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律詩一定得轉承起合嗎?

唐志憲


題目中,正確的說法應是起承轉合,是中國傳統詩詞的基本構章方法。是經歷代詩人在創作實踐中總結而成,是詩人創作的共同體驗。其依的是事物發展規律和一般的成詩順序,也可以說是依詩人情感的自然律動和事情發展的內在邏輯成篇。



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依此方式構章而成。 律詩屬於格律詩中的一種形式,起承轉合也是其構章的基本方法,並且大部分作品都是法度分明,簡述如下:

一、什麼是起、承、轉、合

1、起,即詩文的起篇。在任何一種文體中都是客觀存在,能討論的只有如何起。而律詩的起法則不拘一格,較常用的有明起、暗起、興起、引起、反起、陪起等。

2、承,即承接。緊承起句的意象、脈絡作進一步的補述或拓展,寫景、抒情、引事均無不可。但須與起句意象、邏輯關聯。

3、轉,即轉折。藉助起、承的鋪墊,轉出新的意趣,也帶出作者的觀點,增強律詩的厚度,擴展詩的容量。拓轉往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4、合,即合筆、結束。綜合全篇,深化主題。卒章顯志,故律詩中合往往要提氣,點明題旨,收束全詩。



二、律詩的起承轉合方法

律詩的構章方法主要有兩種:

1、按律詩的四聯依次作起承轉合,即首聯作起,頷聯作承,頸聯作轉,尾聯作結。(見例一)

2、以律詩的首聯第一句作起,第二句為承。以尾聯的第一句作轉,第二句為合。中間兩聯則作為主題的展開,如《吟法玄微》所述:“中兩聯襯貼題目,如經義之大講。”(見例二)



三、寫律詩一定要起承轉合嗎?

律詩構章宜似山之起伏,不宜平直。故謀篇佈局是詩詞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承轉合則為佈局的基本法則,如何開篇,如何承轉,如何結句,如何關聯,如何照應,都是需要考慮的事項。因此,歷代詩人大都會在起承轉合的框架下尋求變化,第二點所述之方法也並非定式。

而說到寫律詩是否一定要依起承轉合構章,首先起、承、合是必須的,否則就不能成篇。而轉則在過往的作品中存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設轉句,二是一轉再轉,但均並非常態 。

如上所述,起承轉合是律詩創作的基本構章方法,有人說,今人創作不應拘泥於法,這我贊成。但不拘泥於法的前題還是有法,明代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說得好: “律詩起承轉合,不為無法,但不可泥,泥於法而為之,則撐拄對待,四方八角,無圓活生動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從容閒習之餘,或溢而為波,或變而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強致也。若並而廢之,亦奚以律為哉? ”


詩詞書院


學寫律詩一定要先學起會律詩起承轉合的方法,你的詩才精彩,才引人入勝。才能使人看明白你寫的詩。我不想講大道理,只想讓詩友們分享一下我的經歷。


寒冬暖曰


不是一定。

而是不論你怎麼寫,只要你的律詩符合邏輯,自然就形成了起承轉合。

不信?

咱不講大道理,把證據呈上來!(為了公平起見,咱不拿太出名的古詩,怕因為讀得不習慣而影響判斷,每一組詩由兩首詩組成,一真一假,但是中間兩聯順序完全不同。)

第一組第一首

愁思胡笳夕,淒涼漢苑春。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

每一組第二首(中間兩聯互換)

胡笳愁思夕,漢苑復宮春。司隸章初睹,南陽氣已新。

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翻倒喜心極,悽然淚溼巾。

這兩首有一首是杜甫的,中間兩聯換了一個順序,我問一下哪一首沒有起承轉合?原來的承變成了轉,原來的轉變成了承。是吧?

再舉一例

第二組,第一首

流沙將萬里,西戍徵北門。樓角臨風迥,城陰帶水昏。

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徵魂。驛使傳聲看,節書向河源。

第二組,第二首

萬里流沙道,西征過北門。但添新戰骨,不返舊徵魂。

樓角臨風迥,城陰帶水昏。傳聲看驛使,送節向河源。

不細看,很難看得出來的,這一首也是有一首是杜甫的,頜聯和頸聯相互交換,首尾兩聯稍改一下了,不是麼?

好了,你或許會問,頸頜兩聯換了,那首尾兩聯可以換麼?為什麼不可以,稍等,我去證據。

第三組,第一首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風隨斷柳,客淚墮清笳。

水淨樓陰直,山昏塞日斜。夜來歸鳥盡,啼殺後棲鴉。

第三組,第二首

夜來歸鳥盡,啼殺後棲鴉。水淨樓陰直,山昏塞日斜。

天風隨斷柳,客淚墮清笳。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裡面還有一首是杜甫的,這一首是將首尾兩聯倒換,頜聯兩聯也同時調換了,您在不看作者的情況下,知道哪一首是杜甫的原詩麼?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律詩都可以這樣自由轉換呢?

不是的,主要問題還一是在於尾聯如果是不收只放的話,那麼只能是尾聯。比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只能是尾聯。但是如果尾聯是隻收不放,那麼就可以換到前面,比如“庭前有白露,暗滿菊花團”,

如果不細看,很難發現其中的區別和縫隙。是的,我必須承認,儘管我可以用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調換順序而看上去還對付,那是因為沒有細細品鑑。

但是,這足以做為證據,來證明起承轉合有時是天然生成的,你的那一聯放在哪個位置,就會在“起,承,轉,合”中自動選擇產生相應的效果。

一般而言,我們在寫律詩中,總要遵循一定的邏輯,比如由遠及近,由古思今,由舊及新,由高及低,如果這種層次比較分明的話,是不適用這個原則的。

反之,隨意切換。

至於我所說的漏洞或縫隙,細細地琢磨一下煉字,自然就OK了。


亦有所思


寫律詩一定得轉承起合嗎?


當然要。

什麼是“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後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

那麼律詩是否一定要用這種寫作手法?

這不是硬性規定,但這是任何一篇文章都逃不開的寫作手法。“起承轉合”是經過千百年來總結出來,最常用、最實際、最被讀者接受的寫法。

一個王朝的建立到興盛到盛世到敗亡,是一個起承轉合。

一個事件的起因到發展到高潮再到圓滿結束,是一個起承轉合。

哪怕是藝術另開一枝的音樂,也是起手、漸強、高潮、消散。

我們浪漫的愛情,逃不開相識、相知、相戀、相守。

沒有什麼事情,能逃開“起承轉合”。

用老子的話來說,這簡直就是“道”。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成品,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來描寫、敘述、展開。

有些作者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才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恍然大悟。

這是生而為人的侷限性,也是普通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起承轉合”,就算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罷了。

古詩也是一種文學作品。詩是韻文,不過就是押韻的文章罷了。相對於短小精悍的絕句而言,律詩簡直就是一篇大文章了。絕句由於字數多少,只能奇峰突起,使用留白寫法讓人自己腦補,意味悠長為好詩。律詩作為一篇大韻文,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不把“起承轉合”寫圓了,就是一篇失敗的文章。
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古人早就用“法”(不是方法,是法則)來說明了寫詩得守這個規矩。

“起承轉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時間線,所以也就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寫作手法。

而律詩,只是把它變成了成文法則表明罷了。

當然,個人創作不一定要守規則,但是就不要怪別人不欣賞。因為人家可能看不懂。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起承轉合對於初學者來說不失是個好方法。

敘事要考慮先說什麼,次說什麼,最後說什麼,各段之間怎麼轉折,這不就是起承轉合嗎?抒情、議論,也都是大同小異。

寫詩講究構思,或者說謀篇,怎麼開頭,怎麼承接,怎麼轉折,怎麼收尾,心裡有大致的框架時,寫作才會更順利。無論寫什麼樣的詩,基本都可以如此結構。

至於天才詩人,都很有獨創性,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按起承轉合去套,有時候會發現套不上。那是因為其起承轉合不那麼循規蹈矩,但是內在的起承轉合必然還是有的。如果不相信的話,你把一個有名的律詩擺出來,我可以給你做個比較好的分析。


傆神


我覺得是需要的,別說是一首精短律詩,就是一篇文章,一篇小說,都要起承轉合,這樣一首詩才能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因此,起承轉合是詩的必須!


水墨詩中國


如果能有韻律更好,若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字,能表達出一定的情感或意境就行了。古詩受字數限制,要一字千金表達多重意境很難,沒有長時是的薰陶是很難做到的。詞相對來說就比詩容易些,但詩詞均是感情的真實流露與表達,要能讓人從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或從中受到啟發,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清風趣文


轉承起合時已過,今人重視不太多。

唐詩難把情感表,宋詞悄悄溜出窩。

如今社會變化多,大千世界內容活。

豐富生活全說盡,何必轉承又起合。


牧羊人206880205


寫詩沒有起承轉合,那叫散文。作對聯不講平仄對杖,那叫說大白話。別抬槓了,別任性了,詩詞歌賦楹聯各有講究,名有各的規格韻律,但凡文章,皆有體裁。虛心學習吧。你可以不遵守、不講究,另劈溪徑,但是,你花費心血寫出地文章無人閱讀。豈不可惜無聊。


亞聖居土


格律詩的起承轉合就是按照章法佈局來說的,不過,好像也沒有個定論,包括古人在內,也沒有非常嚴格地“按部就班”。我個人還是覺得在意境為上的基礎上注意一下行文章法,相得益彰,未嘗不可。詩,有多種變格,成詩也是五花八門,大多數人憑興趣玩玩而已,也算是打發時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