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寧市>梁山縣 袁口村

韓崗鎮韓崗鎮袁口村位於梁山縣城東偏南35公里處,東與汶上接壤,地處梁山、汶上交界處。京杭運河故道南北穿村而過。現設3個行政村,耕地450公頃,人口6254人。

據《袁口村碑記》載,元代一位叫袁升的官員率眾開挖運河,期間瘟疫流行,民工死亡過半,袁升因此獲罪削職,只好就地開荒種田安居。後人丁興旺,形成村落。後河上又置渡口,故取名為袁口。

袁口地是舊時沿運河有名的水旱碼頭。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鎮,向南有開河、南旺二鎮,袁口居中,有“五鎮之首”之稱。時滿河帆檣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線,京津的雜貨等通過此地廣銷四方。通過驛道,向東至汶上、兗州,向西至梁山、鄆城、鄄城。明正德元年(1506年)袁口運河節制閘建成後,航運交通更加興旺,山西、京、津、濟寧等地鉅商大賈雲集袁口,鎮內居民達300戶,一派繁榮景象。

舊時袁口鎮跨越古運河,東岸曰“東袁口”,西岸曰“西袁口”。 傳說西大街規模較大的糧行有16家,多為山西和京津客商,其資金雄厚,鋪面考究。最有名氣的“益盛”糧行、“萬興”油房,為山西人創辦。“德興”銀號為東袁口榮氏家庭創辦,實力雄厚,其銀票可在周圍6個縣和濟寧州等地流通。“水滸齋”系本村楊氏於清康熙年間創辦,初經營手工紡織印染。所織染的土布,布面平整柔軟、紡織精細,色線講究,遠銷四方。光緒年間,“水滸齋”魯錦刺繡被作為宮廷貢品,慈禧看後讚揚不已。南大街多為飲食服務業。東袁口臨街的商店、客棧多為官商鹽店,兼營達官貴人食宿。其室內多擺設紅木桌椅,頂子床,餐茶為景德鎮名瓷。

袁口航運、商貿業促進了民間文化的繁榮。每年入冬以後,由鎮上商會出資,組織民間藝術愛好者排練戲曲、高蹺等文藝節目。尤其是高蹺隊,陣容龐大,表演獨具特色。常見的還有“旱船”“竹馬”“獅子”“摔二鬼”“五鬼鬧判”“月明和尚”“十不閒”“蟒精”等名目。此外,袁口鎮上常有戲班唱戲。至今當地流行的某些歇後語:“袁口唱戲——不請客”“袁口唱戲——欺(七)天”“袁口唱戲——三天兩頭兒的事”,還反映出當時的戲班活躍與演出頻繁。


「鄉村記憶」濟寧市>梁山縣  袁口村


「鄉村記憶」濟寧市>梁山縣  袁口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