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她被譽為“神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廷繡品女官。

慈禧太后稱讚她的作品是“絕世神品”,意大利皇后讚譽她是“世界第一美術家”。

如今被譽為蘇繡女皇的國家刺繡大師姚建萍將她視為偶像。

她就是沈壽,蘇繡界的傳奇。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沈壽原來叫做沈雲芝,出生在蘇州一個儒商家庭,父親曾做過官,也開過古董店買賣字畫玉器等文物。因此她從小深受家庭的薰陶,具備了非凡的藝術眼光。

明清以來蘇州絲織業一向繁榮興旺,七歲那年沈壽便開始學習刺繡,十二歲時蘇州城裡街巷裡弄都在傳頌,沈家有個五小姐,刺繡好生了得!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二十歲那年,她與才華橫溢的書畫家餘覺成了親,夫妻二人,一個繪畫,一個刺繡,每日在家中一起讀書、研究刺繡針法。也正是在丈夫的引導和啟發下,沈壽開始探索以書畫的境界和質感來追求刺繡技藝的突破。

終於,她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轉折出現了。

餘覺赴京趕考那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壽誕,朝廷下令各地要為老佛爺準備壽禮。餘覺剛好用這個機會,精心挑選了沈壽繡的幾幅佛像,想方設法帶進紫禁城敬獻。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果不其然,在壽辰當天,慈禧平靜地看著一件又一件呈上來的禮品,最終目光停留在那幾幅光彩奪目的刺繡上,許久都沒有離開。慈禧太后對從蘇州來的禮物大加讚賞,並視為“絕世神品”。甚至親筆寫下了“福”、“壽”兩個大字,分別賜給餘覺、沈雲芝夫婦。

從此,沈雲芝就將名字更改成了“沈壽”。

不僅如此,後來慈禧還下令成立了女子繡工科,專門任命沈壽為總教習,從此沈壽的繡名迅速聞名天下,進而被譽為“神針”,也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廷繡品女官。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沈壽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


1911年,意大利都靈博覽會開幕,沈壽以仿真繡《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一舉奪魁,榮獲最高榮譽獎。

而意大利皇后更是對沈壽的作品愛不釋手,親自致函清政府,稱讚中國蘇州刺繡巧奪天工,酬謝2萬元意幣不說,還頒贈了嵌有皇家徽章的鑽石金錶一塊,可見他們是多麼喜愛沈壽的繡品。

消息傳出後,各國報紙競相登載,沈壽因此享譽海外,開我國傳統刺繡藝術一代新風,也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沈壽作品《馬頭》


但是,在榮耀的背後,是她的身體和精神所承受的雙重重擔。

事情與兩個男人有關,一個是她的丈夫餘覺,另一個是主張“實業救國”的著名實業家,張謇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沈壽丈夫餘覺


由於常年一心撲在刺繡事業上,沈壽身體一向不好,據說當年曾為了替慈禧趕製繡品操勞過度而不幸滑胎,從此落下了病根。而與此同時,本來相親相愛的夫妻關係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餘覺為了傳宗接代連納兩妾,更使沈壽傷心欲絕。

而在這個時期,一直陪在沈壽身邊的則是張謇。

他也是中國近代的一個傳奇人物,是晚清狀元實業家、教育家。曾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1914年,張謇把沈壽請到他的家鄉南通,出任女工傳習所所長。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近代主張實業救國的張謇


第二年,在舊金山舉辦的第20屆世博會上,張謇將女工傳習所的刺繡作為參展項目之一。沈壽抱病趕繡的《耶穌像》技驚四座,採用上百種精心染就的不同絲線繡制,人物膚色肌理的質感猶如天成,再加上絕妙的“滾針”技法,將多種不同的絲線穿在一根針上,最終這幅作品摘得金獎的桂冠。可以說張謇就是沈壽生命中的貴人。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就在這長久的相處中,張謇對這位蘇州女子的感情似乎不止“發乎情,止乎禮”了,他給沈壽寫了很多的詩詞,其中,不乏“比翼鳥”、“鴛鴦”等象徵美好愛情的詞句。

後來,沈壽的身體每況愈下,眼看要支撐不住,張謇不僅四處尋訪名醫,還為了完成沈壽的夙願,將她三十多年來的經驗心得整理成了《雪宧繡譜》,也為我國刺繡藝術留下了一部傳世之作。


這個蘇州女人憑著“神針”成為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女藝術家


年僅48歲的沈壽在臨終前,將她大部分繡作都留給了張謇,包括當年那幅《耶穌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終於做出了一個她可能早就想做的決定:

葬在南通,不入餘家。

一代神針過世之後,她生命裡的兩個男人的鬥爭還沒有結束,只是世人除了為這段“三角關係”唏噓,更多的還是讚歎:

她是大師,也是凡人。她的一生,對得起傳奇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