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戰爭經過一年的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翼魯豫野戰軍(即劉鄧大軍)主力第1、 2、 3、 6四個縱隊共12萬人的兵力,奉命實行戰略上的中央突破,強渡黃河,在魯西南地區殲敵九個半旅之後,實行了長達千里的戰略躍進。經過近一個月的艱難跋涉,克服了重重江河天然障礙,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於9月初勝利進入大別山地區。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西至平漢路,東至淮南路,北連淮河,南臨長江,突出於武漢、南京之間,山脈東西橫亙,南北平原廣闊,物產豐富,人口1200餘萬人。這一地區戰略地位極為極為重要,依託該區可以瞰制中原,威脅南京、上海,武漢,是我軍進行戰略機動奪取中原和進軍江南的重要戰略陣地.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於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域的腹心部位插上了一把鋒利的鋼刀。蔣介石急忙調集了十二個整編師(相當於軍)的兵力,由國防部長白崇禧親自指揮,企圖乘我軍立足未穩,將我軍驅逐出大別山地區。1
針對這一敵情,劉伯承、鄧小平決定以第1縱隊的第20旅和第2縱隊的第5旅留在商城、羅山地區,偽裝野戰軍主力以迷惑敵人,堅持開展地方工作。野戰軍總部則率第1縱隊和第2縱隊主力出鄂東,會合已在鄂東的第6縱隊,於長江邊上展開,另以第3縱隊出皖西。各縱隊均以積極的行動,調動分散敵人,尋機殲敵。
這一仗非打不可
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野戰軍主力在大別山南側、長江北岸展開之後,並沒有立即集中兵力打大仗的計劃。因為冬天就要來了,部隊眼下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打仗而是籌措物資準備過冬,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棉衣。
10月24日早晨,劉鄧致電各縱隊首長,要求“務於11月5日前解決棉衣,爾後即集結兵力打幾個殲滅戰”,並對作戰任務作了區分,“2縱主攻黃梅,1縱主攻蘄春,6縱主攻羅田麻城”。同日下午,劉鄧再電1縱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6縱政委杜義德、副司令員韋傑,指出“我力量分散不宜對40師打無把握戰”,強調目前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大量分散解決冬衣”。
劉鄧始終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棉衣問題上,但國民黨軍卻咄咄逼人,步步緊追。當天晚上,第1縱隊的一個敵情報告,引起了劉鄧的高度重視。第1縱隊報告說“現有敵整編40師轄39旅(欠一個團)、106旅和整編52師的82旅,共有5個步兵團的兵力,正奉蔣介石的急令,由黃安、麻城一直在我們背後盯梢,併兼程前進對我追截,妄圖把我們壓縮到長江北岸的湖沼地帶,包圍殲滅。”
國民黨軍一路跟來,尾追不捨,使得劉伯承、鄧小平不得不考慮改變決心。儘管部隊剛到新區,面臨重重困難,但部隊的士氣並不弱,為了調動敵人,殲滅敵人,打開大別山根據地的局面,有必要打一個大的殲滅戰。
既然敵人還要從浠水東進廣濟,劉伯承、鄧小平當機立斷,殲滅該敵再解決棉衣問題。根據第40師孤軍冒進,驕橫輕敵等弱點,決心將分散在三、四百里地區內的1縱、6縱及中原獨立旅共17個團的兵力集中起來,由1縱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統一指揮,迅速集中在敵人必經的高山鋪地區,佈置一個"口袋",以預伏的手段,出其不意殲滅該敵於運動中。2縱和3縱的4個團為野戰軍的預備隊,3縱主力和鄂豫軍區以積極的行動牽制桂系的2個師。
故意示弱 誘敵深入
從黃陂分路東進的國民黨軍第40師和第82旅於25日在在蘄春以北的漕河鎮取得了聯繫,第82旅通過報話機向武漢行轅作戰處報告說,(第40師新受武漢行轅指揮,電臺呼號、密碼都還沒有聯繫好,上下聯絡全靠第82旅中轉),當面沒有發現共軍主力,只有部分地方部隊;我部距離廣濟不足五十里,完全有把握搶在共軍之前佔領廣濟和武穴。並要求就地休整一天,因為時間允許,且部隊連日行軍極度疲勞,掉隊現象嚴重。武漢行轅同意這個請求,以電話向蔣介石請示。蔣卻認為該兩部行動太慢,下令迅速兼程前進,不得以任何藉口拖延。
10月26日拂曉,大霧瀰漫,夾雜著毛毛細雨,能見度很低,觀察十分困難。國民黨軍第82旅從漕河鎮,第40師從三家店遵令出動,成三路縱隊,沿公路向東疾進。中原獨立旅第4團9連和旅偵察隊化裝成地方游擊隊,穿著雜色服裝,手持“漢陽造”、“老套筒”之類的舊式武器,在七里橋西南方一帶的丘陵地區,開始同第82旅先頭部隊接觸。在運動防禦中,我軍故意示弱,打打退退,退退打打,膠著不離,糾纏不放,欺騙迷惑敵人。國民黨軍真以為眼前就是一小股騷擾他的游擊隊,因此跟進的速度非常之快,驕傲得連行軍隊形都沒有變換,就跟著誘敵小分隊鑽進了我軍預設的“口襲”裡。
整個白天,1縱1旅1團與國民黨軍反覆爭奪13次,陣地失而復得,終於牢牢控制了洪武堖和界嶺。這兩個制高點好比一把巨大的鐵鉗,緊緊卡住浠(水)廣(濟)公路的咽喉。而6縱先頭部隊則於26日黃昏佔領了馬騎山、李家寨山,堵住了國民黨軍的退路,為扎住"口袋"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面出擊 一網打盡
這天夜裡,第1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蘇振華主持召開了作戰會議,進一步明確了任務,決心迅速切斷敵人退路,對敵形成四面包圍,將敵全殲於高山鋪、清水河地區。總攻時間定在27日11點30分。
27日拂曉,6縱主力按時佔領了高山鋪以西大路鋪、李家寨山、馬騎山地區,徹底截斷了國民黨軍的退路。至此,我軍參戰的17個團全部到達,對敵人形成了四面包圍。國民黨軍發覺陷入重圍後,即就地搶修工事,並猛攻高山鋪、清水河周圍之高地,企圖搶佔有利地形,固守待援,但都沒有能夠得手。8時許,我軍發現清水河以東、洪武堖山腳下,國民黨軍人員車輛密集,隊形混亂,似有重新組織進攻或奪路突圍可能。1縱司令員楊勇接受6縱政委杜義德的建議,改變原來決心,趁敵混亂之際,將總攻擊時間提前到9時。
總攻發起後,很快將第82旅包圍在高山鋪地區,第40師包圍在清水河地區。各部隊好似山洪暴發,從樹林裡,從山坡上,以洶湧之勢向谷底傾瀉,指戰員們以迅猛的動作,楔入敵戰鬥隊形內,將敵分割成數塊。第40師師部轉移到路南一個小高地上,第59團2連副排長、戰鬥英雄張兆林率領全排衝上高地將其殲滅。失去指揮的敵人軍心動搖,潰不成軍,東逃西竄,不是擁擠在公路上束手無策,就是陷入水深沒膝的水網稻田裡動彈不得,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在我軍的軍事打擊和政治瓦解雙重作用下,國民黨軍只好大批大批地放下武器舉手投降。整個戰鬥,到14時左右勝利結束。當第二天上午部隊押著俘虜撤離戰場時,還從武漢飛來兩架飛機(第82旅頭一天鋪設的對空聯絡布板尚未撤收),在高山鋪上空投下許多饅頭、包子、大餅、水果以及彈藥,這些從天而降的物資,讓大戰過後亟待補充的指戰員們笑逐顏開,連聲稱讚“運輸大隊長”好稱職。
高山鋪戰役,劉鄧大軍集中優勢兵力,在不到兩天的時間內,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了國民黨軍整編第40師和第52師的第82旅,取得了挺近中原後的第一個大捷。共計殲敵12662人,其中斃傷敵3100人,俘敵9562人;繳獲山炮3門、迫擊炮30門、60小炮37門、擲彈筒52具;輕機槍258挺、重機槍52挺、輕重兩用機槍65挺;步馬槍4215支、短槍108支、衝鋒槍138支;各種子彈40萬發、電臺10部、電話機58部、騾馬172匹,以及其他軍需物資一大批。自身僅傷亡800餘人。
這次戰役是在劉鄧大軍初入大別山,群眾尚未發動,沒有後方依託,部隊裝備削弱,生活不習慣,地形不熟悉,山地作戰經驗缺乏等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以微小代價取得的輝煌勝利。這一勝利,大大地鼓舞了群眾的情緒,提高了部隊在無後方的條件下作戰和在山地作戰的信心,為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地區站穩腳跟,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就戰術層面而言,此次大捷是貫徹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一根本軍事原則的典範。
在部署上,發揚了我軍長於運動的特點,迅速集中兵力,在運動中形成合圍。戰前各旅團分散在三、四百里的廣闊地區內,進行建立政權,發動群眾,籌集冬衣等工作。當野戰軍首長抓住敵人弱點,決心殲滅敵第40師和第82旅時,能夠在兩天時間內,將參戰部隊迅速調集到預定作戰地區。這樣我軍就形成了以17個團對敵5個團的絕對優勢,造成對敵四面圍攻的態勢。
在打法上,採取攔頭、截尾,穿插分割,各個擊破的戰法,先以少數兵力堅決扼守洪武堖等要點,卡住咽喉,阻住敵人。第6縱隊在十里鋪東側地區切斷了敵之退路,紮緊了 "口袋"。形成合圍之後立即實行穿插分割,把敵人割裂成數塊,打亂了敵人的指揮,使敵人四面遭受打擊,驚慌失措,難以組織有效抵抗。總攻開始後,只用了短短的幾個小時,敵人即被我各個擊破,達到了全殲速決之目的。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參考文獻:
《第二野戰軍戰史》
《劉伯承軍事文選》
《劉伯承傳》
《鄧小平年譜1904-1974 中》
《劉鄧大軍風雲錄 上》
《百戰將星 楊勇》
《百戰將星 杜義德》
《征戰大別山》
《鄂東解放鬥爭史》
閱讀更多 南疆烽煙十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