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號被“誤標”騷擾電話?背後黑色利益鏈要斬斷!

手機號被“誤標”騷擾電話?背後黑色利益鏈要斬斷

近日,據央視財經報道,在手機來電顯示中,智能手機會顯示特殊“標註”信息,比如有的號碼被標註為“廣告”、“騷擾”,甚至是“詐騙電話”,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戶是否選擇接聽。可是現在,這個功能卻變味了。浙江的尹先生最近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打出去的電話,周圍的朋友都不愛接聽。後來經證實,他的手機號碼被一個軟件平臺標註成了“教育科研機構”。

好好的手機號,卻被“誤標”成騷擾電話,這不僅影響人們電話的正常撥打接聽,也給“號碼標註”這樣的好功能抹了黑。

若此事僅僅是個例,吐槽一下然後尋求錯誤標註的取消,也就完事了。可經媒體調查發現,目前有多家平臺存在“錯誤標註”情況,要麼是惡意標註,要麼是因為數據不完整或者變更,而出現“誤傷”。總之,這不是個例,而是一種現象。

這樣的錯誤標註,責任應該完全在平臺方。因為既然在做“號碼標註”的功能,那保證標註信息的準確性便是應有之義,否則這個功能本身存在就沒了意義。可事實上,這些提供標註服務的軟件平臺,不僅對信息的準確性很少審核,甚至還開出免責聲明,企圖把本屬於自身的核實責任轉嫁給用戶,這便是“無理攪三分”了。

更奇葩的是,當事人向相關軟件平臺申訴取消,也達不到預期效果,而要想真正取消相關錯誤標註,還得通過第三方查詢網站花錢解決。這樣的第三方網站,有專門取消費,查詢費,查詢電話號碼被哪些軟件平臺進行了錯誤標準,“利益”便在這個環節產生了。

而且,花錢也不一定能了事,這個軟件平臺取消了標註,其他幾個軟件平臺的錯誤標註又會冒出來。這樣反覆,此事無休。

如此情況,很容易讓人懷疑相關軟件平臺和第三方查詢網站之間存在利益瓜葛。換句話說,這就是一條完整的黑色利益鏈條,軟件平臺在上游故意“放水”,又不積極解決申訴問題,相關當事人的訴求自然轉移到了下游的第三方查詢網站,並被要求有償取消錯誤標註。如此,可謂環環相扣,讓當事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這樣的黑色利益鏈若真存在,那必須要斬斷。對於這種現象,手機通訊運營商,負有管理規範的責任,應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國家相關部門一道,不僅要整治騷擾電話,也要聚焦並整治被“誤標”騷擾電話現象。

我國《網絡安全法》第22條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顯然,此類事件中的相關軟件平臺,沒有做到這一點,但實際上這些平臺大多仍逍遙法外,且賺著“黑錢”。所以,法律層面需要對這一點做出更多細緻規定,強化懲戒色彩,以求對相關軟件平臺惡意標註,形成真正約束力。當然,軟件自身技術層面的改進也不能缺位,這也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督與約束。

這類現象剛被曝光,涉事的第三方查詢網站“號查查”便停止服務。但若手機號被錯誤標註的現象不徹底改變,那未來還會有千千萬萬個“號查查”來鑽空子,並藉機牟利。所以,此事需要治本,讓錯誤標註轉化為正確標註,讓電話標註功能迴歸“便利”本源,而不是添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