搜集部分循化撒拉人独有的民俗文化,为您的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情歌 撒拉语中又叫“玉尔”,专指内容、形式和演唱风格都很独特的“情歌”。由于“花儿”中也多是情歌,于是,撒拉人把花儿也称为“玉尔”。“玉尔”常常用周围的花草、飞禽、走兽及日常适用工具作兴起句,演唱时音色缠绵,如泣如诉,令人伤感。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撤拉尔赛西巳杂》《巳西古溜溜》等。

这些青海循化的历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几个?

花儿 撒拉族花儿特指在撒拉族地区流行的作品。一般用汉语演唱,也有用撒拉语及撒拉、汉、藏语糅合而唱的花儿。在长期的发展中,撒拉族在传统民歌“玉尔”的曲调旋律中,把撒拉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悲剧性的性格气质,以及阿拉伯音乐、藏族的“拉伊”调巧妙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令词”和演唱技巧。

说冬巴合 “冬巴合”泛指民间文学中所有的散文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谜语等。农闲时节,撒拉人尤其是妇女喜欢说“冬巴合”,它构成了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

这些青海循化的历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几个?

口弦 撒拉族乐器之一,它创作简单,小巧玲珑,长有3 厘米,重约5 克,用一根火柴杆粗细的红铜(或白银,有的也用一般的铁丝)铸成马蹄形状,中间嵌一根极薄极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舌尖弹拨小黄铜片或夹在牙间用拇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和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和掌握音符。妇女尤喜欢弹拨,所以撒拉人中有这样的话:“撒拉尔赛西巴杂,打制口弦的人,阿娜红花姑,弹拨口弦的人”。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唯有吹弹口弦不受约束,但限于口弦的音量与音域,一般不宜弹激昂亢奋的曲调。

这些青海循化的历史文化民俗,你知道几个?

则高 撒拉族乐器之一。有的地方叫“琵斯尕纳合”,有的则叫“敲曰”,是一种泥笛。其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先将胶泥做成两片钱形,直径约3 厘米,最大不超过6 厘米,然后将两片钱沿捏拢在一起,不留缝隙,烘干或晒干,烘干者尤佳。再沿钱一侧磨出一个吹气孔(用利刃轻轻刮削),在钱冠的一面掏3个发音小孔,孔口可容纳一根火柴杆即可,到此,“则高”塑制完毕。吹奏时,口对吹气孔吹气,用食指、中指按一定手法离合发音小孔,便成各个音阶,吹成各种旋律,其音高亢悠远,苍凉悲壮。乐调多为无主题变奏。

 骆驼戏 撒拉语叫“对依奥依纳”。这出戏是专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表演的传统剧目。表演时,两个翻穿皮袄的人扮演骆驼,一个人扮演蒙古人,一个人头缠“达斯达尔”,身着长袍,一手持棍,一手牵骆驼,且走且舞,间有问答式的道白,观众围坐四方,参与对答。这出戏,叙述了撒拉族先民含辛茹苦,长途跋涉,东进循化的艰难历程。在婚庆的日子里表演,一方面使人们欣赏艺术;另一方面则给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上了一堂形象的民族史课。

劳动号子 撒拉语叫“哈依勒” 。撒拉族生活中,凡是由集体参与的体力劳动,都有相应的“依哈勒”,不过在内容和形式上稍有不同而己。在撒拉族的号子中往往夹杂着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讽刺、嘲弄懒惰者,或巧妙地提醒主人供应食品等。这样既可消除疲劳又可感到劳动时间过得飞快

文图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