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為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孔傑霖


先秦儒學以孔子為代表,以孟子為傳承人,秉持“仁”“禮”觀,發展強勁。

大約東漢時,佛教入侵,逐漸強大。唐時,韓愈憂慮本土文化狀況,考慮所謂“道統”傳承問題。他的作法只是強力排斥,“焚其廬,毀其書,……”,終不能得其志。

到兩宋時,北宋“五子”對佛教入侵也頗憂慮,但其一改韓愈之作法,不採取排斥方法,而是接納,同時深入研究佛學,以期掌握佛學義理,然後再思對策。他們在對佛學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被佛學理論吸引。這種情況,使得宋明理學家,在其學術著述中,都加入了禪宗思維。尤其是王陽明心學體系,幾乎看不到儒學思想影子。

心學體系的“知行合一”,完全是脫離客觀世界的唯心產物。它以“良知”為基礎,以“善”“惡”為主導,(所謂先天就有的“良知”是其道德神學觀念所致,並不存在),完全脫離客觀世界,在自己心體內產生一個邏輯,在自己心體內自行思想循環找到落腳點,說這就是“格物”,於是心學面世。

所謂“知行合一”,有悖於社會廣泛認知,把朱熹所說的主觀,客觀分“兩截”正確觀念推倒,忽略了主觀,客觀之間的“間隔狀態”,將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硬性捆在一起,這種情況,嚴重脫離實踐,脫離社會主流認知論。心學體系產生近千年,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不過就產生了所謂“一個半聖人”,其修煉難度由此可見。


用戶8815336129499


王陽明,陸王心學集大成者,古往今來三不朽人物之一,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備受名人們的推崇,曾有“孔聖之後,唯有陽明”一說。被稱為日本“軍神”的日本著名將領東鄉平八郎曾直言道:“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在中國文化中備受推崇,主要是歸結於兩個方面:心學以及三不朽

心學

陸王心學中的陸指的是陸九淵,為心學拓寬路徑之人。而王則是王陽明,真正的心學集大成者。主要的宗旨是“致良知”,從自己的內心深處去尋找理,這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並提出知與行的關係。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以上是著名的四句教,囊括了王陽明先生的大部分學說。人的本心是無善無惡的,但是當你的意念產生時,善惡也就出現了,善於分辨善惡是自己的良知,而儒家的格物便是為善去惡。

三不朽

三不朽指得是立德立言立功

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立德最為基本,王陽明老先生一生恪盡職守,盡心盡責,立言便是指得心學的集大成,立功主要是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以及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解憂書館


最近幾年來,陽明學說和陽明心學備受社會的推崇,甚至有人將王陽明稱之為“明朝一哥”,大有取代張居正、于謙之勢。我認為王陽明在傳統文化裡備受推崇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王陽明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王陽明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完人”,完全符合我國古代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書法家,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王陽明一生沒有打過敗仗,且桃李滿天下,而且還能夠善終,簡直十全十美。中國老百姓容易神化一個人,加以盲目崇拜,愛屋及烏,陽明心學就會備受推崇。


第二,“知行合一”是完全符合哲學辯證法的,是永恆的真理,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知行合一指的是內在的知識和行動的統一,類似於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當然知行合一有一個前提就是“致良知”,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有天地良心。知行合一中的“知”是理論,“行”是實踐,把理論付諸於實踐,用實踐來檢驗真理,“知”和“行”是分不開的,是一體的,對立統一。不管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我們都要知行合一。

第三,陽明學說帶來了巨大的成功,給世人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許許多多的日本人都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他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人生啟迪,收益頗深。甚至日本的軍事天才、海軍將領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他是王陽明的超級粉絲,正是從陽明心學裡獲得了無窮的智慧,使得他在日俄戰爭中,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以弱勝強,全殲俄國艦隊。陽明心學甚至成就了明治維新,成就了一個強大的日本帝國。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王陽明,從中獲取經驗教訓。

王陽明是屬於儒家的,是和孔子並列的聖人,我們擁有如此偉大的曠世奇才,真的應該好好讀一下他的書了。王陽明是心學一代宗師,儒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說備受傳統文化的推崇,乃是實至名歸。


層城鵷雛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心學為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沒有得到普及推廣,而不是推崇?這是另一個角度看問題?

傳統文化中已被朱熹的理學概念灌輸入骨髓,人人從而慣之且根深蒂固。以為此便是正宗儒家文化其實偏了,所以從儒學文化真諦而言中國的聖學名存實亡,因為頂層文化人參與者設計者審批者都是慣用“求外於萬理,而失我其意義,沒有體察自修不懂其真正含義”失其心而實為亂正學…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原文)

孟子曰:“

仁,人心也;

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雞犬放,

則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個人解讀)

孟子說:“

仁,人的是非惻隱心;

義,人的旅途之道路。

捨去人的道路而且不去走,

放縱其心而且不知道尋找歸回,悲哀啊!

人有養雞狗放訓覓食,

卻知道尋找歸回;

有放縱失心,而且不知道尋找歸回。

學問論述所指沒有其它意思,尋找歸回放失的心而已呀。

———————————————

王陽明從聖學中在龍場悟道,就是融會貫通所有儒家學問體當得心體明明白白晶瑩剔透全是講究其心之學。所以有了心學,有了知行合一的講究…可是一般人看到“心學”便起了漂浮之意,見知行為二卻被合為一又是格格不入…總習慣“知易行難”之論?

實際上“知”就能“行”,知易行難就是“不知”真知豈有不行,不行便是無知…知行一也。知了卻不行,何故?不知而已!

———————————————

忽然覺得世界上沒有對錯?感慨萬千…人的行為習慣一旦被定型,特別是高管喜歡片面解讀看問題且舍心逐物…他就認為對的即便把道理原理講明瞭也未必會認可?無心而遊離便失真理…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代用名


1,王陽明何許人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從小喜歡俠義,十二歲時,他與老師討論天下最要緊之事,老師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王陽明認為天下最要緊的事,是讀書聖人。

王陽明獨自闖關外,而且還準備給皇帝上疏,不過被他老爸截下了。

結婚當晚不在洞房裡,自己與一位道士待了一晚上。可見此時的王陽明對道家養生術的痴迷。

可見聖人的處事方式,處事方法果然不同。

2,王陽明的思想

王陽明最初學的是儒家與釋家,後來因為身體不好,他一直修習道家的養生術。剛才時對儒家的研究並不是王陽明的重點,後來因為得罪了太監,被貶龍場。

因為龍場這個地方,對他來講真的沒有什麼事情幹了。王陽明重新研究《大學原本》,他拋棄了宋朝朱熹的觀點。

王陽明在龍場頓悟出:心即理。提出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何為心?本心本性也。

何為理?天道自然規律也。

從而可以知道,一切物,事,理皆由心所生。

後來,王陽明後來漸漸的進一步解釋了心即理,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觀點。

還有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3,王陽明的貢獻

我們知道王陽明的貢獻就是頓悟出了:心即理。

心是本心本性,是內部境界,理是自然法則是道是外部世界。

王陽明的頓悟把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進行了統一,同時也解釋與說明了我們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天人合一。

同時,王陽明還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立德他頓悟了心即理,立功他以臨時集合的軍隊迅速的平定的寧王叛亂,立言他為後人留下了《傳習錄》。

當然,歷史上立德立言的人不少,但是立功才是王陽明真正受到推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當然,王陽明一生認認真真的踐行心即理。





用戶58958619245


知行,合一,其實是王陽明對,道德經,道,與,德,的個人感悟,與行動綱領,所謂,知,字當然是指知,道,的本質啦,行,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從,德,行的方向去做,一慣的去做,合一,王陽明,的學說表面看比較淺顯,知行合一,老百姓,好象懂了,所以,比較推崇,其實,跟,道德經,道,與,德,是一個意思的,個人認為。


哈灬哈66096005


儒家孔子壓抑的太久了


芬芬反反覆覆發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就是為了講這一知!知什麼?知心!!知道這一知,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又有多少人能夠知道?王陽明先生知道了!找到了!知行合一也如同天人合一,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所以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


caoxiaopeng


其實王陽明心學不被儒家所接受。王陽明心學後來傳播到日本,被日本各界所重視,最後又傳播回來,才被現在傳統文化逐漸的有所重視了!心學不能說是完全的儒學,王陽明受佛學影響,在佛教“萬法唯心,三界唯識。”的基礎上而創立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