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溫暖叫送你回家

不期而遇的溫暖,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見。——題記

有一種溫暖叫送你回家

渭南日報 記者 郭豔

“花甲之年的仁阿姨終於找到家人了……”4月18日一大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白曉燕從市公安局臨渭分局向陽街派出所拿到了仁渭白的戶口註銷證明,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事情要回溯至2012年9月21日,一位蓬頭垢面、口齒不清、目光呆滯、精神異常的流浪乞討婦女進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進行了初步的詢問登記後,發現她精神有些異常,於是,救助站將她送進精神病院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又送至託養中心。

“往日裡,我們和她聊天時,她基本不說話,只知道傻笑。”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李欣回憶說,“沒有名字、沒有年齡,沒有任何關於她的線索,尋親實在無從下手,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幫她尋找家人的念頭。”

隨著救助時間的推移,在照顧她的同時,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根據與她交談時捕捉到的隻言片語,並通過做DNA採集、人臉識別、在全國救助網站發佈尋親信息等多種方式幫她尋親。可這就像大海撈針,一直沒有得到有用的確認信息。在此期間,市救助管理站還幫她辦理了集體戶口。於是,她有了自己的臨時姓名——仁渭白。

直到今年年初,仁渭白突然變得非常暴躁,時不時拍桌子、摔東西。工作人員立即將她再次送往精神病院住院治療。經過醫治,仁渭白的病情漸漸好起來。4月10日一大早,她和病區護工聊天時,說了句“雲陽馬堯”。而恰好這位護工是咸陽市涇陽縣人,他向前來進行例行檢查的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解釋說,涇陽縣的確有個雲陽鎮東蘆村馬堯組,和仁渭白說的地方是吻合的,這極有可能是她曾經住過的地方。

“尋親路上,有一絲線索就意味著有一線希望。”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超決定趁熱打鐵。工作人員一方面聯繫涇陽縣救助管理部門尋求幫助,另一方面出動救助專用車,帶仁渭白趕往涇陽縣雲陽鎮實地查找尋親。

“這不是瑩瑩(化名)麼……”4月10日下午2時許,李欣一行剛到達雲陽鎮,當地幾位村民便一眼認出仁渭白。於是,救助人員打電話聯繫了她的弟弟,卻被拒絕了,他表示姐姐已出嫁,建議送往夫家——安吳鎮雒仵村。這時,救助人員又驅車來到雒仵村,輾轉找到其丈夫。“我小女兒才兩歲的時候,她就常年流浪在外,不見蹤影。現在我好不容易拉扯大三個娃,還有90多歲的老母親要照顧,我身體也不好,接收不了……”瑩瑩的丈夫聲淚俱下。而村裡戶籍信息顯示,瑩瑩的戶籍已外遷。

“根據有關規定,我們需要將受助人員護送回其戶籍所在地。”隨後,李欣一行趕往涇陽縣蔣路派出所,查詢到瑩瑩的戶籍處於凍結狀態,不存在外遷的可能。而返回雒仵村,看著眼前這位老人佝僂的背影,李欣既感動又覺得惋惜,一時語塞。

夜幕降臨,好消息終於姍姍來遲。在當地民政幹事和鎮村幹部的耐心勸說下,瑩瑩的丈夫終於同意接領。李欣長舒了一口氣,高興地拉起瑩瑩的手說:“走,送你回家。”

至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瑩瑩這段曲折的回家路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民政救助工作是社會的一項兜底工作,只有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位受助人員,保證他們的基本權益,才能保障網底不破。”吳超介紹說,長期滯留在站的受助人員大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或精神殘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實身份,無法與親屬取得聯繫。為此,他們針對不同受助人員的特徵,採取多種靈活手段,創新尋親服務,破解尋親難題,做到滯站人員DNA採集率100%,尋親發佈率100%。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將在加大巡查力度的同時,繼續發揮市區掛牌20家臨街店鋪救助站諮詢點和60餘家彩票投注站聯絡處發現報告和臨時救助作用;繼續引導鼓勵環衛工人、公交車司機、出租車司機、夜間安保人員做好發現報告、街面勸導和應急救助服務;繼續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開展定點醫療機構和託養中心隱患排查工作,紮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督促落實責任,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受助流浪乞討人員不受凍、有飯吃、有衣穿,患病人員能得到及時救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