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假作真来真亦假


谢谢提问,也谢谢你的邀请。你的问题是一个书法创作与书法提高问题。

书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好事情。但是,风格不等于质量。

可以说,形成风格并不难,难的是有书法的质量。也就是我们说的“耐看”。所有经得起“耐看”的书法作品,必定有书法的“功夫”和“魔力”所在。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一个书法展上,看一本书法作品集,大约有400多页呢!我一一看过去,感觉没有一个作品能留住眼睛的。

但是,有一幅作品吸引了我,也没有多想,就合上书了,过了一会儿,我又想看看,就又翻了一遍书,还是没有太吸引人的作品,于是我就找影响深的那个作品,翻了好几次才找到,这次一看,感觉特别好,我就看了一下作者,原来是李苦禅的书法!

我的天哪!李苦禅的书法我不陌生啊,为什么这件书法这么吸引人?


从墨法用笔到章法,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令人久久难忘。

再仔细看看笔法墨法,我觉得,李苦禅的书法当中,我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作品。

这件作品是李苦禅先生写的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李苦禅先生主要是画家,但是,他在书法上的用功一点也不少!

已经成名成家的他,七八十岁,还在临摹魏碑书法呢!。

所以,书法贵在耐人寻味,就是要“耐看”。


那么,所谓的“有了自己的风格以后”还有必要继续临摹吗?

当然需要。就像画家,初学要临摹写生,成名成家也一样要临摹写生。

那么,这一阶段临摹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临摹字帖,是对固定的法帖的精确认识。

我们初学临摹,并不一定就能把字帖的所有细节和信息都弄懂,也不会把所有的笔法都吃透。

继续临摹即是温故,也是知新。只有继续临摹,才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书法有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



清代书法家吴熙载临摹的《乙瑛碑》。

创作多了,就要临摹一段时间,可以纠正自己对书法用笔用墨的深刻认识。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只有平心静气的临摹经典,你才会体会到经典的厉害,同时,也才会找到创作的灵感。

临摹与读书一样,没有因为博士毕业了不读书的道理。因为读书就是不断充实自己。

所以,如果你的风格形成了,临摹仍然是必修课。

临摹在这一阶段,既可以意临,也可以忠实原作,一笔一划的临,既可以纠正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纠正古人的不足。


这样与古人对话式的的临摹,才会感觉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是经典,有一个永远的朋友,还是经典。

那么,如此临摹会不会影响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肯定不会影响的。

如果因为临摹而影响你的风格,那就说明你真没有风格,不如继续临摹下去。


千千千里马


这个问题用范笑歌老师作为例子最能说明问题,范笑歌被称为百体书王,其中一半的书风是独创,并且每种书风都有深度和质量,应该说是书法史上独创书风最多的书法家。

范笑歌老师有了这么多独创书风,是否还重视临帖呢,从他在网上的话来看是肯定的。但与别人临帖不同,范老师已经采用“心临”的手法了。心临是范笑歌老师自创的词汇,也是他独有的特点,就是读帖后写出原帖风格,这与背临还不同。

很多人都知道范老师心临的轶事,一个朋友送来一本陌生字帖,范老师看过字帖一段时间就可写出这种风格。

个人觉得心临对书法学习更有好处,不会拘泥原帖,而且发挥自己头脑的能动性。有人说心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也是事实,但只要多锻炼,一定能掌握一些心得。这种临帖方法个人觉得可以推广,成为临帖的升级版,对于已经有一定成绩的书法家也有积极的作用。

心临不仅是一种学习书法的方法,也是一种智力锻炼,也是一种修行。











格纳尼尔庄园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继续临帖|对自己还会有什么帮助?


书法风格的形成,从一开始选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发展的方向,这是潜意识的审美观。在潜在的审美取向主导下,从确立起自己的书法风格到最后的形成,是个缓慢的过程。而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的书法,一生之中都在寻求改善。改善靠什么?临帖。临帖,就是改善自己书法水平的最佳途径。

中国文化讲的是传承。在书法方面尤其突出传承。初级的临帖,是为了学习规矩。中期的临帖,是为了吸收养份。后期的临帖,是进行微调。每个阶段的临帖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每一本字帖都按初级的临摹去学规矩的话,倒真的可能成了“邯郸学步”。



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书法不是大杂烩。不是简单的把前人的书作拼合在一起。学颜真卿,就要体悟其筋强骨健,庄严质朴,不怒自威的气质。学欧阳询,则要表现出明快爽朗,劲利劲疾的清秀之态。

有人说,我就要把这两种不同用笔,不同风格的书法融合在一起。其实我告诉你,没有人尝试成功。前面就已经说过。人的审美观是潜意识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改变固有的意识形态,很难。


我们在选择临帖的时候,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去临。为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潜在意识。就象喜欢一个人,一种颜色,一种音乐,一种口味……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喜欢甜味的人,让他们吃又麻又辣的菜品,他们的肠胃接受不了。书法的风格也是一样,用笔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用担心临帖对已经形成的书风没有帮助。恰恰相反,临帖,是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书法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


子衿书法


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还要临帖吗?

临帖依然需要,因为书无止境,无论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笔意风格,还是没有形成,都必有继续临古人经典。

随着书艺的提高,对古典的书墨有着更高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随着年龄阅历经历的增长,会有不同的艺术的深度颖悟。

临帖贯穿一生,古代文征明八十多岁依然晨起克勤两千字。

大凡有成就的书家都是不断的汲取前人的优秀笔墨,来完备自己笔墨丰腴。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性表现与形质笔墨臻格。

这是大家都有的体验,书艺再进,必有不断的砥砺丰富自己的用笔纯熟敛达。同时临帖令人情志具有一次次盎然,对于文意与笔意有一个升华的过程。从而触类旁通,奇妙之想象,依然纷飞与萦绕脑际,更加创作参加新意的笔墨风采。

由此可见临帖的重要,是为每一个书者的一生的课程。

一个道理,艺术无涯,学习也就没有停止的理由。若要书艺再进,必须具有日日不离不弃对古典的浸染与汲取。



狂喜淡墨a


肯定是有帮助的。我个人认为,风格具有阶段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长时间的临摹一个帖,创作的路子肯定是很窄的,写出来的字体总是脱不掉帖的迹象,因为,一部分元素是帖的,一部分是自己的想法加入里面了。这种情况很正常,也就是所说的,已经有体了,并形成风格了。即便如此,继续临帖仍然有意义,而且非常必要!除非决定专工某一种字体不想更改。



要想练就书法功夫,写出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风格的字体,提高书艺水平,必须依靠临帖这个梯子向上攀登。

我相信,临过很多帖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当接触一个新帖时,临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发现,不知不觉的,笔法又丰富了,随之字法也有了突破。比如,原来总写唐楷,现在练魏碑了,艺术观念立刻改变了很多。如此,一个又一个的临摹各种风格不同的帖,眼界逐渐的宽广了,审美标准也提升了,书法理念和创作技法自然而然的变得清晰纯正了。



因为说,临帖相当于家常便饭,永无休止,多临一些帖,就等于不断的补充营养,肯定是有好处没坏处。不然的话,融会贯通,化古为今,八面出锋,人书一体……从何而来?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支持!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临帖是一辈子的事!

中国文字发展至今数千年,数千年的文化浓缩,人生只不过短短百年,怎能说都能学尽所有。

风格已成并不代表你已经到了自己的巅峰,或者说人的一生一直在突破自己的巅峰,一直在进步。

书法一道博大精深,历代法家各擅所长,甚至某个低手在某个字上,比你写的好,更何况,中国历史长河中如此多的名家,总有你缺少的东西需要你去发现改进。

苏东坡字不差吧,晚年还临自己学生的字,每个名家后面都是他们一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都要临一辈子的帖,更何况你我,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别人功成名就了都还在努力学习,我们有什么资格说风格已成,不用临帖。

看清楚自己才能获得更多的进步,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蓝缘斌哥



形成风格是容易的,但并不一定是书法艺术意义上的风格,书法艺术上的风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通常理解的风格,实际上,每个人只要有性格,自然会有自己的审美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书法中融入的所谓的风格,就是书法艺术的风格。由于没有见到题主所附作品,不敢妄加臆断,不过从理论上说,自己的书法已经形成独具的风格,始终给人感觉有些不牢靠。

书法风格的形成,没有经过千锤百炼,苦心孤诣的探索,甚至数十年亦或人书具老的临摹研习,是很说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的,风格以成,往往人书具老,形成的风格才真正的成熟的独具的风格。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的。

那么,如果真的确是如此,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该如何呢,其实非常简单,仍然需要不断的临摹学习,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书法艺术,而不是写好字,就需要不断的临摹学习和融会贯通。

俗话说:艺无止境,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该如何继续临摹练习呢?取长补短的进行临摹学习,不断增加自己书法形与质的厚度。



翰墨书道


中国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风还在继续临着帖,而且还是一辈子的在临着帖,并且开始了越临越不象模式,最终一举建造了石鼓文与书写者的共同辉煌,此人就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巨人~ 吴昌硕!


从吴昌硕84岁临石鼓文的作品中可解读出,与其说是临摹,还不如说是一个再创作过程并演化成了自己的风格!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呢?用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讲,只能说是因为吴昌硕师祖太喜欢《石鼓文》而发生了这个情况,真的实在是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了。

这种情况我自己也差不多,对着吴昌硕的《石鼓文》临习了几十年,现在也发生了越临越不象现象。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下面二幅作品的不同,有静态转变成了动态。



搞什么鬼……明明是在求变中,为什么还要对帖临呢?


哈哈哈……这个鬼的名字就叫做 “出处” !

上一个更狂的大大的“法” 字……


吕永亮


如果有规律,比如王铎,临帖一天,创作一天。随性的话,有时候创作欲望强就好几天都写作品;有时候沉迷于一种贴兴许练习好几天或者更长。在创作中找差距。艺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拓展。比如女书家方放,在古帖基础上更八面出锋,比孙过庭书谱更具有欣赏性,更有视觉冲击。我的老师吕春生随便写个东西说是吴玉如的也可以乱真,但是这不是他的最终追求,在集百家之长的深厚基础上更精尽美学效果,给人的美感不止诱惑,简直就是侵略。后人如此,有人或许会潜意识的以为王羲之是顶点,其实,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字迹遗存能看到一直在变。所以临帖。不仅是学习进步的标榜,同样是有风格之后不断进步的省力的电梯。


浪树林168


书法至所以称之为国粹,是因为她的博大精深。“艺无止境"用在书法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写毛笔字只有更好而无最好。因而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提高提高再提高。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兴趣十勤奋十悟性是唯一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