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律诗一定得转承起合吗?

唐志宪


题目中,正确的说法应是起承转合,是中国传统诗词的基本构章方法。是经历代诗人在创作实践中总结而成,是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其依的是事物发展规律和一般的成诗顺序,也可以说是依诗人情感的自然律动和事情发展的内在逻辑成篇。



在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依此方式构章而成。 律诗属于格律诗中的一种形式,起承转合也是其构章的基本方法,并且大部分作品都是法度分明,简述如下:

一、什么是起、承、转、合

1、起,即诗文的起篇。在任何一种文体中都是客观存在,能讨论的只有如何起。而律诗的起法则不拘一格,较常用的有明起、暗起、兴起、引起、反起、陪起等。

2、承,即承接。紧承起句的意象、脉络作进一步的补述或拓展,写景、抒情、引事均无不可。但须与起句意象、逻辑关联。

3、转,即转折。借助起、承的铺垫,转出新的意趣,也带出作者的观点,增强律诗的厚度,扩展诗的容量。拓转往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4、合,即合笔、结束。综合全篇,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故律诗中合往往要提气,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二、律诗的起承转合方法

律诗的构章方法主要有两种:

1、按律诗的四联依次作起承转合,即首联作起,颔联作承,颈联作转,尾联作结。(见例一)

2、以律诗的首联第一句作起,第二句为承。以尾联的第一句作转,第二句为合。中间两联则作为主题的展开,如《吟法玄微》所述:“中两联衬贴题目,如经义之大讲。”(见例二)



三、写律诗一定要起承转合吗?

律诗构章宜似山之起伏,不宜平直。故谋篇布局是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转合则为布局的基本法则,如何开篇,如何承转,如何结句,如何关联,如何照应,都是需要考虑的事项。因此,历代诗人大都会在起承转合的框架下寻求变化,第二点所述之方法也并非定式。

而说到写律诗是否一定要依起承转合构章,首先起、承、合是必须的,否则就不能成篇。而转则在过往的作品中存有两种情况,一是不设转句,二是一转再转,但均并非常态 。

如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律诗创作的基本构章方法,有人说,今人创作不应拘泥于法,这我赞成。但不拘泥于法的前题还是有法,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得好: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闲习之馀,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是不可以强致也。若并而废之,亦奚以律为哉? ”


诗词书院


学写律诗一定要先学起会律诗起承转合的方法,你的诗才精彩,才引人入胜。才能使人看明白你写的诗。我不想讲大道理,只想让诗友们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寒冬暖曰


不是一定。

而是不论你怎么写,只要你的律诗符合逻辑,自然就形成了起承转合。

不信?

咱不讲大道理,把证据呈上来!(为了公平起见,咱不拿太出名的古诗,怕因为读得不习惯而影响判断,每一组诗由两首诗组成,一真一假,但是中间两联顺序完全不同。)

第一组第一首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每一组第二首(中间两联互换)

胡笳愁思夕,汉苑复宫春。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翻倒喜心极,凄然泪湿巾。

这两首有一首是杜甫的,中间两联换了一个顺序,我问一下哪一首没有起承转合?原来的承变成了转,原来的转变成了承。是吧?

再举一例

第二组,第一首

流沙将万里,西戍征北门。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驿使传声看,节书向河源。

第二组,第二首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不细看,很难看得出来的,这一首也是有一首是杜甫的,颌联和颈联相互交换,首尾两联稍改一下了,不是么?

好了,你或许会问,颈颌两联换了,那首尾两联可以换么?为什么不可以,稍等,我去证据。

第三组,第一首

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第三组,第二首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里面还有一首是杜甫的,这一首是将首尾两联倒换,颌联两联也同时调换了,您在不看作者的情况下,知道哪一首是杜甫的原诗么?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律诗都可以这样自由转换呢?

不是的,主要问题还一是在于尾联如果是不收只放的话,那么只能是尾联。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能是尾联。但是如果尾联是只收不放,那么就可以换到前面,比如“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如果不细看,很难发现其中的区别和缝隙。是的,我必须承认,尽管我可以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调换顺序而看上去还对付,那是因为没有细细品鉴。

但是,这足以做为证据,来证明起承转合有时是天然生成的,你的那一联放在哪个位置,就会在“起,承,转,合”中自动选择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般而言,我们在写律诗中,总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比如由远及近,由古思今,由旧及新,由高及低,如果这种层次比较分明的话,是不适用这个原则的。

反之,随意切换。

至于我所说的漏洞或缝隙,细细地琢磨一下炼字,自然就OK了。


亦有所思


写律诗一定得转承起合吗?


当然要。

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

那么律诗是否一定要用这种写作手法?

这不是硬性规定,但这是任何一篇文章都逃不开的写作手法。“起承转合”是经过千百年来总结出来,最常用、最实际、最被读者接受的写法。

一个王朝的建立到兴盛到盛世到败亡,是一个起承转合。

一个事件的起因到发展到高潮再到圆满结束,是一个起承转合。

哪怕是艺术另开一枝的音乐,也是起手、渐强、高潮、消散。

我们浪漫的爱情,逃不开相识、相知、相恋、相守。

没有什么事情,能逃开“起承转合”。

用老子的话来说,这简直就是“道”。

文学艺术作品是用来叙述世间沧桑、描写人物百态、记录王朝兴衰的成品,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转合”来描写、叙述、展开。

有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使用各种时空打乱的写作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但是在读者心中,无非是最后才把所有头绪按“起承转合”理顺,恍然大悟。

这是生而为人的局限性,也是普通大众最好接受的逻辑性。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起承转合”,就算表现得不明显,无非是作者增加阅读趣味性罢了。

古诗也是一种文学作品。诗是韵文,不过就是押韵的文章罢了。相对于短小精悍的绝句而言,律诗简直就是一篇大文章了。绝句由于字数多少,只能奇峰突起,使用留白写法让人自己脑补,意味悠长为好诗。律诗作为一篇大韵文,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把“起承转合”写圆了,就是一篇失败的文章。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古人早就用“法”(不是方法,是法则)来说明了写诗得守这个规矩。

“起承转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时间线,所以也就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写作手法。

而律诗,只是把它变成了成文法则表明罢了。

当然,个人创作不一定要守规则,但是就不要怪别人不欣赏。因为人家可能看不懂。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起承转合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失是个好方法。

叙事要考虑先说什么,次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各段之间怎么转折,这不就是起承转合吗?抒情、议论,也都是大同小异。

写诗讲究构思,或者说谋篇,怎么开头,怎么承接,怎么转折,怎么收尾,心里有大致的框架时,写作才会更顺利。无论写什么样的诗,基本都可以如此结构。

至于天才诗人,都很有独创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按起承转合去套,有时候会发现套不上。那是因为其起承转合不那么循规蹈矩,但是内在的起承转合必然还是有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把一个有名的律诗摆出来,我可以给你做个比较好的分析。


傆神


我觉得是需要的,别说是一首精短律诗,就是一篇文章,一篇小说,都要起承转合,这样一首诗才能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因此,起承转合是诗的必须!


水墨诗中国


如果能有韵律更好,若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字,能表达出一定的情感或意境就行了。古诗受字数限制,要一字千金表达多重意境很难,没有长时是的熏陶是很难做到的。词相对来说就比诗容易些,但诗词均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与表达,要能让人从中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从中受到启发,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清风趣文


转承起合时已过,今人重视不太多。

唐诗难把情感表,宋词悄悄溜出窝。

如今社会变化多,大千世界内容活。

丰富生活全说尽,何必转承又起合。


牧羊人206880205


写诗沒有起承转合,那叫散文。作对联不讲平仄对杖,那叫说大白话。别抬杠了,别任性了,诗词歌赋楹联各有讲究,名有各的规格韵律,但凡文章,皆有体裁。虚心学习吧。你可以不遵守、不讲究,另劈溪径,但是,你花费心血写出地文章无人阅读。岂不可惜无聊。


亚圣居土


格律诗的起承转合就是按照章法布局来说的,不过,好像也没有个定论,包括古人在内,也没有非常严格地“按部就班”。我个人还是觉得在意境为上的基础上注意一下行文章法,相得益彰,未尝不可。诗,有多种变格,成诗也是五花八门,大多数人凭兴趣玩玩而已,也算是打发时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