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教皇的權利那麼大?

喵喵自然醒


最近天主教有點火。先是教皇方濟各降尊紆貴,親吻南蘇丹領袖鞋子,引發全球驚歎。接著,作為法國天主教實體象徵的巴黎聖母院焚燬,更是引發全球廣泛聚焦。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天主教教皇的往事。

基督教是當今人類三大主流宗教之首,其內部教派中,又以天主教的底蘊和影響力最大。其教徒人數超過10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7%。

天主教有個有別於其他教派(基督教體系內部、伊斯蘭教、佛教)的設置,那就是教皇。從沒有任何一個成熟的教派將活人提高到近似神明的高度。

只有天主教教皇例外。天主教奉教皇為尊,在中世紀,教皇的三層冠冕代表的是神權、管理神權、統治王權。“教皇上諭”的權威與聖經相同,所有天主教徒必須服從。雖然教皇的世俗權力在近代被減弱,但其精神領域的權威依舊至高無上。

中世紀時期,教皇的權威不僅是掌握道統、控制意識形態,更能干預世俗政治。而且教皇在意大利中部擁有一個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根據不同時期變化有所增減)的教皇國。教皇還有權干涉天主教世界內的各國王權——國王需由教皇冊封才能繼位,被教皇開除教籍的國王失去合法統治權。在中世紀以後的人類主流文明發展史上看不到這樣政教合一的高度集權。

為什麼教皇的權力如此大?這與中世紀時期歐洲特殊的宏觀環境和地緣政治結有著極大的關係。

首先,中世紀的歐洲有著極嚴重的對外衝突。一是基督教系統內部的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博弈。二是與崛起的伊斯蘭勢力在東南歐和北非對抗。三是在東歐方向有來自於草原遊牧勢力的侵襲。而歐洲除了保國衛教,出於擴張自身勢力,或者恢復宗教聖地等因素,歐洲都需要向東擴張的需要。

由此看來,中世紀的歐洲文明是不能躲避對外戰爭的。其面對的也是強大的存在,由此可以想象對戰結果是如何的慘烈。

這樣大規模、高頻率的對外戰爭對歐洲文明的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歐洲要想在戰爭中佔據優勢,除了在物質層面與對手在一個量級,政治層面更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權力。

而這是歐洲的薄弱之處。歐洲天主教世界在在中世紀時期,政治上分裂為多塊,從上自下有王國、公國、侯國等。而每一級領主都擁有與之對應的自主權,屬於典型的封建政治體制。

這種封建政治體制使歐洲的資源無法進行有效的整合,這樣的情形根本無法齊心協力對抗外敵。而天主教世界在中世紀對外戰爭中總是處於劣勢也與這個原因密切相關。

可是外戰不是你想不打就能不打的呀。

外敵實力強大,為了在與多方博弈中不落與下風,加強中央集權是非常有必要的。換一種說法就是,各地區交出部分支配權集中使用。

但,權力交給誰?選擇一位國王,將權力由他獲得?這顯然不可能。其他國王害怕這位皇帝依仗這種權力威脅自己。

因此,這個權力只能由教會接手。教會的影響力輻射全歐,是得到廣泛民眾認可的,再加上教會作為一個宗教組織,即使掌握了一些世俗權力,也不會威脅到各國。

而教會,既然得到了一定的世俗權力,其自身也要做出一些改變。

首先,要在世俗的框架內對自身進行一個更加嚴密化、世俗化、政治化的修改,具體來說,就是有一個擁有最高話語權的人。這個人要解決現實層面的各種問題。

其次,歐洲鬆散的地緣結構使得內部政治處於離散狀態,矛盾衝突極易爆發。而且歐洲無法產生一個足夠強大能壓制四方的核心板塊。即使出現一個強勢政權實現統一,這個政權也很快瓦解。

戰爭對人口和資源的巨大消耗,讓中世紀的歐洲過得異常艱難。因此,停戰是迫在眉睫的。

但,停戰就需要對立的雙方協調。此時,羅馬教會就適合做這個站在中立公正的中間進行調和的角色。大家都是基督信徒,各國也在天主教勢力範圍內,教會也沒別要特別偏向誰,只要教會調和出的結果與雙方底線相差不多,雙方都會接受。教會這個調停人,甚至說仲裁者的身份,使教會的政治權威進一步增強。

雲石君在前文中提到,中世紀,歐洲戰爭不斷,大量消耗著歐洲的資源。而當時的天主教世界的財富來源主要是農業。可是中世紀時期科技水平較為落後,除環地中海地區外,其他大部分地區氣候嚴寒,開發程度有限。由把農業生產轉化而來的資源自然也是較少的。

本就不豐富的資源,因戰爭消耗而變得更少。這樣的情況下,中世紀的歐洲人民生活變得較為悽慘。他們要承受各種各樣的奴役和壓迫,在這樣的絕境下,歐洲民看不到希望,沒有生活樂趣,死亡如影隨形。

人民處於這樣的情形下會產生自暴自棄的心裡,這如何能夠從事生產?如果人民反抗,社會就會動盪,秩序甚至會解體。如何才能阻止這情況?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讓歐洲人民獲得更多的財富解決溫飽問題。不過當時的歐洲沒有這個條件。

最終還是需要天主教。既然現實中無法提供物質擺脫困境,那就只能通過精神上的撫慰,讓人民平和的面對現實,踏踏實實耕作。在這一點上,天主教承擔著維護穩定的功能。

天主教承擔著的調和內部矛盾、統籌對外征戰、化解內部階級矛盾這三大世俗功能,這使天主教會,尤其是羅馬教廷的世俗權力大大增加。

天主教在履行這些世俗職能過程中,其最高裁決者必須也具有最高宗教領袖的身份,只有這樣教會內部的治權和教權才不會衝突,其功能才能有效發揮。隨著天主教向世俗權力的滲透,羅馬教會大主教的權威不斷提升,最終成為政教合一的教皇。

隨著政教合一的羅馬教皇出現,歐洲文明也進入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時代。中世紀的歐洲,人民不僅在物質生活上過得極為窮困潦倒,而且思想還被嚴重禁錮和扼殺。天主教會極端排斥任何與自己不一致的思想,為此不惜用宗教審判這樣的形式,對出現的任何新思潮給予嚴厲打擊。那時的天主教世界對思想的封閉和保守程度遠超同時期的任何宗教任何文明。

為什麼那時期的天主教會如此封閉保守?為什麼會對統治範圍內出現的新思想如此深惡痛絕?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為大家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05——天主教之第三節,解讀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雲石君


教皇制度,源於古羅馬時期的基督教管理制度。公元一世紀初,基督教從猶太教當中分離出來。早期主要在猶太人中傳播,但受到猶太教正統教徒的排斥。之後基督教開始跨民族傳播。並迅速擴展。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受到古羅馬政府的鎮壓。但在古羅馬帝國逐漸衰落的時候,基督教具有的安撫社會矛盾的作用被古羅馬皇帝利用,因此獲得了國教地位。基督教因此參照古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平行設置了一套宗教管理系統。羅馬大主教對政府授權管理整個帝國的基督教,地位最高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被稱為教皇。

公元五世紀,日耳曼蠻族入侵西羅馬帝國因此滅亡。但是因為蠻族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承載著大量文化職能的宗教機構,卻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由此形成了西歐社會非常獨特的二元化政治結構。也就是同時存在著政府和宗教兩個社會管理機構。兩者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域,兩者的強弱關係也是不同的。

教皇在中世紀擁有巨大權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天主教擁有獨立的徵稅權,財政收入非常豐厚,遠超過當時的小國。根據聖經的規定,信徒要將收入的1/10捐給教會。這就形成了一種稅收,被稱為什一稅。

第二,教會的體系嚴密,覆蓋了整個西歐社會的各個層面,控制了民眾的思想。與中國這樣一個很早就實現了世俗化的國家不同,中世紀的歐洲,宗教氛圍非常濃厚,宗教的影響力遍佈整個社會,干預信徒的生老病死乃至一切重大事件。在這樣的環境下,教會對於民眾的控制力是非常強的。所有的封建領主都要忌憚教會的這種影響力。

第三,教會是文化的主要傳承者。歐洲中世紀的時候,貴族大多是武夫出身,沒有文化根基。因此大部分貴族沒有政治管理能力,尤其是對於財政管理等較為專業的領域更是無能為力。所以貴族非常依賴教會在文化和人才層面的支持。在整個中世紀,歐洲政府的管理系統當中,宗教神職人員是必不可少而且地位極高的一群人。

二元制體系的存在必然導致相互之間的權利爭奪。對於較早完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比如英國和法國,教會的權利就受到了比較一定的限制。英國乾脆脫離天主教體系,另創英國聖公會。而在小國林立的德意志地區,教會的影響力就要大的多。馬丁路德之所以對教會進行嚴厲批判,和教會當時在該地區進行殘酷盤剝有密切關係。而中世紀晚期開始出現社會變革,宗教改革也就在這一時期開始醞釀。新教運動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宗教改革的具體體現。到了十六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進入頂峰階段。此後天主教的影響力開始衰落。二元制社會逐步解體。天主教雖然保留了跨國界的宗教管理系統,但政治影響力卻一落千丈。教皇在當代是一個有著一定政治影響力的國際宗教人士,地位和中世紀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zyb38537240


這個也是沒辦法,無論你世俗權力多大,你也是宗教的信徒,中世紀王權和教權的鬥爭,教皇最厲害的就是開除國王的教籍,你都不是信眾了,變成異教徒了,王位也就坐不穩了,這也是英國國教誕生的很重要原因,英國國教最大的變化就是教宗不再是教皇而是英王。當然如果強大成拿破崙那樣,教皇也得乖乖的從羅馬跑到巴黎,看著拿破崙為自己加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