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股市“魔咒”的興衰

蔡江偉

人們常說,投資是一門辛苦活和技術活。投資股市所要求的辛苦指數與技術指數更高,尤其是A股,變化難測,便誕生了一系列的“魔咒”,來給一些不明就裡的調整附上理由。其中的一個,便是所謂的“88魔咒”。大意是,當公募基金倉位整體達到88%的時候,往往便意味著調整將至。但誰曾想,股市難測,竟連“魔咒”也有自己的興衰週期。

印象中,“88魔咒”傳說的興起,是在2007年那一輪史無前例的大牛市。彼時上證指數創下的6124高點,至今仍為大家仰望。在此之前,科網股泡沫破滅的衝擊波,夾著國有股減持的恐慌,已經把A股帶入了漫漫熊途。那場持續5年的調整,將幾乎所有股民的信心消磨得一乾二淨。或許是不破不滅的緣故吧,隨後一場股權分置改革,竟然將A股徹底激活,最終上演了一場指數漲幅超過500%的大牛市。

在一開始,基金角色是低調的。賺錢的效應,只在少數投資者之間流傳。但隨著市場進一步向好,越來越多的人便爭相擠入這場財富盛宴。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各種廣告宣傳下,大量的新基民入市,限購、搖號,大比例分紅,大幅度拆分,新基金儼然像新股一般受捧,見證著投資者的瘋狂。鼎盛時,公募基金一度掌握了A股實際流通盤30%的籌碼。A股向來有著受資金推動的邏輯,作為市場最大主力的公募基金,其動向自然被市場高度關注。在當時,基金經理被譽為金領中的金領,明星基金經理的觀點更是被當成圭皋。人們窮盡各種線索,努力尋找著基金們重倉、加倉、減倉股的名單,只為跟著聰明人便可獲益。更有人驚奇地發現,當基金倉位整體達到88%左右、可用彈藥“餘額不足”時,市場往往便會迎來一輪調整。

最終,遠離基本面的滬指,在站上6124點後便掉頭向下。更因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令暴跌來得更加猛烈。人們發現,由於倉位最低比例的限制,股票型基金整體並沒有逃脫熊市的宿命。而所謂的重倉股們,即便能夠抱團一時,最終也在價值的地心引力下回歸。在隨後的幾年,股票型基金的規模整體裹足不前,而隨著股改時限售股的紛紛解禁,佔流通股的比例便不斷下滑,話語權逐步旁落。儘管如此,基金倉位指標還是發揮了幾年的餘熱,最終在落日的餘暉下,“88魔咒”成功加冕。

到了新一輪牛熊變換之前,A股早已換了另外一幅面孔。人們對基金的態度,也產生了裂變式的分化——要麼,最大限度地加上槓杆,選擇分級基金;要麼,為了追求穩定收益,固收類如寶寶基金成為世人的新寵;要麼,奮力追逐明星基金髮行的明星產品,雖然不時就要冒著踩錯節拍的風險;要麼,是更加高端個性化的私人定製,私募基金的規模,便後來居上,成為一股新的力量。現在數十萬億市值的A股,再也不是幾萬億的權益類基金可以撼動。

又到了公募基金披露最新財報的時刻,市場對它們的倉位、重倉股等指標的關注度,似乎漸漸降溫。但這恰是一種值得嘉許的進步。巴菲特就無數次地告誡普通投資者,最佳的選擇就是指數型基金,而這種產品,恰恰不會在具體的“選股”和“倉位”上浪費管理精力。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