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事成於和睦,力生於團結。中國共產黨97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團結奮鬥的歷史,靠著全黨上下的緊密團結,中國革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這一精神品質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得到充分而又生動的體現,而陳毅和粟裕這兩位開國元勳則是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協作、共同戰鬥,取得革命勝利的典範。

一、贛粵山區初次相見

1927年10月,由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後採取自願去留的政策,很多軍官和士兵都走了,有的不辭而別,有的自尋出路,有的甚至叛變。但是作為唯一的團級政工幹部,時任第25師第73團指導員的陳毅選擇了堅守。頭部中彈負傷的警衛班長粟裕也選擇了堅守,他拖著重傷的身軀艱難地跟著部隊前進。為提振士氣,朱德、陳毅在江西信豐城西的天心圩組織召開全體軍人大會,也就是在這次山坳裡召開的大會上,陳毅與粟裕第一次正面相遇。

面對部隊中鬥志渙散、軍紀鬆弛的現象,朱德、陳毅進行了有力整頓,並做起了士兵工作。陳毅開導大家說:“在勝利發展的情況下,做英雄是容易,在失敗退卻的局面下,做英雄就困難得多了。只有經過失敗考驗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要做失敗時的英雄!”陳毅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協助朱德做穩定部隊的工作,並痛斥那些可恥的逃跑分子,贏得了官兵的尊敬和信任,樹立起了軍威,這讓戰士們從此對政工幹部刮目相看。粟裕在這場會議中親眼目睹了陳毅的人格魅力,那種臨危不亂、勇於擔當的領導風範,深深地感染了他。粟裕後來回憶說:“回想起來,我認識和欽佩陳毅同志,也正是從信豐、大庾開始的。”朱德、陳毅的講話鼓舞了士氣、贏得了官兵擁護,使挫敗中的部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圖為陳毅1929年照。

經過天心圩的整編後,部隊重燃希望之火,繼續向西進發。後來,粟裕給予此次整編高度評價:“從這次全體軍人大會以後,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才真正成了我們這支部隊的領袖,我們這支部隊也渡過了最艱難的階段,走上了新的發展的道路。”

但是,部隊到達贛粵邊境的大餘地區後,所面臨的情況更加嚴重了。首先,晝夜負重行軍的疲憊不堪、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飢腸轆轆壓得這支部隊喘不過氣來;其次,部隊中官兵逃跑的現象仍然存在;第三,自起義部隊進城後,破壞群眾紀律的事件時有發生,社會影響惡劣。由此,朱德決定對僅剩的800餘人進行整編,將部隊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五縱隊”,朱德化名王楷,任司令,陳毅為指導員,王爾琢任參謀長,形成了以朱、陳、王三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在這次整編中,粟裕被任命為步兵5連政治指導員。朱德通過對黨、團組織的整頓,成立了以陳毅為書記的黨支部,黨支部將黨、團員充實到了各連隊,從而加強了黨對軍隊的直接領導,使黨的工作深入到了基層和士兵。通過此次整編,部隊增強了凝聚力,再次煥發了活力。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35年,粟裕在浙南地區時的留影。

大餘整編後,粟裕跟著朱德、陳毅到了湘、粵、贛三省交界的崇義縣以西的上堡等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在這裡,粟裕和戰士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開始懂得武裝鬥爭要和農民運動相結合的重要性。隨後的日子裡,粟裕跟隨朱德、陳毅繼續轉戰各地,部隊逐步實現了從城市到農村、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重大戰略轉變。1928年 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餘部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

從1930年到1934年,在毛澤東、朱德的領導下,粟裕率部參加了反擊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作戰,並在第一次反“圍剿”中因活捉國民黨軍18師師長張輝瓚,給毛澤東、陳毅留下了深刻印象。1934年7月初,27歲的粟裕被委以重任,受命擔任抗日先遣隊第7軍團參謀長,率隊從瑞金出發向閩浙贛皖地區進軍,在浙南山區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而同年10月,紅軍和中央機關被迫長征,陳毅被留在中央蘇區領導遊擊作戰。瑞金之別是陳、粟首度分別,這一別竟是三年。

二、協力抗戰 消滅日頑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大旗,同國民黨二度攜手共御外敵。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陳毅為第1支隊隊長,粟裕為第2支隊副隊長。

1938年,新四軍決定先行派出一個支隊到江南敵後執行偵察任務,並伺機開創根據地。毛澤東批准了這一計劃,並特別叮囑:“惟須派電臺及一有軍事知識之人隨去。”那誰符合毛澤東所說的標準呢?為此,新四軍副軍長項英找軍長葉挺和第1支隊長陳毅商量。陳毅力薦粟裕,他說道:“第2支隊副隊長粟裕,不二人選!”他以粟裕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並熟悉江南地形、民情為由消除了葉挺的疑慮。隨後,新四軍軍部發布了組建抗日先遣支隊的命令,任命粟裕為該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挺進江南。軍部還決定,陳毅率第1支隊隨後跟進。為了支持粟裕行動,陳毅甚至掏出了全部家當,將手下最得力的幾名干將派至先遣支隊交由粟裕領導。粟裕十分感動地說:“陳毅同志把強兵能將都調來給我了!”

6月8日,陳毅和粟裕在固城湖邊高淳縣的一個農舍裡再次相見。新四軍初到茅山地區,險象叢生,被日、偽、頑所窺覷。蘇南各界對新四軍能否抗日也頗有疑問。為此,陳毅和粟裕決定打一個勝仗以證明新四軍和八路軍一樣都是抗日的部隊。為加強粟裕作戰的力量,陳毅把2團的主力調歸粟裕指揮。17日,粟裕選擇道路崎嶇多彎的韋崗設伏,在日軍車隊經過時,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當勝利的消息傳至寶埝指揮部時,陳毅激動地跑到門口,迎接凱旋歸來的戰士並詢問戰況。聽完彙報後,大家無不歡欣鼓舞。陳毅隨即命令警衛員:“備馬!去迎接粟司令!”陳毅等策馬趕到東圩橋,向粟裕表示祝賀,並賦詩稱讚:“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韋崗戰鬥提高了新四軍在抗戰軍隊中的地位,贏得了蘇南百姓的認可和讚譽,併為蘇南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39年3月,在新四軍軍部合影,左起:李一氓、袁國平、粟裕、陳毅、王集成、周恩來、鄧子恢、項英。

1939年8月,第1、2兩個支隊合併,11月,由原1、2支隊領導機關合並而成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溧陽縣成立,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

自武漢失守後,國民黨抗日態度日漸消極,江南新四軍處境愈加嚴峻。為了扭轉局勢,陳毅、粟裕積極執行中央制定的“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方針,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聯李、孤韓、抗日”的具體策略。為此,陳粟對國民黨蘇魯皖遊擊總指揮部正、副指揮李明揚、李長江做了大量工作,以使“二李一陳”(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在我方與韓頑(韓德勤)作戰時保持中立。1940年7月8日,粟裕率江南主力北渡長江,與陳毅在塘頭會合。嗣後,遵照中央指示,陳毅將江南指揮部改為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自陳毅、粟裕移軍蘇北後,八路軍也派2萬人南下與新四軍會合。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40年9月,黃橋戰役前粟裕與陳毅在行軍途中。

蔣介石擔心共產黨部隊合兵後急劇擴展,因而電令韓德勤部儘快剿滅已入黃橋地區的陳粟部隊。韓德勤調集3萬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黃橋開進,以圖圍殲新四軍於該地。其中,右路軍為“二李一陳”,總兵力計1.2萬人,韓德勤以高壓輔以利誘,迫其向新四軍進攻,同時掩護中路軍。中路軍又分為三路,其中右翼為韓頑部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翁達旅,該旅裝備精良,有3000多人。而此時陳粟部隊總數才不過7000人,可戰鬥的不過5000人,比起頑軍任何一路來說都不佔優勢。但粟裕審時度勢,權衡再三,作出了依託黃橋,誘敵深入,最終各個擊破的作戰計劃。粟裕將首戰對象鎖定在了翁達旅身上。自恃強大的翁達旅怎麼也沒有想到粟裕會先拿他開刀。當粟裕將作戰計劃送給陳毅時,陳毅稱讚叫好。為了防止“二李一陳”在背後捅刀子,陳毅對粟裕爽朗地說道:“泰州方向由我和朱克靖頂著。”接著陳毅又派朱克靖、黃逸峰到各中間勢力部隊去掌握動向,並發動辛亥元老朱履先再次致電重慶政府,請蔣介石命令韓德勤部調去抗日,進一步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由此,粟裕出奇制勝的決心更為堅定了。陳毅坐鎮掌控全局,粟裕現場指揮作戰,二人通力配合,最終徹底擊敗了韓德勤,贏取了抗戰以來全國最大的反摩擦戰役的勝利。

抗戰時期陳、粟二人的並肩作戰生涯一直持續到1943年11月25日,之後,陳毅赴延安參加中共七大。比起浙南遊擊受到壓抑的煎熬歲月,粟裕在和陳毅搭檔六年的抗戰歲月中,是極其心情舒暢的,正如他在回憶錄裡所說:“我長期在陳毅同志領導下工作,對他十分尊敬和欽佩,在他領導下心情很舒暢。”而這一別,又是三年。

三、合兵華野無堅不摧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片面撕毀國共“雙十協定”,調動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正式開始。此時的陳毅已被中央任命為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被任命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率領華中部隊,在經中央軍委同意“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後,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輝煌勝利。之後,為了更大規模殲滅蔣軍,華中野戰軍主動撤出兩淮,與山東野戰軍會師於淮海地區。形勢的發展要求兩大野戰軍聯合作戰,實際上,早在淮陰告急時,陳毅就給粟裕打電報說:“今後力求會師改變局面。” 9月20日,粟裕、譚震林、張鼎丞、鄧子恢聯名發電報給中共中央,提出了兩個野戰軍集中行動改變戰局的建議。23日,中共中央覆電指示:“山野、華野集中行動,兩個指揮部亦應合一,提議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10月7日,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連發三電給陳毅,“盼軍長來統一指揮”,表達了在陳毅指揮下聯合作戰的願望,並認為統一指揮為今後取勝的基本條件。15日,中共中央覆電同意。19日,粟裕率眾迎接老首長的到來,久別重逢的戰友又在一起了。1947年初,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對粟裕說:“中央下了指示,戰役指揮交你負責。”粟裕樸實地回答:“還是跟過去一樣,盡力當好你的助手。”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46年,陳毅與粟裕合影。

陳、粟合兵後,充分發揮了各自的特長。陳毅善於總攬全局、精於人事、能夠服眾,而粟裕則精於軍事、長於謀略。在中央的“知人善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指引下,這對黃金搭檔配合愈加默契,在硝煙瀰漫的解放戰場上取得了諸如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等一個又一個勝利。而孟良崮戰役,則是陳粟配合、出奇制勝,繪就的一幅最壯麗的畫卷。

1947年3月下旬,蔣介石由全面進攻轉變為重點進攻,以3個兵團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45萬人用於山東。面對著敵軍重兵壓境,陳毅、粟裕鎮定自若,採取了“耍龍燈”策略,使敵像長龍一樣來回奔波,疲於奔命,以創造最佳殲敵時機。由於湯恩伯所統領的第1兵團急著爭功邀賞,不待其他兩個兵團統一行動,就指揮第1兵團8個整編師向沂水、坦埠方向進攻,其中反共“急先鋒”整編第74師更是一馬當先,目標直指華野指揮部坦埠。粟裕原本想打桂系的第7軍和整編第48師,但此時74師的驕縱冒進使其改變了作戰對象,改打中路被譽為國民黨“王牌中的王牌”的整編第74師。陳毅堅定支持自己的老戰友的大膽設想,把老戰友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的這種戰法叫作“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在隨後圍殲整編第74師於孟良崮地區的緊要關頭,兩位將帥的戰友情再一次經受住了冰與火的考驗。當時主攻孟良崮的是4縱和9縱,9縱指揮員以部隊傷亡太大為由和粟裕在電話中討價還價。粟裕一時無法說服對方,陳毅隨即走向電話機拿起話筒為他解圍,他斬釘截鐵地說道:“剛才粟裕同志講的,就是我的意見,你們要堅決執行。”於是,電話那頭立刻平靜了。在華野強大的火力攻擊下,74師三萬餘人最終全部覆滅。捷報傳來,全軍振奮,指戰員紛紛稱讚粟裕的用兵如神。陳毅緊緊握住粟裕的手說:“老夥計,這個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之後,陳、粟合力又取得了沙土集戰役等重大勝利,直到1947年11月陳毅因到晉冀魯豫中央局聯繫工作而短暫分開。回顧孟良崮戰役等多場戰役,陳、粟精誠團結、通力合作,不斷開創戰場新局面。如果沒有陳毅的坐鎮指揮、統籌人事,那麼粟裕縱有通天本領亦不能發揮;反過來,如果沒有粟裕的精心佈陣,那麼陳毅縱有鴻鵠壯志亦不能作戰成功,“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確實名至實歸。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併,組成華東野戰軍時合影,左起:葉飛、丁秋生、韋國清、鄧子恢、陳毅、唐亮、粟裕、陳士榘、譚震林。

1948年初,毛澤東提出了“江南躍進”的計劃,當時到達陝北的陳毅也非常贊同這一計劃。但是,粟裕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應暫緩渡江。4月初,陳毅回到華野與粟裕見面,在聽取粟裕分析暫留中原殲敵的原因後,陳毅馬上心領神會並勉勵其分別報告劉、鄧並向中央軍委“斗膽直陳”。後中央召陳、粟赴阜平城南莊面議此事,粟裕向書記處詳細地彙報了自己的看法,中央同意暫不渡江南進。5月初,陳毅因中原工作需要離開華野。在陳毅工作調動時,粟裕“二讓司令”,強烈要求中央讓老首長留下,後來,看到中央決心已定,粟裕則請求保留陳毅的一把手職務不變,以待陳毅,直到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兩人再聚首。

四、結為親家情誼續傳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先後擔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軍委副主席、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外交部部長。粟裕先後擔任解放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二人各自在不同崗位繼續為黨和國家事業不倦工作。二人並肩戰鬥的革命生涯雖已結束,但他們的革命友誼卻如青松般四季長青。

解密我軍與“劉鄧”齊名的另一對軍事搭檔“陳粟”

◆1958年5月,粟裕出席軍委擴大會議,前排左起:粟裕、譚政、蕭勁光。

1958年在反“軍事教條主義”中,粟裕遭到批判,過去的功績逐漸被淡化,連毛主席大加稱讚的蘇中“七戰七捷”也鮮被提及,本人更是被許多人避而遠之。但是,陳毅卻對粟裕表現出了高度的關心和同情。在一次批鬥粟裕的大會上,粟裕作了大會檢討,陳毅上前緊握昔日戰友的手說“講得很好”,帶頭鼓掌表示通過,從而使粟裕少受了許多折磨,保護了粟裕。“文革”時期,陳毅受到林彪、江青等人迫害致病,因“文革小組”從中作梗,喪失了最佳治療期,於1972年1月6日逝世。10日,粟裕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參加了老領導、老戰友陳毅的追悼會。“文革”尚未結束,粟裕把陳毅的小兒子陳小魯接到自己家中加以保護。1975年,粟裕的女兒粟惠寧與陳毅的兒子陳小魯喜結連理,從此陳、粟兩家結成了兒女親家。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逝世。但是,兩位將帥的友誼並未因為一代人的逝去而畫上句號,他們的友誼通過下一代傳承了下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