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當營業員拿2000塊,也不願意去廠裡打工拿5000塊?

QQ湖北佬


如果說進入工廠就可以看到未來的人生,這或許是年輕人不願意選擇的主要原因。其次,年輕一代的不用為吃穿發愁,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因此,他們的選擇會更多元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觀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的崛起,不再進入製造業成了一種共識。

我曾經問過很多工廠的同事,就一個問題,我問他們是否願意自己的孩子進入自己所在的工廠,他們無一例外的回答說不願意。

根本原因呢?其實也並不是工資待遇的問題,第一,目前國內大多數的製造業EHS環境相對較差,員工的工作環境不舒適,第二,勞動強度較大。這兩個問題比較集中。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似乎在製造業更多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因此很多年輕人並不是非常的願意等待,他們希望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快速成功的捷徑中。但是,哪有任何一個行業或者職業不需要時間的沉澱,不需要刻意的練習呢?快速的捷徑最終的結果就是坍塌。

營業員是銷售職業的一種,其實也是需要懂得專業知識和銷售技能,混日子肯定是不可以的。但是營業員的工作時間相對寬鬆,自由,而且環境舒適。這是年輕人選擇的原因之一。

因此,一個企業若想找到人,年輕人,更多的是應該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樓主上面所提的那些待遇問題,其實並不是年輕人所想的,針對他們的想法,可以有如下的一些舉措:

  1. 公司在行業的地位,以及員工在公司發展的路徑,塑造願景。

  2. 進行年輕人喜歡的文化建設,例如抖音啦,新媒體傳播啦等等。

  3. 改善工廠的環境,讓每個人可以舒適的工作。

  4. 形成傾聽思維,打造年輕社群。

實體經濟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製造業發展強大了,其他的產業才能夠跟隨著發展。國家目前對EHS方面的整合,就是讓山寨小廠逐步淘汰,讓更健康的製造業形成規模效應,最終形成良性循環。因此,製造業的未來還是會非常的好,但是這也取決於每一個企業經營者的思維。例如格力的董小姐動不動就給員工加工資,福利待遇又很好,員工當然願意去了。

很多時候,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尊重員工,員工才會重視企業,最終擰成一股繩。


精益工作法


為什麼很多人現在都不去工廠上班呢?寧可去做工資很低的工作比如:超市營業員、小時工臨時工、飯店服務員等,


特別是現在的95後00後,更是不願意去工廠上班,導致現在的工廠很多都招不到人,我以前也去工廠上過班,以前的工廠是很牛的,都是工廠在選人,只要不符合要求的全部都不要,特別是女生很多的廠更是難進,那時很多男生想盡各種辦法都要進女生多的廠,以前是工廠選人,現在是人選工廠,搞得現在工廠一點脾氣都沒有,現在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什麼呢?有以下幾點因素:

1.上班不自由,規矩特別多。

現在很多工廠只要你進了工廠的門,規矩就特別多,感覺就像坐牢一樣,手機也不能帶在身上,上廁所打報告,喝水打報告,想要抽菸得忍著,得等到休息時間才行,中途休息時間10分鐘,時間一到又繼續去工作。

2.沒前途。

現在的年輕人出來工作,首先不是考慮工資多少,而且要看看這工作有沒有前途,沒有前途根本不會去做。

3.找不到對象。

以前工廠裡面女生還挺多的,很多男生進廠就是想找對象,但是現在工廠裡面女生就很少了,男生進廠一看全是大媽,不跑才怪,所以現在男生都不想進廠了。



4.工作辛苦,時間太長,熬夜。

工廠基本都是12小時2班倒,白班12小時,夜班12小時,就這樣無限循環,3班倒的很少,長白班的就更惜少,有的工廠上班都是站著上班,本來工作時間長,就會讓人精神很疲倦,加上熬夜,還要站著工作,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就受不了。


5.得不到尊重。

在工廠上班的人很多權利都被剝奪了,工廠強制性加班,請假不批准,這些老闆就是把人在當機器使用,把人當作賺錢的工具,根本沒有人情味。

所以為什麼寧願去超市做營業員,也不願意去工廠,雖然工資少,但是離家很近,人生自由,沒有太多規矩,最重要的一點是感覺自己像個人,而不是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


蕭小白探討


來說說我的感想吧 本人今年32歲 小孩7歲 生了小孩之後 在家帶小孩直到讀幼兒園 家裡條件也不允許我在家繼續玩 正好離家不遠有個編織袋加工廠 做計件的 剛進去學的時候 早上送小孩讀書去 然後去工廠 下午4.30接小孩,第一個月就1400多,還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直到現在我還在那廠上班,工資也才4000多,5000都沒到過,工人是換了又換,每天都要低頭坐在那,手一直動,也接觸不到什麼新朋友,沒辦法,小孩沒人帶,工資沒有每個月發 ,老闆不會管你,也自由, 年底也沒年夜飯 獎金也沒有,在農村小孩帶帶 自己上班賺個3000多點 別人都說好,殊不知每天上班有多累,小孩有人幫忙帶,誰會跑工廠上班 又累又髒 夏天還熱死 冬天衣服穿多還不好做事 ,還不如在超市上班來的自在


那年冬天45031451


工廠工資看著很高,仔細一算是很不划算的。我就以我的親身經歷,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工廠工作枯燥乏味,勞動強度大,加班是常有的事情,每天身體痠痛,睡眠質量非常差,每天都是暈乎乎的。前幾年在一個電子廠實習,長白班,早7晚9,這個時間還是一個官方的說法,實際上我們晚上12點前很少下班,因為當時是計件的,每天都在拼命趕貨。幹了一段時間,手腕一直腫著,我一個同學負責用酒精清洗產品表面的油漬,一週左右,手被酒精泡的潰爛。

第二,工資待遇。我們當時幹了兩個月,第一個月工資發了4500,高溫補貼和餐補發了240,第二個月工資4200,但因為提前離職,餐補只發了100,高溫補貼沒有。在這兩個月裡面,吃飯花費了1200左右,水費電費房費300,還扣除了一些稅,淨賺7000塊錢。兩個月因為工廠在趕貨,只休息了三天,平均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這樣算下來,實際上工資是很低的。

第三,晉升機制狹隘,看不到未來。在工廠裡面,一個車間主任管理幾十個小組長,一個小組長管理一二十個員工,就以我們當時的生產線為例,有兩位員工工作十幾年,還是一個流水線的裝配員工,每天週而復始的重複著機械的動作,閉著眼睛都能幹活。在工廠時間長了,人都是麻木的,眼神也會變得呆滯。

工廠裡面的產品,本身技術含量很低,導致他們的產品利潤也低,他們盈利的方式就是靠量賺錢。看著很高的工資,實際上是自己犧牲了很多東西換來的,是得不償失的。營業員工資看著低,但是他們工作時間短,自己對於時間有著更多的掌握權,離家近的話,還能方便照顧家人,這些優勢都是工廠所無法比擬的。個人意見,如果只為錢的話,可以選擇去進工廠,如果想要兼顧家庭和工作的話,進工廠並非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西瓜二哥


人們選擇一個工作,首先看收入的綜合性價比,其次看發展前途,再次看穩定性和安全感。具體問題一定要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說,現在的流水線一線崗位,吸引力大幅下降,這種的趨勢還將繼續,導致一些加工廠很難招到合適的工人,一些工廠正要向更窮的東南亞國家遷移。

第一,現在的人們找工作,首先注重綜合性價比。舉例說明,在家門口的2000元,說不定比遠離家庭的5000元要合算。體力精力與回報的性價比,輕輕鬆鬆的2000元,比加班加點累的半死甚至有職業病的5000元,更受歡迎。在流水線上每天一動不動坐10.5小時5000元,不如可以隨時走動的服務員2000元,不如可以請假的坐辦公室的文員。

第二,年輕人找工作,還要考慮成長性和發展前途。這個故事很流行,就是一個女孩寧願4000元的星巴克,不選5000元的流水線。這就是選擇了成長性。在流水線上幹一輩子,也就會加工那個零件的某個動作,人都呆傻了。在星巴克工作,可以接觸許多商務精英,說不定能遇到真愛,另外學習咖啡技術,也可以轉行做咖啡師,升級為管理者。

第三,再看穩定性和安全感。我們單位以前就是,許多職工子女寧願在國企裡掙2000元,也不願意去大城市打工。不要怪孩子們不吃苦,有許多企業不穩定,今天好好的,明天就倒閉了。還有一些女孩子到小私企工作,總說老闆色眯眯的,家長能放心嗎?

總之,越來越多的企業找不到合格的一線工人了。主要還是因為錢沒有給到位。年輕人的擇業觀念也變化了,追求更好的工作環境,甚至今年招聘季喊出了“沒有咖啡室健生房”的公司不去的口號。人才市場也是市場經濟,工資的具體數字,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對比因素,人們也要綜合考慮崗位的收入、穩定、安全、長久等各種因素了。


職場火鍋


工廠和商店是兩種工作模式。

看似一樣,都是按時上班按時下班,但從工作期間,就決定了兩種人的生存狀況。

工廠:封閉式的工作環境,每天重複不斷的做著一種工作,上下班時間都在廠區哪也去不了,如果幹的慢會被還不如你的人罵你,如果稍微休息一下,就會有人過來對你不停的罵,每天見到的人都幾本一樣,聊個天都會被人叼。

商場:開放式的工作環境,每天的工作內容重複但不固定,上下班隨心所欲的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如果幹的慢也沒人罵你,如果幹的累了還可以休息,每天可以見到不一樣的人。

更重要的是,工廠的工作氣氛是壓抑的,要像一個機器人一樣的幹到死。

商場與其相反,可以說為所欲為。



我是三十歲的小哥哥


原來我姑媽就是在超市做營業員的,後來感覺工資低,就跑到珠海做了兩年回去了

回去之後就去做營業員了,又做了兩年營業員,就自己貸款開了一家小店做生意。從她這個事情上,我感覺到做營業員,也是有三種的,那看你屬於那一種啦


第一種營業員,她在做的過程中,雖然工資低,但是她的目的就是為了積累銷售的經驗和所在行業的行情做一個細緻的瞭解,只有自己什麼都幹過,以後自己做老闆的時候,才更加好管理和了解行情


第二種是家裡要照顧,不能跑太遠,可以接孩子上學放學的,做營業員,又兼顧照顧家庭總是要比全職太太日子過的更加充實,也有一部分是身兼多職的。一邊做著營業員,一邊打著零工。

第三類就是純屬,不太想太累去做營業員的。

總結一下,無論是做營業員,還是打工都不重要,重要的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吃飯,只不過社會分工不同。沒有什麼拿來比較的

大家好,俺是小玲瓏尋匠心,俺是80後,及時行樂的射手座,目前任職TWS藍牙耳機模具廠網絡營銷,喜歡讀書,運動,自媒體寫作,現代詩愛好者,影視局愛看諜戰片,工作中的女漢子,生活中的軟妹子。熱情奔放不是俺的正確標籤,但是樂於奉獻是俺的打開方式。希望遇到擁有有趣靈魂的朋友們和我一起在頭條的路上,共同成長!來吧,來吧,來撩吧

一根蠟燭可以點燃一千根蠟燭,而它的生命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幸福是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弱的。 ——Tal Ben-Shahar 幸福的方法 我願意做這根蠟燭,你願意 靠近我,溫暖你嗎


小玲瓏尋匠心


這個問題應該是不難理解的,案例別的答友已經列舉了很多,我來做一下總結:

一:營業員這份工作能學到一些技能,職場上升空間要比工廠相對更大。

二:工廠5000完全是沒日沒夜加出來的,工作量比營業員大很多。工廠流水線作業上班時間幾乎沒有一點偷懶的可能性,而營業員工作量彈性很多。相對也就輕鬆很多。

三:工廠上班肯定是藍領,營業員是算得上白領的。這一點在年輕人心中非常重要!前都叫打工妹,後者可能叫美容師。在別人眼中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

四:年輕人更在乎自由自在隨心被尊重,不是70後80後被現實壓垮的一代,現在農民工比工廠上班的賺得多多了,為什麼那麼多人在工廠上班不去做農民工呢?

五:營業員上班可能也要穿工作服,但是營業員的工作服可以叫制服,職業裝,是很好看的,工裝呢?與囚服有多少區別?讓現在的90後95後穿得難看,這比不發工資還難受吧!

圖二還是賣家秀的效果,想想這樣的衣服穿成買家秀的效果。


春哥聊電商


這個道理不難解釋。

營業員相比較廠裡打工,有很多優勢:

1、營業員工作時間相對固定,不會經常加班;

2、營業員每天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而廠裡每天對著機器,相處的人比較單一;

3、營業員的工作環境,相比較工廠,不會那麼吵雜、單調;

4、營業員的工作地點大部分在市區,比較熱鬧,下班可以有地方逛,而廠房大部分在市郊,每天活動範圍固定,廠房--食堂--宿舍;

5、營業員激勵的方式比較多,有表場、晉升、慶生等等,相比較而言,工廠的就是多勞多得,多勞多得,多勞多得;

6、營業員可以打扮比較得體現代,大部分需要化妝,而廠裡工作就是樸素的工作服,不必太在意妝容;

7、營業員聽起來不錯,打工仔、打工妹聽起來比較... ...

8、... ...

是的,工廠裡的絕對收入比營業員高,但不少年輕人並不十分缺錢啊!更重要的,相比較自由、交友、成就感、成長、外人評價,哪個更重要呢?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

作為工廠一方,除了用高收入吸引人,其它激勵因素,也是要多考慮的:

1、有的工廠,在廠區有咖啡廳,有健身房,有乒乓球桌,工作工作累了,可以在這些地方休息一會兒;

2、有的工廠,定期舉辦相親會,把年輕人個人問題列入管理者的考核指標;

3、有的工廠,每天都有舞會,定期舉辦運動會;

4、有的工廠,還設有“情緒發洩室”,對壓力大的員工,提供情緒舒緩的工具,專門有心理干預師全天候工作;

5、有的工廠,定期有請模特空姐來上禮儀、彩妝的培訓,學走模特步,還有選美比賽;

6、... ...

我說這些,並不是用來“拉仇恨”的,然而,這卻是實實在在工人在關注的。誰關注的早,關注的多,或許就能招到更多、更優秀、更敬業的工人。


冷暖職場


現在的年輕人就不用說了,熬不了苦,寧願要輕鬆自在但又不困身的工作也不做辛苦熬夜工資高的工作。

有一回我去一個老闆的別墅借住了一晚,晚在一個小書房裡,因為沒有被子和枕頭,想到旁邊住著三五個年輕人的房間去看看有沒有枕頭借一下,燈都還沒開我就看到他們的被子和枕頭髒髒的,還有一點接受不了的味道,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就是這樣,寧願打一份工資不高的工作,可以早收工,然後晚上就一起去酒吧直到深夜還捨不得回去睡覺。

現在的年輕人換工作還是很頻繁的,很多工廠和企業想招到年輕的刻苦的工人真的不容易。有些時候他們也受不了氣,要是老闆敢罵他們,可能第二天就會不聲不響走人,更別說禮貌一點辭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