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1、

4月初在微博上看到一条视频,是说某平台的直播网红在日本街头偶遇牵着女儿的陈冠希,便一路跟随追拍,最终激怒陈冠希,对着镜头嘶喊“我跟我小孩子一起的时候,不要乱搞我。“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看着当年那个歪着嘴坏笑的大男生,变成了一个努力保护女儿的爸爸,心里止不住地感慨。

不管怎样的人,只要他们成为了父母,都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孩子。作为妈妈,心理就更加脆弱,哪怕只是看到别人和孩子生离死别的故事,都经受不起。

而电影《地久天长》偏偏却将这层,蒙在失独父母伤口上的纱布揭开,让所有人看到鲜血淋漓的痛。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它讲述的是一对夫妻在失去独子后20年的平凡生活,对于一部电影来说,3个小时真的太长了,缓慢的节奏,陈旧的剧情更让人坐得腰腿酸软极不舒服,可是对于一对失去至爱的父母来说,3个小时又是太短了,短到仅仅180分钟就过完了他们的一生。

2、

写育儿文那么久,看过听过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故事,孩子离开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失独”一定是其中最惨烈的那一种。

因为孩子如果只是外出求学、工作、生活,父母还可以通过现代通讯科技联系到他。哪怕孩子被拐卖、走失,父母也可以用心存的那丝希望作为支撑,不停地去寻找孩子。

唯有死亡,是彻底决绝地分开两者,从此天隔一方,生死两茫茫。

现代的育儿理论,都是要求父母必须做自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但事实上,即便是我们明知孩子将来终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我们,会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作为父母,我们仍然没有办法停止对孩子关心和爱护,一方面这是人性的本能,另一方面孩子也是父母跟这个世界连接的重要通道,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的羁绊。孩子的存在是父母赖以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孩子离开了,这个通道,这份羁绊也就关闭了。

但是“失独“的这份痛,只有做过父母的人才能体会,它是属于上个世纪中年人的痛苦,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地久天长》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了。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电影中的主人公刘耀军和王丽云的一生,正是我们父母这一代人一生的缩影。他们年经正当求学的年纪,赶上了知青下乡;好容易返乡结婚生子,又赶上了计划生育,于是他们又积极 响应国家号召晚生晚育,并且无论男女都只生一个,哪怕是动过超生的念头,也被时代的洪流吞噬得干干净净。

偏偏遇到意外,孩子没有了,人就像机器,每天上班下班,忙一点还能少一点悲伤的时间,可人到中年,又赶上国企改制,工人下岗。

经过一系列的动荡之后,王丽云就像刘耀军说的那样,“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抛开亲朋好友,逃离熟悉的城市,给收养的孩子起自己孩子的名字,是他们一次次跟生活的对抗,但最终都无法抵抗时代的变革。

儿子离去的那种痛,在他们的心里烧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洞一天填不好一天都不得安宁。

3、

父母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到底要用多久才能走出来?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具体的答案。

我甚至不敢去想,“如果孩子突然离开我,我会怎么样?“这种问题。

但是对于像刘耀军和王丽云这样的失独家庭,最痛苦的就是用什么可以来填补他们心里失去孩子的痛。

爸爸有一位老战友,他儿子一直都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就考上了公务员,人是在新婚去国外度蜜月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的,转眼一个活蹦乱跳的儿子变成了一个陶瓷罐,连遗体都没能运回来。媳妇不过多久就再婚了,战友的老伴受不了打击,选择长期住在寺庙里抄经理佛度日,以求心安。那位战友则变得特别热衷参加各种聚会,好消磨掉他独处的时间。

还有一位叫潘妙良的清华老教授,当年为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他和爱人34岁结婚,35岁才有孩子。而当他到了70岁高龄,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孩子却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

别人问他什么时候会想起儿子?82岁的潘妙良停顿了数秒,“想他是不分时候的。”

在潘教授家里的餐桌上,至今还保留着儿子去世那天吃剩下的半块馒头。在潘教授看来,

这半块馒头,是他对儿子的最后念想。在保鲜膜上贴着一张黄色的贴纸:“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后一块馒头 ”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在潘教授看来,保留那半块被风干的馒头,就是为了堵上他心头那个不停流血的伤口。

而安徽合肥的失独母亲盛海琳,为了缓解痛失爱女的苦楚,以60岁的高龄,冒险怀孕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智智和慧慧,成为当时国内最高龄产妇。如今9年过去,这位已经69岁的母亲依然为孩子将来的奔命,“要为孩子攒足够的钱,至少她们成年前衣食无忧。”

很多人替她不值,可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如果没有这两个女儿,可能她早已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4、

意外失去孩子的痛苦,对每一对父母而言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只是采取逃避、掩盖的方式,就算搬到陌生的城市,离开熟悉的人群,依然不可能解脱。逃掉了身,逃不掉心。回避的态度,是一种对已发生事实的否认和拒绝;逃离并不能给创伤者带来新的生活,只会令他们永远活在过去。

在电影中刘耀军和王丽云,离开北京南下最终在福建海边的一个渔村安家,那里因为语言不通,他们就不用跟任何人交流,实际他们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封闭自己的感情。

用心理学来解读这些现象,由于对丧失拒绝接受,导致哀悼无法完成,他们开始陷入一种深重和漫长的抑郁状态。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当刘耀军和王丽云收养的孩子离家出走后,他们冒着大雨找遍了渔村的所有角落,仍一无所获,最终回到灌满雨水的小屋,小屋的积水中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们跟自己亲生儿子的合影,另一张是他们和养子的合影。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直到那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儿子已经离开了,其他人哪怕再像都不是他们的儿子。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当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才开始面对和接受,儿子已经离开他们的事实,两个人失声痛哭,让悲伤得以宣泄。

宣泄是治愈的开始,所以影片的最后,他们才能够回到那个承载他们痛苦记忆的房子,面对那些跟痛苦记忆相关的人。

影片中,两家人无疑都是善良的,刘耀军和王丽云一家为了保护当时年纪尚轻的浩浩,不忍心再追究自己孩子的死,选择了逃离。

刘耀军明明有机会再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不剥夺妻子最后活下去的希望,选择了放弃。

沈英明和李海燕一家,李海燕始终因为当初自己的无心之失,郁积在心,到死都不能忘情。而当事人浩浩,虽然被两家人很好地保护起来,但是他自己也说,“从那一天起,我的身体里面就像长了一棵树,直到现在快要把我身体撑破了”。

所以,他最终选择当着刘耀军和王丽云的面,说出埋藏在心底的秘密,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

30年过去,新的生命代替了旧的生命,而当年身强体健的中年人也变成白发苍苍的异乡人,他们甚至已经不习惯北京的寒冷,面对浩浩迟来的忏悔,他们也只是面目和善地说,说出来就好了。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这句话不止说给浩浩,也说给他们自己。当创伤可以被面对,两部分碎片就会相遇和整合起来,不再传递,疗愈也随之发生。

5、

当父母失去孩子,需要用多久才可以治愈。

电影《地久天长》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善良坚强的父母也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

影片的最后,刘耀军和王丽云来到星星的坟前祭奠。老两口坐在儿子的坟墓两边,看着远方的风景,一个喝水,一个喝酒。没有悲痛欲绝的沉重感,只有一股淡淡的哀伤,这不像是一次哀悼和告别,而更像是一次纪念。

我曾见识过无数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但最害怕见到的就是这一种

纪念他们曾经拥有的,也纪念他们现在失去的。

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也许一对父母失去孩子的伤痛算不了什么,但正是这些在最低谷、最黑暗之处生长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才最踏实、真实和带给人希望。

最后,借用一句影评收尾:“岁月流逝,生命滚滚向前”。我想,这才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地久天长”。

PS:这是2019年发布的第26篇原创推送,

作者介绍:陈妍,亲子关系咨询师、国家育婴师,专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代表作《穷养一个男孩,毁掉三代人》、《我调查了100组家庭,发现既能上班赚钱,又不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妈妈,根本不存在!》微信公众号:陈妍妈妈(chenyanmama05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