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神鬼小說,這本成書於明朝中葉的小說,自問世以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其普及度超過了其他三部名著。

書中所描述的幾個典型人物——機智多變、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憨厚幽默、愛耍點小花招的豬八戒,忠厚老實、勤勤懇懇的沙和尚,不畏困苦、立志取真經、但不免又有些不明事理的唐僧,幾乎是家喻戶曉。“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尤其為人熟悉。


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小說《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捉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從西天佛祖如來那裡取得真經的故事。由於歷史上真有位法名玄奘的唐代高僧去印度“西天”取經,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有些人難免會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混為一談。事實上,神話小說《西遊記》雖取材於玄奘取經的故事,然而書中描述的那位玄奘已經被神化,求法取經情節幾乎都是想象編造出來的,至於玄奘的三位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也皆屬虛構。

為什麼出家?

在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後也差點遭滅口,幸得母親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才算暫時保留性命。小唐僧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後取法號叫玄奘,從此與佛祖結下不解之緣。

那麼,玄奘出生時是否有什麼異常跡象呢?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大師初生時,他的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法師說:“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這位白衣法師就是玄奘。雖然這只是一段傳說,但玄奘法師小時候的表現不同常人確有其事。

另有一種說法是,玄奘大師是父母晚年所生,當時他的父親大約在五十歲左右。晚年得子,讓父母對他格外疼惜。玄奘幼年時聰穎早慧,過目不忘,日記千誦。

玄奘大師是佛學奇才,那麼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遊記》中記載,玄奘是如來座下金蟬長老轉世,踏上西天之路是命中註定的。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提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是因為少年時期生活困頓才出家的。

按照《續高僧傳》的記載,玄奘的家境開始還是不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其父陳惠曾是縣官,母親是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玄奘法師是第四子。玄奘的母親在他五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八歲前他的父親又因年邁多病而辭官歸故,這造成了玄奘幼年困頓的局面。

那麼,是誰促使玄奘西行取經?他西去取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在小說中是這麼說的:觀音菩薩在唐僧舉辦水陸法會時,問他是否會談大乘法。唐僧正苦於在國內學不到大乘,就很虛心地向菩薩請教,菩薩趁機指點他到西天取大乘經普度眾生。於是玄奘主動向唐太宗請纓,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在中國歷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經,這些事蹟讓玄奘心生嚮往。其中東晉僧人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國記》,更直接激發了玄奘求取佛教經典的決心。另外一個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學佛過程中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巨大差異,這種歧義不能相互統一、協調,對於佛教的發展是明顯的隱患。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礙來自妖魔鬼怪。在小說中,唐僧是由唐太宗親自任命去西天取經的。臨行前,唐太宗親自將通關文牒交給唐僧,還與他結拜為兄弟,對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實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礙卻來自朝廷。

初唐時期,國家初定,邊界不穩,國人不允許出境。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當時為防備頡利可汗的突厥軍隊侵擾,涼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聖旨:封鎖邊關,禁止人員西行。當玄奘打算繼續西行時,涼州守關官兵不敢自作主張開關放行,只好先行呈報李大亮定奪。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聲,讓部下轉達他的命令:不許西行取經,立即回京。

玄奘頓時陷入進退兩難境地。也許天無絕人之路,涼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幫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帶的佛門領袖,很有權威。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後,決定幫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兩個弟子護送玄奘偷偷出關。白天官兵防守甚嚴,無法出關,於是他們夜半更深時找個無人處順著繩索偷偷出城。

在瓜州以前,玄奘雖然也遇到了困難,但基本上還算是一路順利。從瓜州開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間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經最為艱難的一段。

瓜州最大的自然特點是沙漠和大風。玄奘告別李昌後,景況就很不妙了。首先,他來時所騎的馬死了,從涼州來的兩個僧人也相繼離他而去,再加上前路艱難,沒有人願意冒險給他帶路,玄奘心裡一片憂慮。就在這時,有個胡人石磐陀願意與他同行。可是這胡人並非忠實的路伴,進入沙漠後,因為畏懼,中途丟下玄奘,回去了。無奈,玄奘只好一個人硬著頭皮偷偷穿越五個烽燧,進入了八百里大沙漠——莫賀延磧大沙漠。在穿越中,他差點兒被守護的士兵射中。進入沙漠後,雖然沒有官兵的威脅,但來自大自然的危險更恐怖。沙漠中獨特的海市蜃樓現象,猶如鬼魅魔影,時時纏繞著玄奘,而遮天的大漠風沙不時從他身邊裹挾而過。此時,唯一的水囊又不幸失手掉在地上,水灑得一滴不剩。玄奘想到了退卻,並且真的退卻了。他往回走了十多里,但最終又折回頭,向西而去。五天後,在沒有水又迷了路的情況下,玄奘奇蹟般地走出了沙漠,到達西域第一站——伊吾,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說玄奘到來,遣使迎候,並與玄奘結拜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這位博學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邊。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絕食抗爭,以表他西行的決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經非常虛弱了,鞠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難以想象的豐厚物資。臨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從印度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還要求講經一個月後才能走,玄奘一一答應。

離開高昌時,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經團隊,總數達到了三十人。這個團隊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隨後的一場大雪崩和高原反應奪去了大多數人的生命,只有兩個弟子和玄奘僥倖存活。

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後,終於踏上印度國土,看到了那爛陀寺。

641年,玄奘辭別戒日王準備回國,他決定沿著絲綢之路北線,經過高昌國回長安。按照他與鞠文泰的約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國停留三年,但在東歸途中得知,高昌王鞠文泰已經不在人世,此約定未能實現。兩年後,玄奘回到中土,受到官方和民間熱情的歡迎。

徒弟和白龍馬

神話小說中,玄奘不僅在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還帶了觀音的三寶:錦蝠袈裟、九環錫杖、三個金箍,以及御賜的金缽等。神仙開道,白龍御行,這是何等的威風,然而現實中的唐僧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非但不幸運,簡直是不幸。

玄奘一路西行得到很多人幫助,但不是徒弟,如果說一定要找一個徒弟的話,胡人石磐陀勉強算一個,只有他是主動請玄奘為他受戒的。

由前文可知,現實中的唐僧起初只有一人,步行五萬裡才到達西域。當地一個叫慧威的和尚很同情玄奘,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兩名僧人就回去了。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此時胡人石磐陀來請玄奘為他受戒,並自願當玄奘的嚮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化身。石磐陀是玄奘收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嚮導,這一點和孫悟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且自從玄奘為石磐陀剃度以後,石磐陀這個胡人就成了一個胡僧,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音上非常接近,可能是在流傳過程當中發生了音變,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個胡人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復返了。

在《西遊記》中,唐僧要到達的目的地是西方天竺的大雷音寺,拜見的是如來佛祖。而現實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沒有雷音寺,更沒有如來。真實的如來即釋迦牟尼,誕生於前六世紀,並於八十歲涅槃,而玄奘西行已經是六世紀的事情,中間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裡當然見不到如來了。

玄奘要去的是當時令眾佛教徒無限神往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在印度比哈爾邦巴特那以東的巴臘貢村),它是當時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玄奘到達這裡時受到的迎接盛況和小說有得一比,那爛陀寺的僧眾聞玄奘已抵金剛座,特派四位長老前往迎接,更有二百餘僧與千餘檀越捧幢蓋花香前來迎引,在眾人的讚歎圍繞下將玄奘迎入那爛陀寺。

玄奘到那爛陀寺時,正是啟程歸國。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現在幾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問題的書都會引用這本書中的內容。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學大師圓寂。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圓寂後,大師遺骨送往何處了,至今是個謎。

由范冰冰、張豐毅、張鈞甯、李治廷等領銜主演的古裝宮廷鉅製《武媚娘傳奇》正在熱播,該劇提到了李世民的兒子——齊王李祐這一人物。劇中他是陰德妃的兒子,那麼歷史上的李祐是李世民第幾個兒子,他什麼時候造反?接下來讓我們通過齊王李祐的簡介來簡單的瞭解下他!

齊王李祐簡介

李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母親為李世民的陰妃。生年不詳,643年去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封為宜陽王,當年又封為楚王。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遷移後封為燕王,拜同州刺史。俄遷幽州都督、幽易等六州諸軍事、幽州刺史,後又累轉豳州都督。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封齊王,拜齊州都督、齊青等五州諸軍事、齊州刺史。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以病留長安,未之籓;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以“謀反罪”貶為庶人。

太宗命令刑部尚書劉德威前往齊州處理。劉德威經查明屬實,要求齊王與權萬紀返京說明。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李祐派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權萬紀,支解之,昝君謨等勸他起兵謀反,有人勸李祐入豆子岡(在今山東惠民)為盜,李祐猶豫不決。三月,唐太宗急召兵部尚書李勳與劉德威伐齊王。李祐日夜與燕弘亮等五人對其妃宴樂。三月三十日被兵曹參軍杜行敏擒住,押送至長安,被太宗賜死於內省,貶為庶人。

詠興國寺佛殿前幡

【原文】

拂霞疑電落,騰虛狀寫虹。

屈伸煙霧裡,低舉白雲中。

紛披乍依迥,掣曳或隨風。

念茲輕薄質,無翅強搖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你飄拂若霞似電,你飛揚絢麗如虹。

你飄逸在煙霧裡,你飛騰在白雲中。

依依地你隨意招搖,悠悠地又隨風而去。

你這無翅的輕薄子啊,何苦如此在空中折騰?

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註釋

①幡:寺院中常用之物,為表佛世尊威德所作。其狀猶如大將之旌旗。亦有為祈福而立者。

②寫虹:描繪彩虹。整句意為:飛騰在空中像描繪的彩虹一般。

③紛披:和緩。依回:往復迴環。

④掣曳:牽引。

【作品鑑賞】

《詠興國寺佛殿前幡》表現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觀

唐太宗為一代雄主,其武功文治為史家所稱道,這首詩所表現的大乘空觀,對這位明主而言,應是很有意思的現象。詩歌首先極寫殿前幡的千姿百態:她豔麗,如虹若電;她生動,低飛高舉;她依依隨人,又飄飄隨風。然而,作者的一雙慧眼卻早看透了她本質的輕薄,她的招搖全不過是弄空而已。

由此,對不可一世的她,作者反倒生出一種大慈大悲的憐憫之心。這首詩詩中的殿前幡,成為塵世裡萬法之象徵,該詩也就表現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空觀。這首詩,令世人想起《壇經》所記載的一段公案:“時有風吹幡動,一僧雲幡動,一僧雲風動。惠能雲:‘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聞之悚然。”唐太宗詩未如惠能悟得透徹,但該詩卻自有一種禪悟的智慧。


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李世民

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歷史上的唐僧是否和李世民結拜?李世民兒子李祐為什麼會造反?


  • 中文名
  • 李世民
  • 別 名
  • 唐太宗,天可汗
  • 國 籍
  • 中國(唐朝)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武功的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
  • 出生日期
  • 開皇十八年(一說十七年)十二月
  • 逝世日期
  •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 職 業
  •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
  • 信 仰
  • 道家
  • 主要成就
  • 軍事才能卓越,助父統一中國
  • 滅東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
  • 擴充教育機構,籠絡國家人才
  • 精簡政府機構,裁汰冗官冗員
  • 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展開
  • 代表作品
  • 《帝範》,《貞觀政要》等
  • 諡 號
  •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廟 號
  • 太宗
  • 年 號
  • 貞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