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風雲(二):扯了一百多年的蛋

馬島風雲(二):扯了一百多年的蛋

阿根廷立國之初,由於當時這些島嶼上沒有永久居民,馬島的政治地位是無可爭議的。1823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授予德國出生的商人 路易斯·韋內特允許在群島進行捕魚活動和開發野牛的權力。1826年,韋內特在索萊達港的廢墟上定居下來,並逐漸形成一個居民點。布宜諾斯艾利斯於1829年任命他為群島的軍事和民事指揮官,韋內特開始阻止外國捕鯨者的活動。

1831年,由於阿根廷扣留了兩艘在馬島海域偷獵海豹的美國漁船,在附近的美國軍艦“辛萊頓”號立即採取了報復行動-----美國人攻擊了阿根廷駐島人員和設施並宣佈該群島不屬於任何國家。

1832年 ,一艘名為“克里奧”的英國炮艦也來到馬島,他們再次驅逐了島上的阿根廷人,升起了英國國旗。1833年,英國人開始建立殖民點,由此,英國人對馬島(福克蘭)開始事實上的統治,阿根廷也就馬島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外交抗議。 阿根廷人於1841年、1849年、1884年、1888年、1908年、1927年和1933年舉行抗議活動,自1946年以來每年都向聯合國提出抗議。

1965年,阿根廷堅持不懈的外交努力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聯合國大會於當年通過了第2065號決議,明確規定馬島屬於殖民地問題,並宣稱:“根據一項以前通過的決議(1960年1514號決議),聯合國決心結束任何地方的的各種形式的殖民主義。” 該決議中敦促英國和阿根廷兩國就馬島的前途地位問題展開談判,尋求一個迅速的和平解決方案,此方案應符合聯合國憲章及“上述島嶼居民的利益”。

馬島風雲(二):扯了一百多年的蛋

1967年9月,英阿雙方就馬島前途問題正式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展開了會談;由於英國自二戰結束一直在執行放棄海外殖民地的既定政策,同時也出於削減防務開支的需要,因此英國在談判中採取了較為靈活的態度。

但是由於馬島居民的反對,英阿雙方的談判一度擱淺,1970年英國保守黨重新執政後,英國在談判中提出了兩項新主張,其一是建議阿方能夠給予馬島某些實惠,拉近阿根廷與島民的關係;其二是島民代表必須參加談判(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給外人以英國政府揹著島民談判的印象。)

在阿根廷主動以通航的方式向島民示好以後,接著又提出以大大低於福克蘭群島公司的價格向島民提供石油。 雖然有這些“優惠條件”,島民卻不願繼續談下去,要求新上任的英國工黨政府外交大臣卡拉漢停止與阿根廷的任何對話。

1975年英國新任駐阿根廷大使埃希上任後,阿根廷迫不及待的向其表達了要在該問題上取得進展的願望, 隨著1976年3月阿根廷軍政府的上臺執政,阿根廷對此問題的態度趨於強硬。

1976年12月英阿雙方重開談判,但阿根廷堅持主權要求,而島民則主張繼續維持現狀,英國工黨政府提出將馬島的石油、漁業等大部分資源給予阿根廷,而島上居民仍歸英國管轄的合作計劃。

1979年5月保守黨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新政府上臺執政,新任外交大臣裡德利拋出了一個香港式的“出售再租用”的解決方案,即該群島主權完全歸阿根廷所有,但在一定期限內租借給島民。但島民仍然對此持否定態度,福克蘭群島的議會經過討論以八票對一票否決了一切有關馬島主權的談判。

此後的一系列漫長談判消耗著各方的耐力與信心。1982年2月26日,英阿雙方在紐約進行的談判成為外交努力轉為戰爭準備的節點,阿根廷方面提出一條時間死線- 1983年6月英國佔領馬島150週年。由於此時的英國保守黨政府迫於議會的壓力不再向島民施加壓力,迫使其作出讓步,因此英國外交部只能採取一種拖延下去的辦法,而這種拖延愈發讓阿根廷人感到失望。

戰爭成為阿根廷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