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孔杰霖


先秦儒学以孔子为代表,以孟子为传承人,秉持“仁”“礼”观,发展强劲。

大约东汉时,佛教入侵,逐渐强大。唐时,韩愈忧虑本土文化状况,考虑所谓“道统”传承问题。他的作法只是强力排斥,“焚其庐,毁其书,……”,終不能得其志。

到两宋时,北宋“五子”对佛教入侵也颇忧虑,但其一改韩愈之作法,不采取排斥方法,而是接纳,同时深入研究佛学,以期掌握佛学义理,然后再思对策。他们在对佛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被佛学理论吸引。这种情况,使得宋明理学家,在其学术著述中,都加入了禅宗思维。尤其是王阳明心学体系,几乎看不到儒学思想影子。

心学体系的“知行合一”,完全是脱离客观世界的唯心产物。它以“良知”为基础,以“善”“恶”为主导,(所谓先天就有的“良知”是其道德神学观念所致,并不存在),完全脱离客观世界,在自己心体内产生一个逻辑,在自己心体内自行思想循环找到落脚点,说这就是“格物”,于是心学面世。

所谓“知行合一”,有悖于社会广泛认知,把朱熹所说的主观,客观分“两截”正确观念推倒,忽略了主观,客观之间的“间隔状态”,将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硬性捆在一起,这种情况,严重脱离实践,脱离社会主流认知论。心学体系产生近千年,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不过就产生了所谓“一个半圣人”,其修炼难度由此可见。


用户8815336129499


王阳明,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古往今来三不朽人物之一,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备受名人们的推崇,曾有“孔圣之后,唯有阳明”一说。被称为日本“军神”的日本著名将领东乡平八郎曾直言道:“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主要是归结于两个方面:心学以及三不朽

心学

陆王心学中的陆指的是陆九渊,为心学拓宽路径之人。而王则是王阳明,真正的心学集大成者。主要的宗旨是“致良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并提出知与行的关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是著名的四句教,囊括了王阳明先生的大部分学说。人的本心是无善无恶的,但是当你的意念产生时,善恶也就出现了,善于分辨善恶是自己的良知,而儒家的格物便是为善去恶。

三不朽

三不朽指得是立德立言立功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立德最为基本,王阳明老先生一生恪尽职守,尽心尽责,立言便是指得心学的集大成,立功主要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以及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解忧书馆


最近几年来,阳明学说和阳明心学备受社会的推崇,甚至有人将王阳明称之为“明朝一哥”,大有取代张居正、于谦之势。我认为王阳明在传统文化里备受推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王阳明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王阳明被称为“五百年来一完人”,完全符合我国古代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王阳明一生没有打过败仗,且桃李满天下,而且还能够善终,简直十全十美。中国老百姓容易神化一个人,加以盲目崇拜,爱屋及乌,阳明心学就会备受推崇。


第二,“知行合一”是完全符合哲学辩证法的,是永恒的真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知行合一指的是内在的知识和行动的统一,类似于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当然知行合一有一个前提就是“致良知”,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有天地良心。知行合一中的“知”是理论,“行”是实践,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知”和“行”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对立统一。不管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我们都要知行合一。

第三,阳明学说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许许多多的日本人都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他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启迪,收益颇深。甚至日本的军事天才、海军将领东乡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阳明”,他是王阳明的超级粉丝,正是从阳明心学里获得了无穷的智慧,使得他在日俄战争中,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弱胜强,全歼俄国舰队。阳明心学甚至成就了明治维新,成就了一个强大的日本帝国。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王阳明,从中获取经验教训。

王阳明是属于儒家的,是和孔子并列的圣人,我们拥有如此伟大的旷世奇才,真的应该好好读一下他的书了。王阳明是心学一代宗师,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备受传统文化的推崇,乃是实至名归。


层城鵷雏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没有得到普及推广,而不是推崇?这是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传统文化中已被朱熹的理学概念灌输入骨髓,人人从而惯之且根深蒂固。以为此便是正宗儒家文化其实偏了,所以从儒学文化真谛而言中国的圣学名存实亡,因为顶层文化人参与者设计者审批者都是惯用“求外于万理,而失我其意义,没有体察自修不懂其真正含义”失其心而实为乱正学…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原文)

孟子曰:“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个人解读)

孟子说:“

仁,人的是非恻隐心;

义,人的旅途之道路。

舍去人的道路而且不去走,

放纵其心而且不知道寻找归回,悲哀啊!

人有养鸡狗放训觅食,

却知道寻找归回;

有放纵失心,而且不知道寻找归回。

学问论述所指没有其它意思,寻找归回放失的心而已呀。

———————————————

王阳明从圣学中在龙场悟道,就是融会贯通所有儒家学问体当得心体明明白白晶莹剔透全是讲究其心之学。所以有了心学,有了知行合一的讲究…可是一般人看到“心学”便起了漂浮之意,见知行为二却被合为一又是格格不入…总习惯“知易行难”之论?

实际上“知”就能“行”,知易行难就是“不知”真知岂有不行,不行便是无知…知行一也。知了却不行,何故?不知而已!

———————————————

忽然觉得世界上没有对错?感慨万千…人的行为习惯一旦被定型,特别是高管喜欢片面解读看问题且舍心逐物…他就认为对的即便把道理原理讲明了也未必会认可?无心而游离便失真理…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代用名


1,王阳明何许人也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从小喜欢侠义,十二岁时,他与老师讨论天下最要紧之事,老师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王阳明认为天下最要紧的事,是读书圣人。

王阳明独自闯关外,而且还准备给皇帝上疏,不过被他老爸截下了。

结婚当晚不在洞房里,自己与一位道士待了一晚上。可见此时的王阳明对道家养生术的痴迷。

可见圣人的处事方式,处事方法果然不同。

2,王阳明的思想

王阳明最初学的是儒家与释家,后来因为身体不好,他一直修习道家的养生术。刚才时对儒家的研究并不是王阳明的重点,后来因为得罪了太监,被贬龙场。

因为龙场这个地方,对他来讲真的没有什么事情干了。王阳明重新研究《大学原本》,他抛弃了宋朝朱熹的观点。

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出:心即理。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何为心?本心本性也。

何为理?天道自然规律也。

从而可以知道,一切物,事,理皆由心所生。

后来,王阳明后来渐渐的进一步解释了心即理,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

还有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3,王阳明的贡献

我们知道王阳明的贡献就是顿悟出了:心即理。

心是本心本性,是内部境界,理是自然法则是道是外部世界。

王阳明的顿悟把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进行了统一,同时也解释与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

同时,王阳明还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人。立德他顿悟了心即理,立功他以临时集合的军队迅速的平定的宁王叛乱,立言他为后人留下了《传习录》。

当然,历史上立德立言的人不少,但是立功才是王阳明真正受到推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王阳明一生认认真真的践行心即理。





用户58958619245


知行,合一,其实是王阳明对,道德经,道,与,德,的个人感悟,与行动纲领,所谓,知,字当然是指知,道,的本质啦,行,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从,德,行的方向去做,一惯的去做,合一,王阳明,的学说表面看比较浅显,知行合一,老百姓,好象懂了,所以,比较推崇,其实,跟,道德经,道,与,德,是一个意思的,个人认为。


哈灬哈66096005


儒家孔子压抑的太久了


芬芬反反复复发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为了讲这一知!知什么?知心!!知道这一知,才能够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王阳明先生知道了!找到了!知行合一也如同天人合一,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caoxiaopeng


其实王阳明心学不被儒家所接受。王阳明心学后来传播到日本,被日本各界所重视,最后又传播回来,才被现在传统文化逐渐的有所重视了!心学不能说是完全的儒学,王阳明受佛学影响,在佛教“万法唯心,三界唯识。”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