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的廣交會影響力

<table> 新時代下的廣交會影響力

廣交會會場門前,境外採購商們合影留念。石磊 攝

/<table>

本週一,第125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正式拉開帷幕,超過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的參展商和採購商來到琶洲展館,尋找新的商機。

連續62年舉辦從未間斷的廣交會,記錄了中國外貿前進的腳步,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外貿發展史,對促進中外經貿交流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廣交會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發揮著新的影響力。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朱偉良 實習生 陳藝丹

1 外貿結構優化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

剛接待完一批歐美客商,廣州達意隆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工業自動化銷售經理劉耀陽才稍微喘口氣。廣交會開幕後,達意隆的包裝機械展位備受歐美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客商青睞。

達意隆PET全自動旋轉式吹瓶機是各大展會上的“爆款”,這款產品是國內首家研製生產的高速全自動旋轉式吹瓶機。

“從數量的累計到品質的提升,高效率、智能化是最新趨勢。這些信息都可以從廣交會得到,從而指導設計生產。”劉耀陽說,比如之前需要兩條生產線才能生產的塑料瓶,現在創新合為一條,廠房的佔地需求、操作員的需求都能減少,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憑藉這樣的高效能、高技術設備,達意隆進一步打開歐美市場。

翻開厚厚的《廣州外貿志》,可以大概窺見60年前與廣交會共同成長的廣州外貿發展歷程。上世紀50年代廣州的出口商品以農副土特產為主,其次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和輕紡產品。蘿崗、從化的柑橘橙,廣州西關織造廠生產的紗綢都是當時著名的出口商品。

通過發展生產、拓展市場,廣州外貿經歷一次又一次升級換代的浪潮。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縫紉機、自行車、日用五金百貨等開始取代傳統的農副土特產品出現在廣交會舞臺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服裝、玩具、鞋類成為廣交會上廣州企業的主打產品,但彼時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依然比較低,能叫得響的品牌數量屈指可數。

進入21世紀,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異軍突起,在廣交會上大放異彩。通過廣交會,從農特產品到輕工業品再到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廣州外貿在升級迭代中走出“優進優出”的創新之路。

廣州海關的數據可以進一步佐證:廣州市1月份外貿開門紅,機電產品出口佔比過半保持增長,出口機電產品259.2億元,增長3.4%,佔同期廣州市出口總值51.9%,其中,機械設備和儀器儀表出口均呈2位數增長。與此同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也保持快速增長。

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在廣州輕出集團百貨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潔賢記憶裡,這已是27年前的事了。“那是1992年的秋季廣交會,我剛剛大學畢業,成為公司的一名業務員。”剛出校門的她,能參加廣交會讓她倍感榮幸。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網上貿易蓬勃發展,對品牌和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明確。今年,廣州輕出集團拿到了100多個展位,其產品也不再是單純的零配件。“我們不斷提升產品的適應性,以前做的自行車主要滿足載重功能,現在設計出3D車輛,動感頭盔;以前我們交易單品的建材,現在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建材採購方案。”楊潔賢認為,以點窺面,這是通過參加廣交會帶來的貿易結構的改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表示,近年來,廣州市大力推動口岸提效降費工作,外貿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帶動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活力彰顯,國際貿易市場更加多元發展,進出口商品結構中機電產品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主導帶動作用更加顯著。與廣交會蓬勃發展同步成長,廣州外貿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的格局初步顯現。

2 牽手全球客商促使製造企業主動轉型升級

溫馨的燈光、木質的展示櫃、空氣中瀰漫著濃郁的咖啡香……在廣交會的家電展區中,廣州康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康宏”)的展位顯得尤為“小資”。

今年參加廣交會,康宏帶來了一系列自主研發的咖啡機。“為了配合產品展示,我們把展位也裝修成了咖啡館的樣子。”康宏國際市場部高級經理李炎榮介紹。

以小家電產品加工起家的康宏,正通過不斷強化企業的自主創新,力爭通過廣交會將產品推向更高端的消費市場。“廣交會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有著重要的意義。”李炎榮表示,依託廣交會的平臺,一方面企業能夠展示最新產品,另一方面也能夠了解市場最新動態。“我們的產品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部分,同行業又有哪些最新技術研發出來了,這些信息都可以在廣交會上獲得。”

在超過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廣交會的展品不斷升級換代,已經實現從主要出口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製成品轉變。

機電產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展品類別。1978年第43屆廣交會機械產品成交僅佔2.87%。從1999年第86屆廣交會起,機電產品成為廣交會第一大類出口商品。到第123屆廣交會,機電產品成交156.2億美元,佔成交總額的41.7%。進入新時期,具有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和綠色低碳的產品,成為了採購商青睞的對象。

如今的廣交會,已經越來越成為觸動企業轉型的推手,從2013年開始設置的CF獎正是廣交會響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實踐。去年,廣州市品本一潔具有限公司憑藉淋浴凳產品摘得CF獎金獎。本屆廣交會開幕前3天,該公司成交額已超300萬美元。

在展會現場,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定製化的展品已經成為主流,參展企業也大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網絡。其中,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展,品牌企業達2296家,產品更新率超過30%。這背後折射的,正是企業以轉型升級培育核心競爭力,融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心。

3 廣貨“借船出海”廣州品牌走向“一帶一路”沿線

“好久不見!”在廣州輕出集團家居建材展位前,負責人阮劍峰正熱情地接待著幾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他介紹,每年廣交會,不少廣州輕出集團在海外的經銷商都會專程來到廣州,與採購商、參展商進行交流。

“廣交會不僅是一個讓中國產品走出國門的窗口,更加是中國企業從‘中國製造’跨向‘中國品牌’的孵化器。”在阮劍峰看來,廣交會不僅是一個能讓企業接觸到更廣泛市場的平臺,同時也是幫助企業鏈接全球生產資源的“快速通道”。

廣交會是中國企業和產品拓展全球市場最重要的渠道,在幫助企業構建全球營銷網絡、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

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寶潔、聯合利華……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其實都是廣州企業達意隆的客戶。“我們在歐美市場已經‘小有名氣’,不少採購商都藉助廣交會的機會慕名而來。”劉耀陽透露。而在此前,還有珠江鋼琴、立白洗滌用品、虎頭電池等一大批廣州品牌通過廣交會走出國門。

“最近幾年,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變多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將成為我們未來一段時間深耕的市場。”廣州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國外貿易部副經理吳豔告訴記者,虎頭電池已經成為海外市場中優質電池的“代名詞”,這為企業帶來了無限發展的可能。

“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為廣大外貿企業拓展了更大的市場空間,也讓沿線國家看到了新的商機。通過搭建“賣全球買全球”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平臺,在本屆廣交會進口展中,共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383家企業參展,展位數630個,分別佔比達60%和63%,新增波蘭、俄羅斯、烏克蘭、以色列、科威特、菲律賓等沿線國家參展企業。

■聲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

多形態創新辦展 持續擦亮廣交會“金字招牌”

“廣交會是窗口、風向標、晴雨表,是對當下經濟發展的反映。同時,廣交會上國際間的信息交流也引導國家產業發展,促進我國外貿結構優化升級。”談及廣交會的影響力,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貿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認為,廣交會作為62年的“老品牌”,擁有著深厚底蘊,辦展模式也已十分成熟,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

隨著國內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的增長,廣交會也沿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路前進。2002年第91屆起,廣交會由“一館一期”改為“一館兩期”;2007年作為“百屆新開端”的廣交會,首次設立了進口展區。陳萬靈談到,由出口向進出口轉變,標誌著中國從重視出口創匯向進出口均衡發展、實現貿易平衡轉變。

陳萬靈提到,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實體展會受到了一定衝擊。2015年底,廣交會已開始實施“廣交會+互聯網”計劃,並試運行廣交會電商2.0版本。對此,陳萬靈建議,將廣交會“搬”至網上,線上可運用數字化手段傳遞商品信息。“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可更好地提升廣交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同時,他建議通過設立分會場,以廣交會之名將展會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在全國設立分會場,國內的廠商就可就近參展。在海外設分會場,有助於國產品牌‘走出去’、國外產品‘引進來’,更好地推動廣交會輻射國際。”他還提出,可通過在廣交會場館設立保稅區等方式,突破“一年兩屆”的模式,持續擦亮廣交會的“金字招牌”,為客戶提供更加便利的進出口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