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温暖叫送你回家

不期而遇的温暖,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见。——题记

有一种温暖叫送你回家

渭南日报 记者 郭艳

“花甲之年的仁阿姨终于找到家人了……”4月18日一大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白晓燕从市公安局临渭分局向阳街派出所拿到了仁渭白的户口注销证明,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事情要回溯至2012年9月21日,一位蓬头垢面、口齿不清、目光呆滞、精神异常的流浪乞讨妇女进入渭南市救助管理站,进行了初步的询问登记后,发现她精神有些异常,于是,救助站将她送进精神病院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又送至托养中心。

“往日里,我们和她聊天时,她基本不说话,只知道傻笑。”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李欣回忆说,“没有名字、没有年龄,没有任何关于她的线索,寻亲实在无从下手,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帮她寻找家人的念头。”

随着救助时间的推移,在照顾她的同时,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根据与她交谈时捕捉到的只言片语,并通过做DNA采集、人脸识别、在全国救助网站发布寻亲信息等多种方式帮她寻亲。可这就像大海捞针,一直没有得到有用的确认信息。在此期间,市救助管理站还帮她办理了集体户口。于是,她有了自己的临时姓名——仁渭白。

直到今年年初,仁渭白突然变得非常暴躁,时不时拍桌子、摔东西。工作人员立即将她再次送往精神病院住院治疗。经过医治,仁渭白的病情渐渐好起来。4月10日一大早,她和病区护工聊天时,说了句“云阳马尧”。而恰好这位护工是咸阳市泾阳县人,他向前来进行例行检查的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解释说,泾阳县的确有个云阳镇东芦村马尧组,和仁渭白说的地方是吻合的,这极有可能是她曾经住过的地方。

“寻亲路上,有一丝线索就意味着有一线希望。”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吴超决定趁热打铁。工作人员一方面联系泾阳县救助管理部门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出动救助专用车,带仁渭白赶往泾阳县云阳镇实地查找寻亲。

“这不是莹莹(化名)么……”4月10日下午2时许,李欣一行刚到达云阳镇,当地几位村民便一眼认出仁渭白。于是,救助人员打电话联系了她的弟弟,却被拒绝了,他表示姐姐已出嫁,建议送往夫家——安吴镇雒仵村。这时,救助人员又驱车来到雒仵村,辗转找到其丈夫。“我小女儿才两岁的时候,她就常年流浪在外,不见踪影。现在我好不容易拉扯大三个娃,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我身体也不好,接收不了……”莹莹的丈夫声泪俱下。而村里户籍信息显示,莹莹的户籍已外迁。

“根据有关规定,我们需要将受助人员护送回其户籍所在地。”随后,李欣一行赶往泾阳县蒋路派出所,查询到莹莹的户籍处于冻结状态,不存在外迁的可能。而返回雒仵村,看着眼前这位老人佝偻的背影,李欣既感动又觉得惋惜,一时语塞。

夜幕降临,好消息终于姗姗来迟。在当地民政干事和镇村干部的耐心劝说下,莹莹的丈夫终于同意接领。李欣长舒了一口气,高兴地拉起莹莹的手说:“走,送你回家。”

至此,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莹莹这段曲折的回家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民政救助工作是社会的一项兜底工作,只有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受助人员,保证他们的基本权益,才能保障网底不破。”吴超介绍说,长期滞留在站的受助人员大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或精神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为此,他们针对不同受助人员的特征,采取多种灵活手段,创新寻亲服务,破解寻亲难题,做到滞站人员DNA采集率100%,寻亲发布率100%。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将在加大巡查力度的同时,继续发挥市区挂牌20家临街店铺救助站咨询点和60余家彩票投注站联络处发现报告和临时救助作用;继续引导鼓励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做好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继续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和托养中心隐患排查工作,扎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督促落实责任,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受助流浪乞讨人员不受冻、有饭吃、有衣穿,患病人员能得到及时救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