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怎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呢?

愛笑的潔寶


《考工記-山東古代科技展》設計施

工分享。

基本陳列是博物館展覽中的重中之重,它代表博物館的策展水準、展陳設計水準,也是博物館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當我們承接到“山東古代科技展”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打造出既要將古代科技成就展現好,又要讓觀眾、專業人士認可,同時彰顯最新設計水準的展覽。

最終確定了“四個突破”的設計方向:

1、展陳設計突破傳統。

2、展覽方式突破類同。

3、展項手段突破單調。

4、參觀方式突破禁錮。

一、展陳設計突破傳統。

色彩運用找突破,大膽運用色彩,摒棄以往博物館展覽的單一色彩形式,根據不同板塊內容特點,找出符合該板塊氣質的顏色,最終確定了淡黃、群青、淺藍、土紅、淺褐、淺灰及黑白八種色彩作為展牆色彩組合,這在山東博物館展陳設計中還是第一次將多種顏色同時運用在一個展覽中。

展牆形式突破,按照黃金比例分割成異形版面,打破傳統的中規中矩,展示形式充滿動感和變化,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

二、展覽方式突破類同。

突破一般展覽的文物+圖文的方式,增加新媒體、新技術展示方式,採用模型、互動沙盤、場景復原、互動多媒體等方式,交互陳列,靈活佈局,再輔助影音效果,展覽方式有突破、有新意。

三、展項手段突破單調-精彩紛呈。

強調以互動體驗為主,被動參觀為輔,新形式、新技術,運用在各個展項,再現古人的智慧發明,觀眾可以親自操作,充分體驗,感知古人的發明創造,每個展項設置液晶屏播放詳細的動畫影片,清楚的講述每件發明的故事和原理。

進入序廳,“考工記—浮雕壁畫”前,最新技術打造的“魯班鎖立體結構影片”讓您感受古代文明與當代技術的完美結合,亦真亦幻,震撼衝擊。

“古代冶鐵器具——橐”,觀眾推動“皮橐”,冶鐵爐的電子煤炭隨之忽明忽暗,彷彿回到二千年前古人冶鐵的場景。

“穹頂星空”燦爛璀璨,觀眾輸入自己的年月日,你的星座就在星空中閃爍,星座形象從遙遠的太空中向你緩緩走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四周呵護。

“全息納米透明觸摸展櫃”,國內知名泥塑專家創作“阿膠製作流程”泥塑栩栩如生,觀眾在欣賞泥塑作品的的同時,在展櫃的玻璃上,可以神奇的互動瀏覽阿膠製作工藝流程多媒體動畫。

“360全息櫃”3D角色動畫詳細解讀“雲梯”的攻城過程,旁邊古城牆下精工製作的雲梯已整裝待發,只等一聲號令即可攻城破寨。

“記裡鼓車”隨著孩子們興奮的轉動車輪,木雕鼓手奮力的敲擊著皮鼓,每一次響起擊鼓聲,見證了古人行走四方的智慧。

“指南車”在孩子的手中不停的轉動,而車輛上的木雕人確永遠舉著他不知疲倦的手臂指向南方,令眾多孩子百思不解。

“夏侯摹宋人紡織圖”幾十個織工在各自的工序上,不知疲倦的忙碌著,彷彿看到了古代山東發達的紡織業。

懸在空中的“梁山古船”,再現古代造船精湛技術,感受運河漕運的輝煌歷史。

“活字印刷”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印製詩詞,感受“印刷術”的發明是如何讓文化走近尋常百姓家。

“魯班鎖”“華容道”“木椅拼裝”等益智互動遊戲,讓觀眾在遊戲中感受古人的智慧的,激發觀眾的興趣。

智能沙盤,讓歷史活起來,短暫瞬間,將古人偉大的發明清晰的再現於當代人的眼前。

大運河上璀璨的明珠“南旺水利樞紐工程”,智能技術將仿真沙盤、機械裝置、互動影片融合成一個系統,觀眾輕鬆操作可以看到調水系統如何通過船閘的開啟實現調水保運的功能。

“蓬萊水城”完美呈現了中國第一海防設施的輝煌,在海浪的呼嘯中,海上攻防、水城的設施等詳細呈現。

“臨淄故城”當您走近時,隨著“電閃雷鳴”聲,疾風驟雨傾盆而下,再現了幾千年前先人的智慧結晶,排水與城防有如此的完美設計。

四、參觀方式突破禁錮。

觀眾參觀方式上,改變以“看”為主,變成以“動”為主,改被動參觀,變主動參與,因此就要求展項設計上,互動項目為主,文物展示為輔,多媒體、動畫影片為主、圖文介紹為輔,互動項目製作做更是“精工製作”“堅固耐用”。

一系列的改變創新,讓《考工記-山東古代科技展》成為觀眾最受歡迎的展覽之一,自開展以來,每天觀眾的參觀人數都絡繹不絕。










陳列與數字媒體藝術


博物館對於中國來說是一件舶來品,從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震旦博物館,至今不過100多年的歷史,期間還經歷了多次戰爭,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曲折而艱辛。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推動了我國博物館事業飛速發展。現在我國共有博物館4000餘家,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但是從整體質量上來說,差強人意,無論是展覽展陳方面,還是社會教育方面,還是公眾參與度方面,和西方一些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展覽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的途徑,但恰恰在展覽展陳方面,確實我國博物館一個短板。各個博物館在展覽中,一直套用固定的模式,使得一個展覽看了序廳,甚至看了題目,就能猜到整個展覽分為幾個單元,每個單元展出了什麼樣的文物,習大大曾經在參觀博物館時,就明確指出,博物館在建設中,要突出館藏特色,彰顯地方文化的魅力,不要“千館一面”。

第一、突出地方特色,彰顯館藏優勢

博物館是地方歷史文化的最直觀宣傳窗口,每個地方歷史文化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在博物館總體設計之時,就要抓住地方文化特色,結合館藏文物的特點,說地方故事,述地方歷史。不要邯鄲學步,覺得其他博物館這個好,那個也好,學到最後不僅四不像,還丟了自己的特色。

第二,善於營造氛圍,激發觀眾興趣

這要求博物館在總體研究和設計之時,就要深入瞭解本地的館藏文物的特點和優勢,以文物為基礎,營造出適合這件的文物的展覽分文,激發觀眾興趣。以洛陽古墓博物館為例,這座博物館就在館內復原了上知西漢,下至遼金時期的代表墓葬25座,一下子就抓住觀眾們的心,不管是恐懼,還是好奇,結果都是一樣,讓大家記住了。

第三,發掘文物故事,讓文物發“聲”

現在一些博物館在研究設計一個新的展覽時,只是將文物簡單的堆砌在展櫃中,與其說這是一個展覽,不如說這是一個文物標本室,一個展覽下來,觀眾只記得自己看了很多文物,根本不知道策展人想要表達什麼主題。這就需要策展人,在策展時,要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通過展示這些文物,讓觀眾們瞭解一個時代或者一個地方的歷史。這樣才能打動觀眾,因其情感的共鳴。

第四,增加互動環節,讓觀眾參與進來

一個好的展覽,不是簡單的通過文物去說教,向觀眾灌輸策展人的想要傳遞的內容,而是要讓觀眾在參觀中,有互動,有參與感,這樣才能激發觀眾的參觀熱情,引導觀眾思考,這樣甚至可以讓觀眾碰撞出更多的新奇的想法。

第五,重視展覽藝術設計

展覽藝術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這個展覽能否在第一時間吸引住觀眾,如果不注重展覽的藝術設計,文物簡單的堆放在展櫃中,即使有再好的創意,吸引的互動方式,也會讓觀眾感到不舒服,現在展陳,藝術設計是關鍵。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大家心目中的好博物館的標準肯定各不相同,好的博物館各有各好的好,差的博物館都是一樣的差。在我的心目中,好的博物館好的展覽應該要符合這幾個標準,不知道您心目的博物館應該怎樣?


愛玩的想公子


博物館就其功能非常多樣,不同的博物館的功能不同,但整體來說,博物館應該發揮其公共性,如果只是一個賣票的文物保險箱,其意義就不大了。

我國博物館事業起步較晚,偏重博物館的收藏、整理、學術研究功能,忽視了展示、社會教育的功能,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大量藏品不對公眾開放

從保護文物的角度說,這無可厚非,但文物的意義就在於展示,如果永遠深藏不露,這其實是巨大的社會浪費。

由於中國博物館人才比較少,人員流動比較快,所以目前大型博物館缺乏人手,館藏文物要展出,需要做很多工作,除了安保外,還需編目、鑑定、寫說明,對於特別珍貴的,只能做仿品,這個工作量是非常驚人的,目前國內一流博物館展出文物能做到5%就很不錯了,而更高級一點的主題展覽,往往幾個月才能搞一次,遠遠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

此外,中國博物館的數字化工作做的不到位。如果數字化充分,其實很多文物可以在網上展示,既節約空間,又節約時間,而且也能保護文物。但只花錢不賺錢,各博物館缺乏動力,即使已經運行的數字化博物館,怕被盜版,往往也不提供最優秀藏品的照片,照片的質量也比較差,此外有的還會打水印,非常影響觀看。

總之,我們許多博物館沒有起到社會教育功能。

其次,公共服務意識比較差

目前各大博物館的服務只滿足於講解、編目、講座而已,缺乏延伸性的服務,倒是紀念品開發因為有利潤,如今日漸豐富,是做得最好的部分。

經常去博物館的人會發現,我們的博物館管理是比較差的,很多藏品無人管理,有的甚至落了很多灰,參觀起來也不方便。好在國人逛博物館意識還不太強,所以許多博物館沒人去,這樣尚能參觀,如果內行越來越多,重要展覽空間人滿為患,那麼展覽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今國內博物館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故宮、頤和園等博物館基本不愁客源,還要限制客源,但說實話,遊客就是來看個新鮮,並沒有學到什麼,接待他們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博物館功能,反而會產生負面效果,而其他知名度不太大的博物館則門可羅雀,只能靠公關財政勉強支持。

曾採訪過臺北故宮原負責人周功鑫教授,對於博物館如何吸引遊客,她提出了幾個見解:

1、要有服務意識

很多博物館工作人員想做研究,忽略了教育是博物館的根本。

2、遊客很好找,可以從身邊做起

最簡單,可以拉社區的人來,可以拉朋友來,為什麼博物館工作人員不願意拉?因為他們自己都覺得逛博物館沒價值,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其中價值在哪裡,如何做出價值來。

3、博物館應該上門

老百姓不來,博物館可以上門去,可以深入社區做活動,總之充分介紹自己,這也是社會教育,博物館是教育者,誰也沒規定必須在博物館建築內才可以進行。你多上門,大家對博物館的瞭解才更多,才會考慮來看看。

4、要給老百姓有用的東西

大家來博物館了,就不能讓大家覺得到博物館就是來吹吹冷氣、歇歇腳,而是要把實實在在的東西給出來,能不能把講座做得更好,把展示變得更近生活,不僅讓人們看展覽,還能摸摸展品(當然是複製品),還能體驗一下展品呢?

5、博物館要與時俱進,不是隻展覽舊物

博物館關鍵是要引導人們去創造新知,不等於把文物簡單陳列一下。日本古代文化比中國要差很多,但日本設計、日本風格在今天國際上的影響卻很大,因為人家不斷推陳出新,我們則總是固守過去。展覽文物,一是提高民族自豪感,二是要在古人的基礎上去創造,去探索適合當代的形式。所以應該多搞主題展覽,應該多和當代生活結合起來,比如故宮做歷代傘、歷代扇子的展覽,就會比較接地氣,與現實生活有關係,大家能看看過去皇帝是怎麼用的,和我們今天有什麼區別。

周功鑫教授的想法確實很有借鑑意義。


老虎他爹


首先你要定位你的博物館想要幹什麼?再有你的東西再好也得有人看有人認可。我認為所有失敗的博物館都失敗在有幾件好東西就要收錢,懂得的看幾次就行了,不懂的看一下就走了,我想說的是博物館最大的優勢就是文化,如果你請幾個真懂文物的在博物館裡喝茶談文物有真東西真文化我想是能留住人的。以上淺見,以博一笑。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