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症患者是喜歡孤獨還是害怕孤獨?

手機用戶50031213474


孤獨症,臨床上首次描述是在20世紀40年代。1943年,美國醫生Kanner跟蹤報道了11例患者,因為這類群的患者有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怪異的、重複性的儀式性行為;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等特點,所以Kanner將其命名為“早期嬰兒孤獨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所以,孤獨症患者不能說是喜歡或是害怕孤獨,而是在普通人群的眼中呈現出孤獨感。

首先,語言及言語能力是良好溝通、交流的基礎,而孤獨症患者在這方面能力的缺陷和滯後直接影響了其交流的有效性。

其次,刻板行為和興趣狹窄也是孤獨症的核心表現特徵,一方面過激、偏執的刻板行為容易讓旁人產生畏懼和退縮,另一方面,狹窄的興趣很大程度限制了孤獨症患者交往的可能性;

最後,社會交往障礙是孤獨症最難康復、干預的環節,也是終其一生需要積極正視的問題,孤獨的標籤也因此給患者群體牢牢貼上了。

孤獨症與孤獨是兩個相差甚遠的概念,相信我們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早期康復,加強融合教育銜接,做好職業重建,孤獨症患者們終能“走出孤獨”,擁抱自己,擁有朋友。

羅格家庭心理畫,關注自閉兒,我們一起努力!


羅格家庭心理畫



精神科醫生汐煒


應該這麼說吧,不是喜歡和害怕,而是無法感知孤獨。

孤獨症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閉症,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有很重要一點就是,患者缺乏對情緒情感的覺察和反饋,無法講情緒命名。他們不是不聽你的話,不按老師的指示做事,而是他們沒辦法像正常人那樣對反應及時反饋。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孤獨症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為病症有孤獨二字,就狹義地理解,孤獨是他們的特徵。他們只是比正常孩子再指令和反應方面更慢一些。所以給予孤獨症患者明確的指令,是訓練他們的重要方式。

現代醫學任然無法給出孤獨症,病因的解釋,很多研究表明產程過長,和感統失調對孤獨症有很大影響。

很多高功能孤獨症患者,智商正常,甚至學業優秀,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華,如記憶,數學運算,繪畫等。只是在後期社會交往和適應性上會受到影響。

所以,對孤獨症患者不應歧視或者誤解,應及早治療干預,通常幼兒園就能診斷。嚴重患者應在特殊學校治療學習,對恢復更有幫助。





黃桃貓


他們在與人建立溝通關係時大多都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所以會逃避或無視別人對他們的交流,輕一點的雖然不會那麼焦慮但也不會產生很好的興趣,我們可以想想正常小孩是很喜歡別人關注他們和他們互動交流的。

他們對關注別人和別人的關注不產生興趣的同時,就會產生大量無聊,有一部分情緒穩定的患者能找到算術、看書認字等來打發無聊,所以他們某一方面的知識要遠遠超過正常孩子(所謂的天才),而有一部分情緒浮躁不安的患者,就忍不住無聊,座立不安,一直在尋找自我刺激,表現為多動、注意力障礙、喜歡出去亂跑、拒絕回家等


飄萍過客


她說我誰都打不過,不知道她為什麼這麼想。不可能喜歡孤獨的,有人陪她還是非常開心的。


HD一BMV


他們不會有孤獨的感覺,沒有十分明確的情緒感覺。比如你在哭泣他不會知道這是悲傷。


錦屏人80


習慣孤單,天生喜歡那種孤單感,也並不覺得自己孤單


我自把酒言歡笑紅塵


孤獨症的孩子沒有孤獨之說,低能型的孤獨症基本連認知都沒有,高能型的也很少與別人接觸,無法正常和人溝通和交流的


肉肉29880966


是感覺孤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