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假作真來真亦假


謝謝提問,也謝謝你的邀請。你的問題是一個書法創作與書法提高問題。

書法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好事情。但是,風格不等於質量。

可以說,形成風格並不難,難的是有書法的質量。也就是我們說的“耐看”。所有經得起“耐看”的書法作品,必定有書法的“功夫”和“魔力”所在。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在一個書法展上,看一本書法作品集,大約有400多頁呢!我一一看過去,感覺沒有一個作品能留住眼睛的。

但是,有一幅作品吸引了我,也沒有多想,就合上書了,過了一會兒,我又想看看,就又翻了一遍書,還是沒有太吸引人的作品,於是我就找影響深的那個作品,翻了好幾次才找到,這次一看,感覺特別好,我就看了一下作者,原來是李苦禪的書法!

我的天哪!李苦禪的書法我不陌生啊,為什麼這件書法這麼吸引人?


從墨法用筆到章法,一氣呵成,氣韻生動。令人久久難忘。

再仔細看看筆法墨法,我覺得,李苦禪的書法當中,我也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作品。

這件作品是李苦禪先生寫的毛主席詩詞《卜算子-詠梅》。

李苦禪先生主要是畫家,但是,他在書法上的用功一點也不少!

已經成名成家的他,七八十歲,還在臨摹魏碑書法呢!。

所以,書法貴在耐人尋味,就是要“耐看”。


那麼,所謂的“有了自己的風格以後”還有必要繼續臨摹嗎?

當然需要。就像畫家,初學要臨摹寫生,成名成家也一樣要臨摹寫生。

那麼,這一階段臨摹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說,臨摹字帖,是對固定的法帖的精確認識。

我們初學臨摹,並不一定就能把字帖的所有細節和信息都弄懂,也不會把所有的筆法都吃透。

繼續臨摹即是溫故,也是知新。只有繼續臨摹,才會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書法有更加完整和豐富的認識。



清代書法家吳熙載臨摹的《乙瑛碑》。

創作多了,就要臨摹一段時間,可以糾正自己對書法用筆用墨的深刻認識。

藝術是一種心靈的交流,只有平心靜氣的臨摹經典,你才會體會到經典的厲害,同時,也才會找到創作的靈感。

臨摹與讀書一樣,沒有因為博士畢業了不讀書的道理。因為讀書就是不斷充實自己。

所以,如果你的風格形成了,臨摹仍然是必修課。

臨摹在這一階段,既可以意臨,也可以忠實原作,一筆一劃的臨,既可以糾正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糾正古人的不足。


這樣與古人對話式的的臨摹,才會感覺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就是經典,有一個永遠的朋友,還是經典。

那麼,如此臨摹會不會影響自己的風格?

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風格,肯定不會影響的。

如果因為臨摹而影響你的風格,那就說明你真沒有風格,不如繼續臨摹下去。


千千千里馬


這個問題用範笑歌老師作為例子最能說明問題,範笑歌被稱為百體書王,其中一半的書風是獨創,並且每種書風都有深度和質量,應該說是書法史上獨創書風最多的書法家。

範笑歌老師有了這麼多獨創書風,是否還重視臨帖呢,從他在網上的話來看是肯定的。但與別人臨帖不同,範老師已經採用“心臨”的手法了。心臨是範笑歌老師自創的詞彙,也是他獨有的特點,就是讀帖後寫出原帖風格,這與背臨還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範老師心臨的軼事,一個朋友送來一本陌生字帖,範老師看過字帖一段時間就可寫出這種風格。

個人覺得心臨對書法學習更有好處,不會拘泥原帖,而且發揮自己頭腦的能動性。有人說心臨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這也是事實,但只要多鍛鍊,一定能掌握一些心得。這種臨帖方法個人覺得可以推廣,成為臨帖的升級版,對於已經有一定成績的書法家也有積極的作用。

心臨不僅是一種學習書法的方法,也是一種智力鍛鍊,也是一種修行。











格納尼爾莊園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繼續臨帖|對自己還會有什麼幫助?


書法風格的形成,從一開始選帖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發展的方向,這是潛意識的審美觀。在潛在的審美取向主導下,從確立起自己的書法風格到最後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而風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書法,一生之中都在尋求改善。改善靠什麼?臨帖。臨帖,就是改善自己書法水平的最佳途徑。

中國文化講的是傳承。在書法方面尤其突出傳承。初級的臨帖,是為了學習規矩。中期的臨帖,是為了吸收養份。後期的臨帖,是進行微調。每個階段的臨帖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每一本字帖都按初級的臨摹去學規矩的話,倒真的可能成了“邯鄲學步”。



我們要清楚的一點是:書法不是大雜燴。不是簡單的把前人的書作拼合在一起。學顏真卿,就要體悟其筋強骨健,莊嚴質樸,不怒自威的氣質。學歐陽詢,則要表現出明快爽朗,勁利勁疾的清秀之態。

有人說,我就要把這兩種不同用筆,不同風格的書法融合在一起。其實我告訴你,沒有人嘗試成功。前面就已經說過。人的審美觀是潛意識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想改變固有的意識形態,很難。


我們在選擇臨帖的時候,都是選擇自己喜歡的字帖去臨。為什麼喜歡?就是自己的潛在意識。就象喜歡一個人,一種顏色,一種音樂,一種口味……不需要給出任何理由。喜歡甜味的人,讓他們吃又麻又辣的菜品,他們的腸胃接受不了。書法的風格也是一樣,用筆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用擔心臨帖對已經形成的書風沒有幫助。恰恰相反,臨帖,是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書法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子衿書法


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還要臨帖嗎?

臨帖依然需要,因為書無止境,無論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筆意風格,還是沒有形成,都必有繼續臨古人經典。

隨著書藝的提高,對古典的書墨有著更高的理解與感悟。同時隨著年齡閱歷經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藝術的深度穎悟。

臨帖貫穿一生,古代文徵明八十多歲依然晨起克勤兩千字。

大凡有成就的書家都是不斷的汲取前人的優秀筆墨,來完備自己筆墨豐腴。不斷完善自己的情性表現與形質筆墨臻格。

這是大家都有的體驗,書藝再進,必有不斷的砥礪豐富自己的用筆純熟斂達。同時臨帖令人情志具有一次次盎然,對於文意與筆意有一個昇華的過程。從而觸類旁通,奇妙之想象,依然紛飛與縈繞腦際,更加創作參加新意的筆墨風采。

由此可見臨帖的重要,是為每一個書者的一生的課程。

一個道理,藝術無涯,學習也就沒有停止的理由。若要書藝再進,必須具有日日不離不棄對古典的浸染與汲取。



狂喜淡墨a


肯定是有幫助的。我個人認為,風格具有階段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長時間的臨摹一個帖,創作的路子肯定是很窄的,寫出來的字體總是脫不掉帖的跡象,因為,一部分元素是帖的,一部分是自己的想法加入裡面了。這種情況很正常,也就是所說的,已經有體了,並形成風格了。即便如此,繼續臨帖仍然有意義,而且非常必要!除非決定專工某一種字體不想更改。



要想練就書法功夫,寫出另外一種或幾種不同風格的字體,提高書藝水平,必須依靠臨帖這個梯子向上攀登。

我相信,臨過很多帖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每當接觸一個新帖時,臨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發現,不知不覺的,筆法又豐富了,隨之字法也有了突破。比如,原來總寫唐楷,現在練魏碑了,藝術觀念立刻改變了很多。如此,一個又一個的臨摹各種風格不同的帖,眼界逐漸的寬廣了,審美標準也提升了,書法理念和創作技法自然而然的變得清晰純正了。



因為說,臨帖相當於家常便飯,永無休止,多臨一些帖,就等於不斷的補充營養,肯定是有好處沒壞處。不然的話,融會貫通,化古為今,八面出鋒,人書一體……從何而來?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帖是一輩子的事!

中國文字發展至今數千年,數千年的文化濃縮,人生只不過短短百年,怎能說都能學盡所有。

風格已成並不代表你已經到了自己的巔峰,或者說人的一生一直在突破自己的巔峰,一直在進步。

書法一道博大精深,歷代法家各擅所長,甚至某個低手在某個字上,比你寫的好,更何況,中國歷史長河中如此多的名家,總有你缺少的東西需要你去發現改進。

蘇東坡字不差吧,晚年還臨自己學生的字,每個名家後面都是他們一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他們都要臨一輩子的帖,更何況你我,也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別人功成名就了都還在努力學習,我們有什麼資格說風格已成,不用臨帖。

看清楚自己才能獲得更多的進步,一起努力,共同進步。


藍緣斌哥



形成風格是容易的,但並不一定是書法藝術意義上的風格,書法藝術上的風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我們通常理解的風格,實際上,每個人只要有性格,自然會有自己的審美情趣,但這並不意味著書法中融入的所謂的風格,就是書法藝術的風格。由於沒有見到題主所附作品,不敢妄加臆斷,不過從理論上說,自己的書法已經形成獨具的風格,始終給人感覺有些不牢靠。

書法風格的形成,沒有經過千錘百煉,苦心孤詣的探索,甚至數十年亦或人書具老的臨摹研習,是很說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的,風格以成,往往人書具老,形成的風格才真正的成熟的獨具的風格。

當然,這是從理論上說的。

那麼,如果真的確是如此,已經形成自己的風格以後該如何呢,其實非常簡單,仍然需要不斷的臨摹學習,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書法藝術,而不是寫好字,就需要不斷的臨摹學習和融會貫通。

俗話說:藝無止境,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該如何繼續臨摹練習呢?取長補短的進行臨摹學習,不斷增加自己書法形與質的厚度。



翰墨書道


中國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書風還在繼續臨著帖,而且還是一輩子的在臨著帖,並且開始了越臨越不象模式,最終一舉建造了石鼓文與書寫者的共同輝煌,此人就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巨人~ 吳昌碩!


從吳昌碩84歲臨石鼓文的作品中可解讀出,與其說是臨摹,還不如說是一個再創作過程並演化成了自己的風格!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呢?用我自己的心得體會來講,只能說是因為吳昌碩師祖太喜歡《石鼓文》而發生了這個情況,真的實在是沒有更合理的解釋了。

這種情況我自己也差不多,對著吳昌碩的《石鼓文》臨習了幾十年,現在也發生了越臨越不象現象。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下面二幅作品的不同,有靜態轉變成了動態。



搞什麼鬼……明明是在求變中,為什麼還要對帖臨呢?


哈哈哈……這個鬼的名字就叫做 “出處” !

上一個更狂的大大的“法” 字……


呂永亮


如果有規律,比如王鐸,臨帖一天,創作一天。隨性的話,有時候創作慾望強就好幾天都寫作品;有時候沉迷於一種貼興許練習好幾天或者更長。在創作中找差距。藝無止境,我們要勇於拓展。比如女書家方放,在古帖基礎上更八面出鋒,比孫過庭書譜更具有欣賞性,更有視覺衝擊。我的老師呂春生隨便寫個東西說是吳玉如的也可以亂真,但是這不是他的最終追求,在集百家之長的深厚基礎上更精盡美學效果,給人的美感不止誘惑,簡直就是侵略。後人如此,有人或許會潛意識的以為王羲之是頂點,其實,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字跡遺存能看到一直在變。所以臨帖。不僅是學習進步的標榜,同樣是有風格之後不斷進步的省力的電梯。


浪樹林168


書法至所以稱之為國粹,是因為她的博大精深。“藝無止境"用在書法上是再合適不過了,寫毛筆字只有更好而無最好。因而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才能提高提高再提高。要想在書法上有所成就,興趣十勤奮十悟性是唯一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