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曹云霞


好些年了,安徽医科大学教职人员在校聘副教授聘任考核时有一“景”:讲课!而参与考评的则是来自于各院系领导以及该领域的专家,如果这一关过不去,不好意思,你被Pass掉了。

这让习惯了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上主要考察论文发表等学术能力的我们惊大了眼睛,坐在一侧接受采访的曹云霞忍不住笑出声来,“还不止如此,当时为了抓教风、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纪委都介入了。以前我们也抓教风,但多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动真格处理人,老师也就不当回事。本届党政班子上任伊始,就狠抓教风、学风,通过明察暗访一旦发现,只要发生严重教学事故,当事老师职称晋升一票否决。”

说到最后四个字的时候,曹云霞的声音高了一个八度,显然对这种教风上的迟缓散漫深恶痛绝。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去年,教育部对全国高校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一流本科”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其实,早在此四年之前就任校长甚至更早的2004年,曹云霞已经在这方面开始下“功夫”了。

她回忆道,那时她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抓临床教学时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教师宁愿辛苦去坐门诊或者开刀也不愿意教学,很快她就明白症结所在,于是她将讲师7元,副教授8元,教授9元的课时费大幅度的分别提升到25元,30元,35元,增加了三倍还要多。那可是在2004年,其诱惑不可谓不大。看到医师们讲课的积极性上来了,她又开始严格规范教学过程和质量,通过开展老教师示范教学、青年教师教学查房、实习返校临床技能培训等项目,两年之后效果得到显现,本科生执业考试通过率爆发式增长,一下子站到了全国第18名的位次上。

到2019年的3月31日,曹云霞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正满五年,她对我们说,自己最欣慰的就是一上任就重点抓本科教育并取了一定成绩,这几年一流本科建设的效果逐步显现出来,学生在全国大赛上屡获佳绩,就在去年刚结束的在医学院领域号称“小国赛”的第九届本科层次的大学生临床技能华东区竞赛中,安医大越过复旦、交大、南医大等传统强校斩获华东分区赛特等奖,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除了严格教风之外,安医大实行“工分制”,教学“工分”显著高于科研“工分”,一个教学工分31元,一个科研工分只有24元,体现了学校对教学的重视。

曹云霞特意谈到了大学中教学与科研的生态问题。她认为,在大学中,科研和教学都不可偏废,都非常重要。但之所以现在很多教师都醉心于科研,其实就像十几年一附院的那些医生宁愿坐诊和做手术而不愿教学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显示度哪个更高的问题。科研、做手术有成就感,可量化积累,有更高的收益,自然从者众,说到底还是导向问题。安医大目前也在进行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的分类评价制度改革,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当然,通过这些实践也可以看出,建设一流本科的关键还是制度体系和指挥棒引导,正确的方向引领、激励体系、教研制度加上严格的执行才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 曹云霞(右一)


谈及如此重视本科教育的初衷,从最基层的医生做起,一步步升任附属医院领导再到医科大学校领导的曹云霞对我们说,已经93岁的安徽医科大学创建于战火纷飞的1926年。在那个动荡时代,一批留学日本的医学生们怀着医学救国的远大抱负,自筹经费在上海成立了东南医科大学,应该说,这个学校从诞生伊始就充满并传承着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也成就了我们的办学传统“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事业”和育人理念“兴国、奉献、仁爱”。我们的校训是“好学立行,造就良医”,何为良医?医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这些未来的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患者健康以及生命,老百姓亦是以性命相托,又怎能相负和马虎,因此必须从本科阶段就要扎扎实实的打牢基础,这样才有可能承担起“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天职。

当前安医大进入了稳定的上升通道中,该校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个学科入选安徽省一流学科奖补项目,占全省总数的1/5,居安徽省属高校首位。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2个学科获B等次,1个学科获B-等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5年居安徽省属高校之首,2018年度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3项,资助经费4700余万元,较2017年增长19.23%,在省属院校中继续保持领跑态势。学校的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数超过1万张,其发展对安徽省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的医疗卫生事业战略意义重大。

谈及未来医学院如何引导附属医院做大做强,曹云霞对我们说,目前学校结合各附属医院具体情况做出了“1+2+3”计划,即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成为具备国际先进诊疗条件和水平的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将已经是三甲医院的第二附属医院和巢湖附属医院打造成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其余三家专科医院在未来三年内打造成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一个国际高端,两个国内高端,三个特色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以下为采访实录——

王世新:安徽医科大学经历了93年的风雨历程,有哪些历史瞬间值得我们追忆,目前发展态势如何?

曹云霞:安徽医科大学前身是1926年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30年更名为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号召,内迁安徽怀远,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 年迁址合肥,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部委省”共建高校,安徽省第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现有4个校区,6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超1万张。2017年US News发布权威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安徽省有4所高校入围,我校在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之后列省内第4位。在今年3月公布的ESI全球最新学科排名中,我校排名全国在第91位,省内第3。

学术研究成果2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学术论文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自然·遗传》等刊物发表。2016年以来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连续4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世新:您如何评价已经成为历史的985、211工程,“双一流”这一新的高教工程,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曹云霞:在我国整体教学科研基础薄弱的那个年代,“985”和“211”高校的建设对于当时中国高校发展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正是因为985、211的顺利实施,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才得以迅速冲破发展瓶颈,进入国际顶尖高校之列。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由政策因素造就的平台落差,使得高校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呈现“马太效应”,站在“985”、“211”金字塔尖的个别几所国内知名高校如同资本市场里的寡头,拥有强劲的聚集效应,把控着教育界最稀缺的各类资源。就以人才资源为例,在2017年9月公布的高校高层次人才数量排行榜中,拥有院士、“长江”、“千人”、“杰青”等国字号高端人才单体总数超过50人的高校全国仅有44所,其中清华、北大以单体总量超过600人的“双峰”态势凌驾于其他所有高校之上,浙大、复旦、上交大、中科大、南大以单体总量超过300人的强势姿态紧随其后,而这7所高校正是当前国内九校联盟(C9)中的前7所。以他们为代表的“985”、“211”高校在经过长达20年的政策倾斜和人才积累后,已形成对国内高端人才的垄断格局,而处在人才生态链下游的地方高校,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人才逆境。

“双一流”建设的出现,给我们这样的省属高校看到了发展的希望,这是国家主动打破高校资源垄断壁垒,重新划分高校层次布局,积极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决策。它的提出改变了高校传统粗放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再将“大而全”作为评判高校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尺,“特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风向标,以一流的学科带动学校发展特色,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成为“双一流”评价高校新的“价值观”。“双一流”建设给我们这样曾经饱受资源困扰的省属高校注入一剂强心剂,在政策上给予我们相对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突出重围的时代机遇。

王世新:教育部从去年开始提出“本科为本”,要打造金课,建设一流本科,您是如何看到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的,我们在建设一流本科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举措和打算?

曹云霞:教学和科研是中国大学的“双翼”,对于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学而言,理想状态在于实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间的平衡,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强势兴起已经严重破坏了这种平衡,导致许多高校“单翼”飞行,呈现“折翼式”发展。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通病,无论是在科研实力雄厚的传统重点高校,还是某些在几乎不具备科研平台和科研能力的地方应用型院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已经几乎成为行业内规则,科研实力被认为是评估高校综合实力和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志,甚至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更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最有份量的标准。大环境导致了越来越多高校教师放弃教学专攻科研,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纵观全球,一流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流,是因为培养出了一流的本科生,无论哈佛、耶鲁,还是北大、清华都是如此。教育部提出“本科为本,建设一流本科”就是要打破国内高校科研“单翼”发展的局面,回归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主职主业。我注意到南京大学在推进“最好本科”实践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仅2018年就有5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10%,这个对我校一流本科建设有很多借鉴意义。

2019年,我校已经将建设一流本科列入年度要点工作,拟制订并实施《安徽医科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深化一流本科教育,推动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教学制度建设多层推进,强化校本部、附属医院、临床学院联合育人。进一步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智慧教室建设,完成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新一轮课程标准编制工作,做好承办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区赛筹、全国医学教育信息化论坛、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承办工作,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王世新:自十八大以来,人才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您是如何理解高校建设发展与人才的关系?我们学校在引才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曹云霞: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地方高校迅速提升办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步骤,是冲破资源垄断壁垒、实施弯道超越、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向来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我们认为“引”只是一个动作,甚至只是一个“结果”,而“引”之前的基础性工作是最为繁杂和重要的,因此我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开展了诸多铺垫性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打造优质平台,筑巢引凤。包括构建规范的行政体制、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建设优势创新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和分类管理,打造具有发展潜力、上升空间和人文关怀的优质平台。二是注重制度建设,规范引才过程,建章立制。2018年我校重新修订的《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和《安徽医科大学人才柔性引进与管理办法》,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对人才层次重新划分,对标国内一流高校给出的待遇,按照只高不低标准制定引才待遇。在此基础上,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在经历了一轮低谷期之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2018年-2019年,学校首先在二类、三类人才引进上取得突破,四类人才引进数量也较前两年有大幅度提升,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开始从量变向质变转化。

王世新:引才很重要,留才和用好更重要,目前国家非常重视以“破五唯”为抓手的人才评价机制体制改革,您是如何看待破五唯这一举措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曹云霞:国家提出“破五唯”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都感到欢欣鼓舞。人才评价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头衔和帽子只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代表了其曾经所达到过的学术高度,高校在衡量人才价值时应当客观、全面,既看其过往,也望其未来发展。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头衔、帽子的人才,高校要客观评判其学术水平,这才是对人才负责任的评价态度。

2018年末,我校经过反复论证和修订,正式出台《安徽医科大学东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东南人才工程相较以往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具有更强的指向性、更广的覆盖面、更全的环节链和更高的有效性。指向性强体现在工程按照党中央最新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重新划分人才层次类型和待遇,以业绩为导向,强化任务考核;覆盖面广体现在工程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原则,形成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心,覆盖校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人员的多元发展培养机制;环节链全体现在工程子项目相互独立又互成系统,在引进、培养、考核各个环节构建全过程、立体式人才管理体制;有效性高体现在工程以目标为导向,有效整合现有各类人才支持计划,节约管理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相信通过整合各类优势力量,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成果产出在未来一定可以实现关键性突破。


曹云霞简介: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兼任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妇产科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生育力保存与人工器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健康与遗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辅助生殖关键技术应用与推广创新团队”负责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遗传学分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教学名师。主持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课题30余项。所率领的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的共同研究成果在《Cell》发表,并获“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安徽医科大学提供)


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一流本科是靠胡萝卜加大棒“严”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