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摩崖造像


佛教石窟是分佈在絲綢之路上的藝術明珠,從南亞印度的阿旃(zhān)陀石窟,經中亞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到中國新疆的克孜爾石窟,可以管見佛教文化流傳的歷程。

石窟寺藝術在藏傳佛教中也頗為興盛。如被稱為“吐蕃第一窟”的拉薩藥王山查那路甫石窟,是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遺存。

在四川、青海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藏傳佛教造像。但在青藏高原之外,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摩崖造像群極為罕見。遼寧海棠山的摩崖石刻造像群,可能是一個孤例。

海棠山,位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鎮,為醫巫閭山之支脈,是蒙古高原到遼河平原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早在元朝時期,蒙古族就已信奉藏傳佛教。

17世紀初,蒙古貞部落從呼和浩特遷至阜新,藏傳佛教也隨之傳播。

明崇禎三年(1630),即皇太極天聰四年,皇太極邀請乃濟託音呼圖克圖在蒙東傳法,並建瑞昌寺,此為阜新歷史上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此後,阜新地區陸續建有喇嘛廟369座,共有喇嘛5萬餘人。其中,規模最大的寺廟便是普安寺。

普安寺所在的海棠山有很多裸露的岩石。藏傳佛教傳入海棠山後,依天然岩石之形狀,在岩石上雕刻佛教造像與題記。

據載,在不到300年的歷史中,共刻有造像1400餘尊。迄今仍保存有龕刻183龕,造像270餘尊以及漢、滿、蒙、藏文鐫刻的題記50餘處,集中分佈於南區、中區和北區三個區域。

漫步海棠山,如進入佛國,眼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摩崖造像,有佛像、佛母像、菩薩像、度母像、護法像、人物像等,其中護法像數量最多,有22位。造像的形象千姿百態,有的慈眉善目、面露微笑,有的慧目圓睜、呈忿怒相,有的結手印,有的持法器,有的站立,有的禪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