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患者是喜欢孤独还是害怕孤独?

手机用户50031213474


孤独症,临床上首次描述是在20世纪40年代。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跟踪报道了11例患者,因为这类群的患者有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情感接触;怪异的、重复性的仪式性行为;缄默或语言显著异常等特点,所以Kanner将其命名为“早期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 autism)。

所以,孤独症患者不能说是喜欢或是害怕孤独,而是在普通人群的眼中呈现出孤独感。

首先,语言及言语能力是良好沟通、交流的基础,而孤独症患者在这方面能力的缺陷和滞后直接影响了其交流的有效性。

其次,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也是孤独症的核心表现特征,一方面过激、偏执的刻板行为容易让旁人产生畏惧和退缩,另一方面,狭窄的兴趣很大程度限制了孤独症患者交往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最难康复、干预的环节,也是终其一生需要积极正视的问题,孤独的标签也因此给患者群体牢牢贴上了。

孤独症与孤独是两个相差甚远的概念,相信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开展早期康复,加强融合教育衔接,做好职业重建,孤独症患者们终能“走出孤独”,拥抱自己,拥有朋友。

罗格家庭心理画,关注自闭儿,我们一起努力!


罗格家庭心理画



精神科医生汐炜


应该这么说吧,不是喜欢和害怕,而是无法感知孤独。

孤独症谱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闭症,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患者缺乏对情绪情感的觉察和反馈,无法讲情绪命名。他们不是不听你的话,不按老师的指示做事,而是他们没办法像正常人那样对反应及时反馈。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孤独症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病症有孤独二字,就狭义地理解,孤独是他们的特征。他们只是比正常孩子再指令和反应方面更慢一些。所以给予孤独症患者明确的指令,是训练他们的重要方式。

现代医学任然无法给出孤独症,病因的解释,很多研究表明产程过长,和感统失调对孤独症有很大影响。

很多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智商正常,甚至学业优秀,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华,如记忆,数学运算,绘画等。只是在后期社会交往和适应性上会受到影响。

所以,对孤独症患者不应歧视或者误解,应及早治疗干预,通常幼儿园就能诊断。严重患者应在特殊学校治疗学习,对恢复更有帮助。





黄桃猫


他们在与人建立沟通关系时大多都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感觉,所以会逃避或无视别人对他们的交流,轻一点的虽然不会那么焦虑但也不会产生很好的兴趣,我们可以想想正常小孩是很喜欢别人关注他们和他们互动交流的。

他们对关注别人和别人的关注不产生兴趣的同时,就会产生大量无聊,有一部分情绪稳定的患者能找到算术、看书认字等来打发无聊,所以他们某一方面的知识要远远超过正常孩子(所谓的天才),而有一部分情绪浮躁不安的患者,就忍不住无聊,座立不安,一直在寻找自我刺激,表现为多动、注意力障碍、喜欢出去乱跑、拒绝回家等


飘萍过客


她说我谁都打不过,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想。不可能喜欢孤独的,有人陪她还是非常开心的。


HD一BMV


他们不会有孤独的感觉,没有十分明确的情绪感觉。比如你在哭泣他不会知道这是悲伤。


锦屏人80


习惯孤单,天生喜欢那种孤单感,也并不觉得自己孤单


我自把酒言欢笑红尘


孤独症的孩子没有孤独之说,低能型的孤独症基本连认知都没有,高能型的也很少与别人接触,无法正常和人沟通和交流的


肉肉29880966


是感觉孤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