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北閣
我來說說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是男人一生必看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上映於1994年,
三次和弗里曼談話是劇情裡面最經典之一,裡面的劇情真的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表達完的,真心希望你們去看看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至今20多年,觀影熱度依然不減,豆瓣評分9.5,超98%的人給予四星或者五星評價。這是一部需要時間慢慢去看的電影,不同的人看完後有不同的感悟
如果讓你在監獄裡度過20年你會花將近19年做這樣的事嗎??
沒錯,安迪在剛開始到結束一直都在做這件事要知道,待監獄裡的人時間久了會形成體制化,就像裡面從20歲坐到70歲的老布,還有坐了30年的瑞德,當他們在一次吃飯時,聽說老布刑滿獲得釋放時,老布卻拿著刀對著獄友的脖子,哭著說,不想出去。
瑞德說了那句很經典的話,“監獄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剛開始進來時,你恨之入骨,然後你習以為常,最後卻無比依賴這裡。你被判處無期徒刑,就像交出了自己的一生。”
最後,老布還是在旅館裡自殺了。
這句話就像我們的工作,我們不敢去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那他那個領域有多好,因為我們工作時間長了就會被體制化
最後一張圖是大家看完這部電影的啟發,當然我自己的啟發也很多,希望大家也去看看這部非常不錯的電影
阿東說電影
小時後我父親養過一隻鳥,關在籠子裡養的,養了很久,每天早上它都在嘰嘰喳喳的叫喚,吵個不停。某一天小鳥的叫喚不再那麼頻繁,我跑去觀察了會,以為它生病了,試著逗它,看它眼睛依然活靈活現,我打開鳥籠,鳥飛了出去,嚇的我半死,以為它跑了不再回來,沒承想,過了不到幾分鐘它又自己飛回到鳥籠裡。我趕緊關好籠子不禁暗喜,這鳥真傻,給機會都不跑。
後來我看了《肖生克的救贖》,裡面的老布,那個監獄裡的圖書管理員,刑滿釋放了,在監獄裡呆了一輩子,不知道是五十年還是六十年,總之是從小犯錯就坐了牢,在監獄,他的生活有規律,受人愛戴,不愁吃穿,也有事幹。出獄後的老布就上吊自殺了,起初覺得挺可憐,終究認為還是沒必要自殺吧。直到我想起了我家鳥的事,如果這人是鳥,把鳥放到陌生的環境裡,讓他自己覓食自己找伴,自己搭巢,你以為是給他自由,其實是讓他自生自滅。
電影裡瑞德跟假釋官談話的前面幾次,是報希望出去的,有著積極的願景,想出去看下多年沒有接觸過的世界。他給假釋官的談話裡充滿了期待和渴望,各種承諾和保證,他的生活技能,思路看起來還是社會上那一套阿諛奉承,陽奉陰違,儘管他多麼的真誠與善良,可在他不純粹的內心裡依然活著那個犯錯的小孩。事與願違,假釋官沒能給瑞德機會,是制度的強悍和不近人情把他的自由扼殺了,要把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沾染上社會陋習的靈魂徹底給洗掉。直到他心靈深處完全覺得連悔恨都是多餘的時候,才是那個"小孩"被消滅的時候。他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機會溜走,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自由被剝奪。後來他想明白了,他清楚的知道出去和不出去只是換個環境生活,與其在外面的世界找生機,不如安逸的在監獄裡活著,這樣他還可以靠自己在監獄裡的資源過得比外面精彩。
無所謂出不出去,心被囚禁,到哪裡都是監獄。所以到最後那次申請答辯他已變得無所謂,內心已不在被囚禁。假釋官看出來他內心的自由度和心理空間,也依賴司法制度的管理給刑滿釋放的犯人找到超市收銀的工作。其實在瑞德來看只不過是換個地方坐牢。外面的世界似乎比監獄還充滿不確定和恐懼。每當他上廁所打報告,吃飯打報告,旁邊的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出入也都是一個人,跟外面的社會格格不入,他就像關在籠子裡多年的鳥被放出,可他找不到夥伴和實物,那時候的他知道這才叫絕望,外面比監獄更加無情。出獄後的社會才是他人生路上又一堵高牆。是制度剝奪了他內心裡那個渴望自由的小孩,硬生生地把枷鎖銬在了他的心裡,即使走出監獄,也是牢房。
附加:
有人留言說文章沒有直面回答為什麼前兩次不放偏偏最後一次才放他出獄?
還是借用鳥的比喻說吧,如果把鳥放進鳥籠沒養幾天,它會叫喚不停,這代表它想逃離這個籠子,它渴望自由自在的飛翔,把籠子打開,鳥就不會飛回來了,這時的鳥還是鳥的本性。瑞德的前兩次答辯他有各種保證和期待,這就表明了他對自由的渴望。他嚮往美好,這無可厚非,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美好期待矇蔽了觀眾的眼以為假釋官不講人情。恰恰不是,因為假釋官知道他的渴望背後是想逃離,一個想逃離的人會是真正的救贖嗎?犯錯就要勇敢承擔,逃離就是對後果的無視,就不是真正的救贖。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恰恰是這個道理。
拍案磚家
這部電影我沒看過,接到邀請後我把電影看了一遍,簡單說說我的理解。電影裡面前後共見了3次假釋官,但是根據後面10年見一次的頻率,他應該在第十年時候也見過一次,不過電影沒體現出來。
瑞德第一次見到假釋官是他進入肖申克監獄的第20年,這時候的他充滿了出去的希望,從他回答問題的表情能看出他很認真的回答了假釋官的問題,渴望能夠假釋,他還年輕。
第二次見到假釋官時,他已經在監獄呆了30年,因為經歷了布魯克出獄後自殺的事件,瑞德已經不想出去了,他回答假釋官問題時表情很猶豫,這時他已經沒有出去的強烈願望,他已經放棄了出去的希望。
瑞德第三次見到假釋官時是他在監獄裡的第40個年頭,他已經徹底失去了出去想法,甚至是害怕出去,因為這個時候他已經老了,他知道自己出去後的結果會和布魯克一樣的,他故意氣假釋官想繼續留在監獄裡,假釋成功並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擔心,出獄後雜貨店老闆告訴他上廁所不用報告時他竟然尿不出來了,如果不是安迪留下的信他的結局要麼是回到監獄要麼就是選擇和布魯克一樣了結自己的生命。
當人失去了自由以後會被剝奪一切,除了自己的思想,沒有了思想失去了希望以後就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長期的生活習慣會改變一切,就像安迪說的監獄高牆 ,開始你會痛恨它,慢慢你會喜歡它,最後你會離不開它。人活著就就要有希望
昊子軒
一入監門深似海,來到肖申克,就不要奢望自由了。有機會出去,10年一次,假釋談話。效果如何,瑞德有發言權。
他是監獄裡的資深老油條了,人脈深,路子廣。能夠在魚龍混雜、三教九流的肖申克監獄謀得一個安身角落,並且靠倒賣資源獲得一定地位,自然有其過人之處,會看人、會說話是免不了的。可以想象,當瑞德第一次參加假釋談話時,他會多麼重視這個機會,務求走出監獄,得到久違的自由。
然是事與願違,儘管他用最標準的套話表達自己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決心,希望能夠得到重新做人的機會,聽慣這一套說辭的假釋官還是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個否決。深受打擊的瑞德第二次假釋談話時,沉穩了許多,不再那麼慷慨陳詞了。畢竟10年冷板凳不好坐,再被看成是演戲演砸了可不好。然而儘管小心翼翼了,這一次還是被否決。
第三次面見假釋官,瑞德已經在牢裡呆了40年,鬚髮變白,年紀一大把,眼神都變了不少。他已經看慣監獄風雲,認清人性百態,也已經熟悉和接受了在監獄裡耗去大半生的命運。在剩餘不多的生命裡,出去不出去,自由不自由,對他來說已經沒什麼意義。既然假釋已經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無欲則剛的他在假釋官面前反而可以放鬆地表達自己了。他的表達也很簡單,那就是去你的假釋,老子不需要了。他也不是洩憤,而是看清之後的平靜。自由不能說不是好東西,但這東西的主動權掌握在別人手裡,何苦爭取?
結果呢,這一波反傳統操作換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他被同意假釋了。
為什麼呢?影片裡沒有交代假釋官的思路,我覺得不外乎這幾種可能:
1.正如瑞德理解的那樣,假釋不假釋的關鍵不在於犯人自己,而在於假釋官。不管犯人說些什麼,假釋官都有自己的判斷,而且無須告訴你判斷的理由。這就有點隨心所欲的意思了,類似於傳說中的簽證官看心情給簽證吧。關了40年的老犯人,估計放出去也沒什麼破壞力了,說不定假釋官本來就打算給瑞德假釋的,根本不需要聽他本人的陳述;
2.假釋官就是看瑞德不順眼,就是想逗他玩。他越是想出去,假釋官越是不遂他的意。他越是無所謂,假釋官越要他嘗一嘗身上套了40年的枷鎖一下子卸去之後的滋味。估計那時瑞德不會覺得自由的空氣多甜美,只會覺得頭暈目眩腳步踉蹌失去人生定位。事實上,瑞德剛開始過假釋生活的一段日子,真的就是這樣,茫然得差點都要自盡了。
3.假釋官見多識廣,目光如炬,熟悉獄中老油條們的心理,對於什麼是裝模作樣油嘴滑舌什麼是實話實說不玩花樣心中有數,40年過去,從瑞德的表現看出他已經心如止水無慾無求,覺得放歸社會確實不會有問題了,所以就同意了假釋。
不管是哪種可能,在我看來,都體現出了體制特有的力量:傲慢、強大、不知不覺中對人的馴化。
第一種不用多說,關乎一個人生命、尊嚴與自由的問題可以這麼兒戲地處理,僅僅因為代表體制的假釋官擁有碾壓式的、和對方完全不對等的權力,而且假釋官肯定也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不妥,這就是體制對人思想的異化。在體制裡,人會異化成機器,要不就是習慣性“按流程走”,不肯多花一點時間和精力去還原事物本來面貌,要不就是影片裡這種隨心所欲,出發點都是儘量“簡潔高效”,處理事情不帶多餘情感和推理,直接把人看成機器的思路。
第二種,人性本來就有傲慢自大的一面,而強大的體制,會放大體制中人的這種人性。總有一些體制中人,浸淫體制太久,把自己和體制混在一起,把體制的力量誤認為是自己的力量,把人們對體制這種強大力量的服從誤認為是對自己力量的服從,一旦碰到表現得不那麼服從的,就下意識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讓對方臣服。一句話,在體制太久,人會失去自知之明,容易膨脹。
第三種,表面看沒有什麼問題,假釋官如果能這樣分析犯人的心理,還顯得很專業,不敷衍。但究其本質,是忠實地履行了體制這個大BOSS所交給的任務。《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很深刻的電影,在我看來,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安迪所代表的自由意志和整個龐大的體制的對抗。體制的特點,就是要把人異化,變成統一、規範的機器,不可控的個體自由顯然與此相牴觸。如果假釋官是發現了瑞德已經失去了對自由的嚮往和擁有自由的能力,才認為他達到了假釋的條件,這就說明假釋官充分理解並且忠實執行了體制所定義的假釋。
這種理解,顯然不是瑞德的理解。實際上,瑞德要想獲得假釋,只能像現在,沒有了折騰的心氣之後,才能得到這對他來說已經沒有意義的“自由”。除非,他像安迪一樣逃獄,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得自己定義的自由,顯然,並不是體制所認可的。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肖生克的救贖》這部長期霸佔豆瓣TOP1的影片,被無數的觀眾所觀賞,同時也被無數的觀眾看了無數遍。劇中的瑞德是一位心地善良,有熱心的中年人。在安迪入獄之前,他已經服刑了20年。
瑞德三次假釋的經歷
瑞德因殺人入獄,被判了個無期徒刑,前前後後經歷了三次申請假釋。第一次是在瑞德服刑20年的時候,他對著假釋官一再的強調自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罪行,已經悔過自新,完全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不會再危害社會了,上帝為證。可是假釋官似乎並沒有從他的語言和表情中看到痛改前非的樣子,就被駁回了。第二次是在他服刑30年的時候,瑞德經過了第一次的經歷更顯得誠懇,然而最終還是得到同樣的結局。後來,直到第三次在他服刑40年的時候,他已經對於假釋沒有什麼希望和幻想了,於是乎就說著憤恨的話:“我每天都在後悔,但不是因為受到懲罰才後悔。我回首前塵往事,那個犯了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談談,想給他講道理告訴他什麼是對是錯。可我辦不到,那孩子消失了,只剩下我一個垂老之軀。我得接收這個現實。改過自新?狗屁不通的詞兒,你蓋章吧!別再浪費我得時間,跟你說句實話,我他麼得不在乎了”。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段話,讓瑞德成功的假釋。
第三次假釋才成功的原因(個人見解)
在我來看,在前兩次假釋中,瑞德說的話更像是例行公事一樣,似乎沒有自己真正的想法,很官方的幾句臺詞。很顯得沒有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情也似乎沒有表現出來。然而在第三次的時候,真實的話顯得多麼無奈和蒼老從中完全可以看出他深深的懺悔和反思。相比於前兩次這次對話更顯得坦然和真實,讓假釋官也會感到印象特別深刻。畢竟假釋官經歷了無數個想要假釋的人,聽過了太多太多改過自新,認識錯誤的話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前兩次的假釋官都顯得很嚴肅,第三次的假釋官讓人家覺得更會尊重別人,也更是看懂和理解別人。
《肖申克的救贖》
一個充滿暴力和黑暗的監獄之中,囚禁了很多無辜的人,他們更顯得光明和善良。而管理這些無辜的人的獄警和典獄長他們更像是囚犯。諾頓一個西裝革履、道貌岸然的傢伙,手裡捧著聖經,心裡虛偽貪汙的偽君子。安迪在經歷了證人被殺之後,這個天才銀行家利用20年的時間,救贖了自己,懲戒了世間的罪人,獲得了自由。同時又給了瑞德希望,真因為瑞德假釋成功之後有了這樣一個希望,才以至於不像老犯人布魯克斯一樣,在監獄中被關了50年,假釋出去之後早已經沒有了寄託和生活的希望,也早已經習慣了監獄的生活,早已被體制化,最終在外面自殺去世。<strong>
關注看視界看娛樂,和小編一起了解更多的影視作品和娛樂八卦。
看視界看娛樂
瑞德在電影中經歷了三次和假釋官的談話,第一次是在他入獄二十年的時候。而第三次,瑞德的“無所謂”的態度反而假釋成功,那個時候他已經在肖生克監獄待了四十年了!
瑞德前兩次的假釋為什麼沒成功?反而第三次那種“無所謂”的態度讓假釋官給他蓋了“通過”章呢?
瑞德在監獄待了二十年的時候,第一次的假釋面談的話語太過敷衍
瑞德就是一直在重複自己已經洗心革面,不會危害社會。看電影的時候覺得瑞德這個時候的想法只是想出去,對於什麼“洗心革面”“上帝為證”之類的,只是想通過的措辭,重新回到社會而已,沒有對自己的罪行有一點的後悔想法!
瑞德關了二十年後,安迪才剛剛進來,慢慢的和安迪成為了好友!
瑞德犯得是殺人罪,算是肖生克監獄的“權威人士”。第二次假釋面談中,瑞德的談話和第一次基本一模一樣
瑞德和安迪說過,在這個肖生克監獄裡面,都是無罪的,而自己是唯一一個有罪的人。瑞德這個時候已經和安迪成為了好友,他不相信安迪這樣的人會犯“殺人罪”,便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而第二次假釋中,瑞德還是那種“官方”的回答,只是想著能夠出去。這樣當然不會准許通過!
而在第三次的假釋面談中,可以看出來瑞德的態度雖然對於出獄很是無所謂,但是對於以前所犯下的罪行,是真的後悔了。
經歷了老布出獄後的自殺,經歷了安迪苦心19年的越獄,瑞德覺得自己不可能會成為安迪那樣的人,他出獄後,只會是另一個老布。所以這一次面談中,瑞德對於出不出獄已經無所謂了。
可以從瑞德的話語中看出來,他覺得自己已經體制化了,離不離開這片“高牆”也無所謂了。但是他依舊對於自己年輕時候所犯的罪行有了深深的悔意!他覺得,如果自己當初沒有犯罪,或許現在就像安迪一般的自由,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說“假不假釋,他不在乎”
瑞德出獄過後,本來也想和老布一般早點“結束自己”,但是他答應過自己的好友一個承諾,自己必須去完成!在看到大橡樹下面的“目的地”和“車費”的時候,瑞德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起碼他還有這個出獄之前都為自己著想的好友安迪!
瑞德的前兩次“假釋面談”太過“官方”,一心只想出去,對於犯下的罪行沒有悔意!而最後一次中,瑞德是有了深深的悔意,而且對於出獄的想法不再是那麼強烈,所以被“核准通過”
娛樂T嗅
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時候,最有感觸的就是:讀書有用!只有懂得越多,你才會越強大。
安迪和瑞德認識的時候,瑞德算是監獄裡的大佬了,他說:在這個監獄裡面,自己是唯一一個有罪的人。但是他不承認。
有人會想,瑞德剛進來的時候費盡心思的想出去,假釋面談了三次,為什麼前兩次都被否決,到了第三次才假釋成功。
實際上,雖然那個時候他已經有了悔意,可並不是因為他是真正的後悔才被放出來的,最大的可能是當時的他已經被關40年了,年過半百,沒有辦法再危害社會了,在監獄裡打雜吧,又有心無力,所以監獄不負責養老,就把他放出去了。
再有就是瑞德真的是折騰不起來了,前兩次假釋面談的時候他並不是真正的悔過,那只是為他自己想出去才講的措辭而已。
最後一次面談之前他遇到了安迪,他不敢相信像安迪這樣的人會殺人,所以當時就承認了自己有罪,安迪入獄20年,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計劃著越獄,他的舉動讓瑞德震驚,並且感覺到了自己的無能。
當時他心裡是很服氣的。日子久了,他便開始反思自己,於是開始後悔了。
年老後真的就後悔了,出不出獄已經覺得無所謂,所以當時能出獄的時候,心裡很迷茫,不知改何去何從,但還是去了和安迪約定的地方,挖出了錢和車票,才覺得生活又有了希望。
娛樂槽莓派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非常非常優秀的電影,小哥本人也是觀看了不下三次,和《肖申克的救贖》同年電影《阿甘正傳》,小哥也看了不下三次,兩部影片各有千秋,如果《阿甘正傳》講的是美國的歷史,那麼《肖申克的救贖》講的就是人性。
《肖申克的救贖》裡面,在押人員生活日常。
這裡的牆很奇怪,剛開始你很討厭他,慢慢的你適應了它,再後來你就離不開它了,這就是體制。
在《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非常多關押了很多年的人,他們犯的罪有大有小,每天活著同樣的生活,吃飯,放風,睡覺。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每天同樣重複的生活中,喪失了自我,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非常多的人被同化,變得沒有任何追求,沒辦法,因為出不去,既然出不去,想那麼多幹嘛?反正實現不了。
所以,久而久之,他們已經適應了肖申克里面的生活,懼怕一牆之隔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們覺得,外面的世界更加兇險,遠遠沒有肖申克里面舒坦。
比如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最後出去之後,居然想通過犯罪再回來肖申克,而瑞德出去之後,上廁所都要大聲打報告,不然尿不出來。
可見,在肖申克,他們喪失的不僅僅是人格和寶貴的時間,最重要的是喪失了自我。
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夢想的破滅。
生活是什麼?
生活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熱愛生活,珍惜人生。
瑞德在肖申克和別的人不同,因為他有自己的生意,也就是說他和外界是有聯繫的,並且他的人緣非常好,也很有威信。
那麼,他為什麼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混吃等死,而是做生意呢?就如他自己說的“監獄的生活太枯燥,枯燥到沒事做,自己也要主動去找事做”的地步,所以說,有的人喜歡看書,有的人集郵,而瑞德選擇做生意,一方面積累人緣,一方面也為了將來出去有錢可以花,而不是出去身無分文。
所以說,他是有夢想的,他堅信,只要他好好表現,他是可以出去的,何況他還年輕。
但是事實證明,十年又十年,第一次見到假釋官,人家都沒正眼看他,就判了他不合格。第二次見假釋官,別人看了他,也聽了他的言論,但是依然判他不合格。
此刻的瑞德,已經被關押了二十年了。
人生,又有幾個十年呢?所以他在第二次見到假釋官之後,他徹底的頹廢了。
因為老布魯克斯就是前車之鑑,他出去的時候,已經服刑五十年了。
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
當年看這段的時候,特別感動,安迪冒著生命危險,為大家贏得了尊重,贏得了啤酒,他坐在角落,開心的看著這群人,或許他的內心也是非常自豪的。
通過瑞德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渴望自由的,他也想要過正常人的生活,修理自己家的房頂,曬自由的太陽。
所以在那一刻,他感慨良多,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在你努力無果,要放棄的時候,它又給了你一絲希望。
瑞德有所改變。
第一次見假釋官的時候,瑞德和其他在押人員一樣,回答的語速非常快,讓別人感覺像是在敷衍。但是在第二次的時候,他慎言慎行,表現的非常坦誠,希望得到批准,可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第三次的時候,他不在程序化的講以前的那些事物,他非常認真的講了自己的感受,他坦誠自己每一天都非常後悔,但是後悔有用嗎?曾經年少的自己已經垂垂老矣,他就是想要去救贖也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感到被社會(政客)所愚弄,他絕望了。
但是結果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大的反轉,在瑞德的發洩之後,他居然被批准假釋。瑞德滿頭霧水,我也是有點詫異。
導演這樣安排,劇情反轉,節奏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所以說,導演這樣安排,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劇情需要:讓劇情更加能吸引觀眾,平淡無奇的劇情只能讓人倍感無味。而最終安迪和瑞德的相逢,可謂是最完美的結局。
第二:顯示出瑞德的變化,監獄生活徹底改變了一個人,昭示大家要遵紀守法,珍惜人生。
第三:暗射社會的進步,無論是假釋官對於在押人員的態度,亦或者是肖申克的改革,都在告訴大家,社會再進步,明天更美好。
第四:和安迪形成呼應。安迪看到制度的黑暗,自感為自己洗刷冤屈無望,並且自己非常看好的徒弟也被壞人殺害,更讓他感到暗無天日,他憤怒了,所以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越獄成功,救贖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肉身,還有靈魂。而安迪毫無疑問是深深的影響了瑞德,讓他看到了屈服制度是多麼的愚蠢,所以才有了第三次他憤怒的發洩。
第五:宣揚反抗精神。假如瑞德還是之前的言論,或許別人依然會判他不合格,進而繼續留監觀察,這一觀察,肯定又是一個十年,但是瑞德發洩了,展現了真實的自我,這是一種對命運的抗爭,最終他成功了,所以說,如此安排,也是激勵人們勇於和黑暗做鬥爭,凡事要主動去爭取,去改變。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前兩天又把這個經典電影重溫了一遍,這個環節其實充滿諷刺。————當你滿懷期待,結果往往失望。而你順其自然,結果卻能讓你滿意。
但是,瑞德的這次出獄對於他來說,是好是壞呢?他又真的想出去嗎?可以說,如果不是安迪越獄前給他說的話和留給他的東西,他也像布魯克斯一樣,自殺了。
他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長達四十年,已經無法融入肖申克之外的世界。安迪說過“剛開始的時候你痛恨這些高牆,漸漸地你會發現你不得不依賴它而生存”,布魯克斯和瑞德的經歷就是真實寫照。而後者出獄不久就自殺了。瑞德出獄後經歷和布魯克斯一樣,也面臨相同結局,幸而安迪留下的東西拯救了他,給了他方向和希望。
心靈聊齋
瑞德最後一次和假釋官談話時年近古稀,已是老態龍鍾,對社會不會再有什麼危害,所以能夠獲得假釋。
瑞德年輕時誤入歧途,因故意殺人而獲罪,本就判的是無期徒刑,如果能獲得假釋,獲取一定的自由,對瑞德來說可是好事。
第一次與假釋官談話時,瑞德已被囚禁20年。在監獄中經歷過各種無道對待的瑞德,自然渴望獲得假釋以逃離這種高壓的環境,所以極力表現自己已認識到錯誤,已洗心革面,想重回社會,保證不會對社會造成危害。但對於正值壯年得瑞德來說,即使他表現的再循規蹈矩,有前科的他如果出獄後依然對社會有著威脅,所以無法獲得假釋官絕對的信任,被拒絕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次面談是在10年之後,瑞德50多歲,已顯老態,這時的他依然渴望著能夠出去過自由生活,只是已不抱太大希望,因為他已經很清楚,假釋只是政府打人性招牌的一個幌子,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他們是不可能讓一個被判無期的殺人犯在50多歲時獲釋的。果然,瑞德假釋申請再一次被拒絕。
第三次面對假釋官時,瑞德已是一個接近古稀的老人了,此時他已對重獲自由不抱幻想,甚至對外面的世界有點恐慌。在監獄裡,憑他多年的關係經營,通過倒賣貨物,自己算是過的比較滋潤,而且也能受到一干囚犯的敬重。而出獄後,已遠離社會幾十年的他,身無一技之長,原來親戚朋友早就疏遠,自身又年老體弱,憑什麼去討生活呢?所以這次面對假釋官時,瑞德開始滿不在乎起來,他甚至希望用這種態度,來打消假釋官哪怕是一點同意他出獄的想法。不過結果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他的假釋獲准了。
監獄不是慈善機構,他們不可能讓一個已失去勞動能力的罪犯繼續呆在裡面吃白食,所以讓一些表現良好的老囚犯獲取假釋,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獲得假釋的瑞德,和喜歡養鳥的老布魯克林一樣,被安排到了同一個超市工作,同一間公寓生活。瑞德果然對外面的生活極不適應,受原來監獄高壓環境的影響,他上班時哪怕去上個廁所,都要向經理請示;而且受曾是囚犯身份的影響,瑞德平時也沒什麼朋友來往,有空時只是一個人坐在公園喂鳥。這種單調乏味的工作和生活,對一個孤獨寂寞的老人來說,簡直是噩夢。如果沒有安迪安排,瑞德估計會和老布魯克林一樣,最後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瑞德第三次獲得假釋,對他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這只是監獄對一個古稀老人的無情之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