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對食物過敏如何鑑別?

範才茂


食物過敏的症狀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皮膚過敏、溼疹、黏膜或結膜的充血水腫、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口腔和唇舌的不適或腫脹、咳嗽、喘息、聲啞、腹瀉、腹痛、嘔吐,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神志不清、頭痛、低血壓、心律失常等呼吸、神經、心血管系統表現。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臨床類型:

速髮型食物過敏是IgE介導的過敏反應。蕁麻疹及消化系統表現最常見,可於進食後數分鐘到2h內出現,也可有眼部及呼吸道症狀。嬰兒期常見過敏原有雞蛋、牛奶、小麥;其後則以甲殼類、魚、花生、蕎麥和水果多見。

新生兒和嬰兒的胃腸道過敏

其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少許便血等,主要是是通過非IgE介導,即細胞免疫介導機制而產生。最常見的致敏食物是牛奶,其他有大豆和稻米,純母乳餵養者可能發生這種疾病。多數患兒的過敏原特異性淋巴細胞刺激試驗為陽性。大約30%的患兒可有C反應蛋白(CRP)陽性。此類患兒預後良好,70%~90%的患兒可在1~2歲時獲得免疫耐受而沒有過敏表現。

嬰兒特應性皮炎多發生於嬰兒和兒童期,主要是通過IgE介導。常見的過敏食物有雞蛋、牛奶、小麥和大豆。溼疹常隨過敏性食物的迴避而減輕;食物過敏也可隨年齡的增加而減弱。

口腔過敏綜合徵是一種由IgE介導的黏膜反應。常見於鮮果、蔬菜和莢果過敏。唇、舌等部位可有麻、痛、腫等現象。症狀一般於24h內消失,口唇水腫消失後不留痕跡。口腔過敏綜合徵常常合併花粉症,此時稱之為花粉食物過敏綜合徵。


兒科醫生鮑秀蘭


最近,一名一歲多的小男孩被自己的親媽給“坑”進了醫院。小男孩因為過敏,整張臉都腫了,被送進醫院急診室。

這名小男孩來自餘杭,從小對雞蛋過敏。但是他的媽媽晚上忍不住給他餵了點蛋白,以為只吃一點沒有關係。結果只吃了四口,小男孩的整張臉變得又紅又腫,右眼腫得只留下了一條縫,全身還起了紅斑,一直哭個不停,隨後被緊急送醫。

幸好,經過抗過敏治療,小男孩的情況好轉,過敏的症狀慢慢消失了。根據醫生的介紹,這個寶寶患上了急性食物過敏。一般來說,患者再次吃了導致過敏的食物或者待在含有過敏原的環境中,免疫系統就會釋放名為免疫球蛋白E( IgE)的抗體。一般在10分鐘到兩個小時內發作,通常會出現頭痛、出蕁麻疹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引發氣喘、吸吸困難、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所以,一旦發現寶寶對某種物質過敏,千萬不要心存僥倖,認為只要攝入不多就不會導致過敏。事實上,免疫系統對過敏原是有記憶的,即使只接觸一點也會引發過敏反應。

警惕,這些信號說明寶寶食物過敏了

比起成年人,嬰幼兒食物過敏發病率顯然更高。不滿六歲的寶寶中,1%-3%存在食物過敏。

常見的食物過敏的症狀包括紅斑、溼疹、瘙癢、眼皮腫脹、嘴唇腫脹、蕁麻疹等皮膚過敏,咳嗽、打噴嚏、鼻塞、支氣管炎、氣喘等呼吸系統過敏;腹痛、腹瀉、嘔吐、腸道出血、便秘、口咽部瘙癢等消化道過敏;以及焦慮、易怒、過於好動、夜晚易醒、啼哭等神經系統過敏。

有些過敏反應屬於遲髮型,數小時或者一天後才會發作,甚至兩三週後症狀才會顯現出來。如果寶寶吃了某種事物後出現上述症狀,媽媽應儘早帶其就醫治療。

過敏寶寶吃這些,你是在害ta

當寶寶出現食物過敏情況時,媽媽們需要回想寶寶過去24小時吃過的食物,一一進行剔除。

當寶寶出現食物過敏的徵兆時,建議通過記錄來找出寶寶的食物過敏原。首先需要連續三天記錄寶寶每天所吃的食物,從中找出最有可能導致寶寶過敏的食物。接著連續兩週都不要讓寶寶吃此種食物,觀察寶寶的變化,如果沒有任何異常,再換成另外一種食物,直到將所有有可疑的食物都試過。

除了自己觀察尋找,還可以帶寶寶去醫院做個皮膚測試和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檢查,也能夠找出導致過敏寶寶的食物。確定過敏原食物後,就不要再給寶寶吃了,與之有交叉過敏反應的食物也不要吃,減小寶寶過敏的可能性。

TIP:寶寶易過敏食物

以下這些食物是常見的過敏原食物,媽媽們給寶寶添加的時候要小心哦~

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包括:蛋、牛奶、魚、蝦、貝類、豆製品等蛋白類,堅果、蠶豆、米粉、麵粉等澱粉類,萵筍、莧菜、土豆、蘑菇等蔬菜類,以及芒果、菠蘿等水果類。

寶寶食物過敏發作,急救才是關鍵

一旦寶寶出現食物過敏情況,媽媽們不要過於驚慌,此時不是自責或者後悔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以免對寶寶的健康造成威脅。

如果發現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應立即停止給他吃。一般來說,寶寶對某種食物過敏會隨著年齡增長消失。通常建議每隔半年嘗試給寶寶添加一次,逐漸增加量,觀察寶寶的過敏反應是否減輕或消失。

如果寶寶已經出現呼吸困難、面部腫脹等症狀,或者進食後出現嚴重嘔吐或拉肚子情況,那麼需要立馬撥打急救電話來求救。此時寶寶過敏反應嚴重,千萬不要耽誤。否則的話,寶寶的呼吸道可能很快就會完全堵住,很可能來不及送醫急救,所以須立即呼叫急救人員趕往現場救治。


育兒網


臨床發現,一旦寶寶出現身高體重增長不理想、常常肚子疼、脾氣大等情況,新手媽咪總會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因此自責:是不是我的母乳營養不夠?是不是我準備的輔食有問題……但實際上,如果小寶寶有長期體重不增加、肚子疼、總是揉眼睛鼻子、脾氣大等情況,還有可能是食物過敏的表現。如果不及時控制好,會增加其長大後患上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幾率。

(圖@視覺中國)

食物過敏在不同器官有不同表現

說到食物過敏,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是皮膚症狀。實際上,食物過敏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表現。

最常見的就是口腔過敏綜合徵,比如咽喉、嘴唇水腫或瘙癢;表現在皮膚,可能是溼疹、瘙癢、皮疹、蕁麻疹等。

在消化道,食物過敏有可能表現為腹瀉、腹痛、嘔吐、便血、便秘、拒食、生長髮育遲緩等。“有的孩子因為一喝奶就肚子疼,一看到奶瓶就別過頭去不願意吃,家長只能夜裡趁孩子睡著了偷偷餵奶。”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譚美珍說。

而喘息、哮喘、咳嗽、鼻炎等,則可能是食物過敏在呼吸道的表現。譚美珍介紹,因為過敏症狀會導致孩子渾身不舒服,因此孩子有可能出現脾氣大、煩躁的表現,甚至有專家開始研究,多動症是否會和過敏有關係。

“臨床上還發現一點常被忽視:如果嬰兒老是哭鬧,達到一週三次、每次三小時以上,持續三週以上,有可能是腸絞痛,要警惕是否牛奶蛋白過敏導致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消化科副主任醫師陳佩瑜說。

有過敏的孩子應該從小就控制好

目前,我國兒童過敏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過敏的發病原因不明,但和遺傳有一定關係。陳佩瑜介紹,父母都不是過敏體質的,子女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為5%~15%;父母都是過敏體質的,這一數字上升到50%~70%。

兒童是食物過敏的易發人群。牛奶作為嬰幼兒的主要食物,牛奶蛋白過敏多見於嬰幼兒,有2%~7.5%的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

“大約2/3牛奶過敏患兒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症狀,60%同時表現為皮膚和消化道症狀,因此如果寶寶同時出現像溼疹和慢性腹瀉的症狀,那很有可能就是由牛奶過敏引起的。”陳佩瑜表示。

過敏性疾病是一系列疾病,食物過敏、溼疹會隨著年齡增加,在三四歲之後逐漸緩解,但哮喘、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在10歲前都在上升。“過敏後本來胃腸道就不好,假如家長不知道,還長期讓孩子吃過敏的食物,就容易搞壞腸胃。”譚美珍建議,有過敏的孩子應該從小就控制好,以免誘發其他過敏性疾病。

85%的食物過敏會慢慢好轉

不少媽媽都對孩子的過敏問題非常焦慮。陳佩瑜介紹,其實大約85%的兒童食物過敏是自限的,隨著年齡增長對某些食物過敏原產生耐受,症狀會趨於緩解。比如,85%~90%牛奶過敏的寶寶、約80%對穀類過敏的寶寶,到了3歲左右已經能夠耐受曾經過敏的食物。雞蛋過敏的緩解出現得較晚,不過在5~6歲後,也有2/3的雞蛋過敏寶寶過敏症狀可以減輕或消失,還有1/3可能持續過敏。“假如對過敏的食物迴避了後,孩子的體重、身高增長都好轉的,就不用太過擔心。”

譚美珍建議過敏兒的家長,孩子能吃什麼、要回避什麼,要給孩子做好飲食筆記:“每天吃了什麼都要做筆記。有時候醫生說要回避的,可能孩子吃了其實沒問題。假如吃了還是過敏,就過一段時間再嘗試,從一勺的分量開始,觀察一個星期,再逐漸加量。”

防寶寶過敏 建議儘量母乳餵養

是否能從源頭上預防寶寶食物過敏呢?

陳佩瑜說,以往醫學界認為,孕期限制高致敏性的飲食對預防嬰兒過敏是有幫助的,而新的觀點認為,母親在懷孕、哺乳期間限制飲食對預防寶寶過敏是沒有幫助的,“假如未清楚寶寶是什麼過敏時,母親在迴避某種飲食後寶寶的症狀沒有減輕,母親是可以吃回那種食物的”。此外,也不再推薦通過推遲添加輔食來預防過敏。

而避免寶寶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中、母乳餵養至少到寶寶六個月大仍然是醫生推薦的預防過敏的建議。


大洋網


小孩食物過敏又被稱為過敏兒,食物過敏是兒童過敏中的一種。

那什麼是兒童過敏?

兒童過敏是機體受到抗原性物質(花粉、食物、藥物、粉塵、寄生蟲)等刺激後,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損傷,這是一種屬於病理性的或異常性的免疫反應。在生活中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有: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而80%-90%的兒童哮喘首次症狀發生在4-5歲前且有食物過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氣管哮喘,而且對牛奶過敏的小兒,哮喘的發病率高達26%。

生活中常見的兒童食物過敏主要食物有哪些?

有特殊氣味的食物:如胡椒、韭菜、蒜、蔥、羊肉;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

富含蛋白質且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魷魚、蛤蚌類、烏賊;

某些生食的食物:生花生、生栗子、生番茄、葡萄、生核桃、柿子等;

海產類:如魚、蝦、海貝、海帶等;

富含細菌的食物:死魚,死蝦,還有一些不新鮮的肉類;

種子類的食物,如各種豆類、芝麻、花生;

還有一些外來又不常吃的食物。

兒童食物過敏時有哪些特點?

常見症狀:寶寶表現出嘴麻、嗓子癢、皮膚腫脹、渾身起皮疹。

臨床表現

口腔變態反應綜合症(OAS):嬰兒在進食某種水果或者蔬菜後,舌頭上顎和喉嚨會發癢和腫脹,甚至有少數嬰兒會出現全身過敏症狀。

嬰兒腸絞痛:一般會出現在出生2~4周,嬰兒會出現腹膨脹,腿蜷縮,排氣多,還會表現出陣發性煩躁,焦慮不安,到3~4個月就會痊癒。

小兒食物過敏,家長要怎麼護理?

1.在嬰兒出生後,最好堅持用母乳餵養。

母乳中含有多種對過敏有制約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及多種抗體,對預防過敏有好處。同時,同時吃母乳能夠基本不吃雜品,這也能防止嬰幼兒吃到過敏食物。

2.嬰兒在餵食後,媽媽們應該馬上將寶寶口角周圍的食物擦乾淨,這能夠防止食物殘渣導致皮膚過敏。

3.對於還未滿週歲的嬰兒,爸爸媽媽們不應該喂寶寶魚蝦、螃蟹、海味、蔥、蒜的食物。如果給寶寶新添加一些輔食,爸爸媽媽們一定要一樣一樣的將其分開。

過敏孩子多補充抗過敏食物

兒童常用的抗過敏藥物

常用抗過敏藥物的不良反應

但是伊媽想說,如果孩子過敏嚴重,不能在家自己判斷,嬰兒過敏時症狀表現較為複雜,建議爸爸媽媽們要在醫生指導下在醫院進行,請醫生來判斷處理。

在育兒打怪升級的這幾年,我已修煉成育兒界不可多得的神兵利器,如果你在養娃路上需要伊媽的助力,那就點擊本文最上方的【關注】按鈕喲!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伊媽點個贊哦~


伊的娃


食物過敏是個體對某種食物敏感,進食後由食物發出的免疫反應。

具體可分為:由攝入食物引發的過敏、由非食物物質,如吸入性花粉等引發的反應、由粒細胞進入消化道引發的反應、食物蛋白原性腸病、食物相關性疾病。

過敏的三個通道:皮膚,胃腸,呼吸道。

一些飲食上禁忌:

牛奶,發物類的牛羊肉暫時不吃 高致敏的魚蝦暫時不吃 蛋類的蛋白不吃 可以適當吃蛋黃 燒烤和高糖飲料類食物 還有 少吃餅乾 蛋糕 泡芙類的食物 和高糖類的飲料

日常調理注意補充抗過敏益生菌來輔助調理,最好能選擇添加了DHA和磷脂的舒敏諾,更適合三週歲以上的兒童。


消化科可馨


寶寶添加輔食是需注意,避免添加易過敏食物 如堅果、魚蝦、菠蘿、芒果等。

寶寶對食物過敏後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1. 寶寶身上起紅點,一片一片的,發癢
  2. 寶寶有嘔吐或腹瀉
  3. 呼吸異常急促

新生育兒課堂


腹瀉

起紅疹子

嘔吐

為寶寶添加輔食 遵從一種食物喂一週 量要從少到多 若出現異常反應 要立即停止餵養這種食物 等寶寶沒有異常反應後 再嘗試另一種食物

輔食應軟爛 以泥狀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