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康熙對著洋鍾感嘆有何寓意?

小說:康熙對著洋鍾感嘆有何寓意?

(專欄做成了連載,為表歉意,全部免費)

1.事發背景:

《雍正王朝》裡,大家都知道,太子胤礽的行為早就為康熙所不滿。為了考驗皇子們為朝廷分憂,為自己分憂的態度和決心,出的第二道考題就是追比國庫欠款。這是一件十分棘手且得罪人的事,所以,康熙對接受這項差事的老四胤禛說,讓他做一枚孤臣。

因為胤禛辦差操持急切,導致追比國庫欠款出現巨大的阻力:先是逼死了康熙老臣魏東亭,老十胤䄉不顧皇家臉面當街賣家當,田文靜被打,太子胤礽賣官鬻爵,一群老武官跑到康熙身邊哭鬧......

最為康熙所不滿的是,太子胤礽居然在毫無過問的情況下賣官鬻爵弄銀子,這無疑加深了康熙皇帝對太子胤礽的厭棄之心。並說出“這就是我大清將來的皇帝嗎?”這樣無奈和失望的話。

這天,康熙對著西洋鍾感嘆:

“順治十年......滴滴答答,就是時時刻刻,是啊,人生有多少時刻呢?”

在這句感嘆中,康熙提到了“順治十年”,到底順治十年發生了什麼事對康熙影響這麼大?還是追比國庫欠款與順治十年有什麼關係?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另外,為什麼康熙會感嘆人生還有多少時刻?

2.順治十年發生了什麼事?

我翻閱了部分與順治十年有關的史料,能夠搭得上邊兒的不多,但是有一則史料值得推敲和思考。白話描述如下:

順治十年五月初五(公元1653年),順治帝檢查內廷三院,發現在崗值班的人員很少很少,就問隨行的范文程緣故,范文程說:今天是農曆端午節,大家都回去過節去了。順治帝聽後有些不高興,後對朝廷官員說:要想過得安逸,就要首先努力工作,只有在整個國家安定團結之後,個人才能永久安樂。他希望群臣能夠知錯就改,並說自己身為皇帝也應該做到。他還以歷代君王為例,告誡群臣要心繫朝廷,勤勉政務,國家才能治理有序。順治還說昔日商湯,正因為時刻警醒檢討自己的問題和錯誤,所以國家日盛,明武宗耽於玩樂,不思責任擔當,國家日衰。這些教訓值得記取。

很明顯,康熙對順治的這段講話一定了然於胸,以此鞭策自己,同時也鞭策太子胤礽。但是太子胤礽,似乎所策非人,康熙實在難以言表。

3.康熙感嘆有何深意?

此前的黃河決堤,因為國庫空虛,老四和老十三江南籌款賑災。國庫乃是國家運行的血脈,國家沒有錢,連賑災都辦不了,勢必激起民變,國家就危在旦夕了,所以,追比國庫欠款,既是康熙考驗皇子,也是國家實情所致。順治十年的講話很有現實意義,大臣和皇子如果不為國家考慮,只顧著私用國家的資財,國家就不會安定,國家不安定,眾生又哪有安樂的日子可過呢?

康熙對於自己晚年造成的吏治腐敗,縱容官員的事情不是不知道,但是九子奪嫡的情勢搞得他身心疲憊,倦於朝政。改革弊政,整頓吏治的決心只有交給後世之君來完成了,這在康熙駕崩,傳位胤禛的時候已經說得很清楚。但是太子儲君胤礽的舉止行為令康熙十分不滿,大清的江山不可能交給胤礽來擔,交給誰來擔,當時的康熙心裡沒有底,這是關係國本的大事,處理不好,國家就會步入毀滅的軌道,這是他晚年最為鬧心的事。一句“順治十年”沒有完結的半吊子話,同時也讓人充分感受到康熙對太子胤礽的無奈和深深失望。

時年已經是近康熙五十年,縱觀歷朝歷代,古今中外,康熙在位的時間都算是很長的了,人不可能長生不老,康熙知道如果還不選好繼承人,也許哪天就真的沒有時間了,如果因此造成大亂,他就算死了也難有臉面去見自己的列祖列宗。“人生還有多少時刻?”康熙心裡那個急啊,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