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義縣東陽鎮馬源村70歲“胡火妹”事蹟

家是根,永遠是人們心中的歸宿,如同一件大衣,不會自己提高溫度,但卻幫助身體保溫。與家人的相處,總會融進許多寬容和理解,通過時間給與我們更多的生命體驗。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庭。提起東陽鎮馬源村的胡火妹,認識她的人都會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她的家庭歷經滄桑,可謂多災多難,丈夫逝去十幾年,自己是殘疾人,兒子頭腦不太靈活,從小是她一個人拉扯長大。兒子結婚後,娶的媳婦結果發現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從此一個孫兒一個孫女一個兒媳的這三個人的生活基本上都壓在她一個人肩上。面對這樣的生活局面,胡火妹並沒有被壓跨,她都能挺起身子勇敢面對。

她們一家五口人每天都只吃一個菜,菜裡的肉她從不自己吃半點,都是留給自己的兩個孫子吃。鑑於她家的困難情況,村裡給她家申請了低保,後來又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條件雖然得到了改善,卻並未改變他們勤儉的生活方式,胡火妹時常教導兩個孫輩:“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但是不能把根丟了,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記了貧窮。”對於家裡面的每樣東西,只要還能使用,她從來不輕易地丟棄,生怕哪一天可以用得上,亦或是問問其他人需不需要。作為低保戶,用電有著10度電的免費額度,她也要把10度電用到最大化,平時做到人走燈滅,隨手關燈,在她的帶動下,這一勤儉節約的意識已深入到每一個家庭成員之中,併成為全家人的生活習慣。 

將近70歲的她,除了平時照顧兒媳婦的飲食起居,還要接送兩個孫輩上下學,一直以來,她沒喊過苦說過累。胡火妹很瞭解自家的情況,要想改變,一個是勤勞,另一個是教育。因此她全力支持兒子去外面做事,自己則在家為孩子料理家務讓兩個孫輩一心學習。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就像催化劑一樣,使她們家庭中很少出現矛盾,遇事都能相互理解和體諒,過節老人忙起來時,小孩們就搭個手,一起為自己的家庭做力所能及之事,不讓前來慰問的幹部幫忙,儘管力量綿薄,卻也展現出一份剛強。

當了貧困戶之後,幫扶的幹部送的慰問品、慰問金,她都一概不接受,她說她們一家有手有腳,可以自食其力。甚至有一次,她存摺上的收到了一筆錢,她還想著是不是銀行打錯了款急著去銀行問個明白,等明白是政府扶貧政策還堅持要退給村裡。胡火妹類似行為舉動還有很多,連來督查的上級也知道馬源村有這麼一位貧困戶。後來,在各項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她們家做了坡頂,幫扶幹部給她兒子介紹了工作,還有企業家親自找上門表示要結對幫扶。每次想到這裡,她內心都很感動,一有幫扶幹部來,她都帶著家裡人遠遠地站在門口迎接,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家人傳遞做人要自食其力,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當思源。隨著家裡生活條件的改善,胡火妹一家脫貧的信心也越來越強了。

幾十個春夏秋冬,胡火妹一家始終風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她用自己的真誠、善良換來了大家對她們的尊重,喚醒了人們心中的善念。她向我們展示了好的家風不關貧與富,只要心存善念,心中有愛,便能淡然處世,富足於胸。

安義縣東陽鎮馬源村70歲“胡火妹”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