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公孫勝為何第一個棄梁山而去?

琳琳-吾輩要做淑女


公孫勝是兩次離開梁山集團,兩次離開的時機都很微妙。

先說說公孫勝是如何出場的,公孫勝獲得梁中書要送蔡京生辰綱的消息後,是主動找到晁蓋要去謀取生辰綱的。巧的是晁蓋已經得信,並且和劉唐阮氏三雄吳用等人也正在謀劃這件事,大家都是江湖社會人,一拍即合,立馬結拜兄弟,這就是七星聚義。梁山集團的七位原始股東由此聚齊。

智取生辰綱後,七人因為事情敗露,不得不上了梁山,在吳用智激林沖火併了王倫以後,誕生了梁山集團的初創團隊,公孫勝排名第三。位置很高了,其實也好理解,古往今來,每個造反集團都要有三教九流人士,很需要半身半人的宗教人士來給起事者塗抹神秘色彩,給大家打一針造反天授的強心針,增加點心裡暗示。公孫勝就比較適合這個角色,相當於國師吧。

晁蓋當家以後,梁山完全就奔在造反的路上,直到下層官吏的代表人物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以後,公孫勝就突然提出要回老家照顧老母,並且真的下山了,而且下山後直接音信全無。這就是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集團。這次離開跟奇怪,沒有鬥爭,沒有任何其他導致他必須離開的外因,就是這樣自己離開了。“照顧老母”的理由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從他離開以後梁山發生的事情來看,可能公孫勝對晁蓋和宋江之間不同的政治路線認識比較清楚,而自己是晁蓋的原班人馬,結義弟兄,處於二人的夾縫中實在不好做人,只能選擇離開。

宋江後來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的時候遇阻,派戴宗去尋找公孫勝,他起先推脫他的師傅羅真人不允許他離開,然後戴總苦苦哀求羅真人同意後才又入梁山集團,幫助宋江獲勝救出柴進。在這次出山過程裡,第一次出現了他的師父羅真人,而且公孫勝只有在羅真人同意的情況下才最終出山。由此推斷,似乎第一次下山找晁蓋也極有可能是羅真人安排,完成任務後就必須回山。總之,公孫勝這次下山以後倒是一直處於梁山集團核心領導層,在晁蓋死後梁山大聚義論座次時排名第四,掌管樞密機要,這是很核心的位置了。到了宋江討平淮西回朝到達開封郊外時,他想起來羅真人遇汴而歸的偈語,又一次以侍奉老母,外加一句從師學道得理由脫離梁山集團歸山。這是第二次離開梁山集團。之後就是梁山集團在朝廷的授意安排下最終土崩瓦解,歸於塵土。

結合公孫勝第二次入夥離開的經歷看,似乎他的師傅羅真人起的作用較大,以至於不得不讓人懷疑羅真人可能也是一位受朝廷奸臣集團迫害而不得不遁入道門的忠貞之事,正是在他的安排之下,第一次只是為了取了生辰綱懲罰曾經的政治對頭~蔡京等貪官集團,最後公孫勝跟隨晁蓋等落草為寇,不能為這位羅真人接受,所以命令公孫勝回山。而第二次正好是宋江的人去請,戴總必定說了宋江的政治路線,羅真人才有同意徒弟下山,幫助實現宋江的政治理想。但是,這位以羅真人豐富的政治經驗,必定明白宋江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不可能實現,所以提前給自己的徒弟安排了一條退路,所謂的遇汴而歸,無非就是功成名就,接下來就要見好就收,否則就有殺身之禍。這才應該是真相


奧特快一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公孫勝的高明之處。

公孫勝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號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厲害,晁蓋的十多個莊客都攔不住他。

但公孫勝厲害的不僅僅是武功,還在於江湖經驗。

書裡說,公孫勝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謂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蓋一夥搶劫了生辰綱案發,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孫勝也和阮氏三雄他們一起殺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後,晁蓋他們發現王倫不願意收留,又無處可去,就聯合林沖火拼了王倫。

當時,公孫勝就感到了危險。

外面是大宋官兵圍剿,內部還有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蓋這個老大很講義氣,也重情義,將公孫勝列為第三位,僅次於晁蓋和吳用。

但是,公孫勝以自己的江湖經驗,認為晁蓋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不夠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難以約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時候晁蓋的部下還比較簡單,不過是阮氏三雄、劉唐之流,都是比較直爽的漢子。

但宋江上山以後才幾天,公孫勝就藉口回老家探望母親,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蓋拿出一盤金銀作為路費,公孫勝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當時十萬貫生辰綱可是公孫勝出力搶走的,他應該至少分1萬貫鉅款。

但現在公孫勝連一盤金銀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裝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親,另外則是說明他是不惜代價,寧可不要錢也要離開梁山。

為啥?

公孫勝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絕對不是什麼好角色。

以當時江湖名氣來說,宋江名氣遠遠大於晁蓋,也強於柴進,堪稱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來說,宋江畢竟是個官吏,很懂政治,精通爾虞我詐的政治手段,這是老粗晁蓋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對仁慈的晁蓋可以相比的。

宋江為什麼殺閻婆惜?並不僅僅是閻婆惜接著梁山的書信敲詐他。

其實閻婆惜就是個弱女子,宋江劈頭蓋臉捶幾拳,搶回書信燒掉就是了。

空口無憑,閻婆惜沒了證據還能要挾他嗎?

而宋江卻直接殺人,擺明了是滅口,不讓他私通梁山的風聲洩露出去。因為私通賊寇,是滿門抄斬的罪名,宋江不願意冒險,就乾脆殺人。

閻婆惜雖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殺起來毫不手軟,頭都割了。

再看,宋江為了招收霹靂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殺死了青州城外無數百姓。

這些百姓又有什麼罪?僅僅為了招募一個將領,宋江就能殘殺這麼多無辜,可見這個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蓋主政梁山以後,下令不得濫殺無辜,連搶劫也是隻要東西不殺人。

這些公孫勝都看在眼裡,他明白晁蓋絕對不是宋江的對手。

宋江上山以後,梁山的局勢會發生變化,下面肯定是一場內鬥。

後來聰明的如吳用、林沖、劉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邊去了,不和晁蓋一條心了。

相比起來,公孫勝聰明程度不亞於吳用,但他比較正直,不願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乾脆離開梁山這個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實證明,公孫勝跑的很正確。後來沒多久,晁蓋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吳用、林沖、劉唐大體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則被冷凍。以阮氏三雄的武藝,又是對於梁山極為重要的水軍,阮小二不過排列36將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幾乎都是最末流了。

書中最後寫道,平定淮西后,公孫勝就脫離了宋江陣容,回到老家繼續做道人,最終得以善終。

而其他107個兄弟,善終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孫勝,也是一個高人。


薩沙


公孫勝是梁山上唯一個二進宮(兩次上梁山)的人。

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公孫勝藉口要回家孝敬母親,侍奉師父,就回去了,約定百日內即還,但是幾個月過去,還不見回來,宋江心下生疑:

“公孫先生莫非昧信不來?”

於是派戴宗去找,戴宗把薊州翻了個遍,逢人就打聽,也沒有公孫勝的消息。

第二次,派戴宗帶著李逵去找,遍找不見,遇見個老丈,這才知道公孫勝隱名換姓了,人家不叫公孫勝,也不叫公孫一清了,只叫做清道人,怪不得打聽不著。

戴宗和李逵一路打聽著“清道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公孫勝的家。

公孫勝這才道出實情:

“幼年飄蕩江湖,與好漢們相聚(年輕不懂事上了梁山),恐山寨有人尋來,故意改名清道人,隱居在此。”

不難理解,人家公孫勝起初只想撈點外財,劫了生辰綱就分錢走人的,結果誤打誤撞跟晁蓋當了土匪。

公孫勝為什麼不想當土匪了呢?他的師父一句話道破:

一清既脫火坑,何得再慕此境?

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梁山是個火坑。

所謂的回家侍奉老母,參拜師父,都是藉口。

本人頭條號有一篇專門關於公孫勝中途退群的文章。歡迎關注“Ta是無雙”的主頁圍觀梁山為何不允許公孫勝退群。


Ta是無雙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公孫勝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一個虛構人物。他也是梁山108將中唯一一個懂得一些道術的人物。綽號“入雲龍”。公孫勝最初上梁山是因為劫了生辰綱之後無路可走,所以和晁蓋等人上梁山避難。也可以說公孫勝最早是晁蓋一系的人馬。


很多人看《水滸傳》覺得梁山108位好漢上下一心確實值得稱讚。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梁山之上實際也是派系林立。大家之間雖然互相都是為了兄弟情誼聚在一起,倒不如說是被逼無奈在一起抱團取暖。而且梁山之上人員也確實複雜。有原先白衣秀士王倫時期的殘留人物自成一系,有晁蓋的人馬自成一系,有擁護宋江的人馬,還有二龍山之類其他小土匪首領的人馬自成一系。可以說他們內部其實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最主要的就是他們內部對於招安的態度。可謂是涇渭分明。雙方之間也因為招安吵的不可開交。而這其中以晁蓋和宋江兩個陣營為首。晁蓋原本就不相信朝廷根本不願意招安,而宋江呢?原本就是一個小官吏,一直還對朝廷抱有期望。實際上在整個小說故事中。梁山好漢的隕落和宋江是脫不開關係的。他們的死可以說是宋江一手導致的。尤其晁蓋死後宋江掌握大權之後。公孫勝就逐漸生出了離開梁山的打算。因為最初他看好的就是晁蓋,而晁蓋死後沒有了人可以制約宋江。而宋江就是一股腦的要把梁山兄弟往招安的火坑裡帶。這在公孫勝看來是十分愚蠢的。而且宋江掌權之後對於晁蓋的原手下也不是很放心。因為當初宋江上山之後晁蓋想要讓位給宋江,但是受到手下眾人抵制。公孫勝想要把全自己,所以就假借思念母親跑回了家,再也不回梁山了。



我說宋江自私小心眼可能很多人都不贊同。但從一些橋段中確實可以看出宋江的自私。林沖可以說是梁山的元老級人物了。一家人被高球迫害的是家破人亡。在宋江力主接受招安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林沖的感受。甚至也沒有好言安撫林沖。反而是強逼林沖不可以壞事。這簡直就是不近人情。還有宋江在最後臨死之前還用毒酒毒死了李逵。理由就是怕自己死後李逵再次造反。天可憐見,李逵可是宋江最忠心的馬仔。就是這麼一個人宋江都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給害死了。這足以證明宋江的自私。



公孫勝之所以第一個離開宋江。就是看出了因為宋江的關係。梁山內部已經開始出現瓦解的跡象。並且宋江的所作所為就是讓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個前程。事實上公孫勝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後梁山兄弟好漢死的死傷的傷,公孫勝及時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遙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謂是梁山好漢中頭腦眼光雙全的一位英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梁山排名第四的入雲龍公孫勝,為何會第一個舍梁山好漢美名於不顧,棄山歸故里,超然而去?有的說,這是因為公孫勝後來見了梁山作風,與自己理想背道而馳,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失所望之下,也就不願呆下去了;有的說,梁山一些好漢的血腥殘暴,和大頭領宋江的虛偽奸詐,實在難入公孫勝的法眼,他當然不願置身其中了;也有人說,公孫勝的能耐無人可及,卻被宋江、吳用幾個厚黑之徒,逐漸駕空,志不得伸,心灰意懶之下,也就飄然而去也--------

呵呵呵,道理似乎都不錯。

不過,以今日人們的思維和覺悟,去揣測古人施耐庵的創作意圖,和去領會水滸小說的要義,從而去置評公孫勝其人,總有要讓人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

以愚觀之,公孫勝之所以會第一個棄山而去,乃是作者的創作需要,和“劇情”的發展需要,不得不然!

諸位需知,晁蓋等智取生辰岡時,除了阮氏三雄,算屬於弱世群體外,其他幾個,都不是窮困潦倒之徒。晁蓋是不用說了,有足夠的資產,仗義疏財。吳用作為私塾老師,且有晁蓋相助,生活也還愜意。而公孫勝,自言“覷萬貫如草芥”,當然也是個衣食無愁之徒。即使赤發鬼劉唐,能夠千里迢迢,隻身遠赴東溪鎮,攛唆晁蓋舉事,可見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幾個背景如此,哪為何還要擔著殺頭的干係,去做那要被殺頭的勾當呢?施耐庵老頭,其實早給出了一個理想主義開頭:眾人發誓,此正是不義之財,取之替天行道!---------乃是有深意的。

再反觀各人的作為,也是個性迥異,鮮明卓然。“白龍廟小聚義”時,那個“英雄”李逵,舉斧狂砍,快意發洩,然而只有晁蓋在發急阻止:“不幹百姓事,休得亂砍!”誰是真英雄,誰是狠惡徒,早用事實,呈現給了觀眾。只是,那個氛圍,那個國度,往往是英雄氣短,奸雄逞強,最終,本是梁山老大的晁天王,也不得不盡早為“及時雨”讓賢,先一命嗚呼!

這一夥在亂世出英雄的年代,披著替天行道的外衣,憑著原始慾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四處搶掠,草菅人命的好漢,果真能始終得意乎?果真能一廂情願,妄想招安後,光祖耀宗乎?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作者要給這夥草莽,按排個悽慘結局了,最後落得:宋江三十六,回來十八雙,內中有四個,談笑卻還鄉,十折其八,生還者折臂斷腿,且幾乎無一善終。試想,過去咱們牛皮的大批什麼“宣揚投降主義”,這真是什麼“宣揚”嗎?

而為了情節需要,作為真正當世高人的一清道人公孫勝,當然只能第一個離山了。不獨如此,象什麼神醫安道全,這樣的能人,也只能早早離山。而樂和之類,就只是陪襯罷了。試想公孫勝,號稱入雲龍,幾近神仙一個,山寨一旦有天大困難,有他仗劍行法,一切迎刃而解。如果梁山始終有其人存在,哪還會有徵方臘時,十折其八的悽慘?打敗仗有入雲龍出來解救,傷人有神醫安道全出手施治,結果還不是會同戰大遼一樣,滿載而歸,高唱凱歌,志得意滿?這可真是“宣揚”投降主義了------故讓其先離山,再按排眾好漢的損兵折將,既合情合理,順乎自然,又滿足了創作需要,不得不為。

其次,邏輯緣故,同時當然要給其,給出離山的合理緣由。公孫勝原是不計個人得失,熱衷於造反的高人,然而在眼見了宋江上山後的更旗易幟後,便興味索然了。更何況,公孫勝與乃師羅真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早了然這一夥草莽的“結局”,世外高人,當然不願摻和紅塵紛爭之中了,在知曉前因後果後,公孫勝便一改原先造反的興頭,要歸隱作方外高人了--------作者的用意,便藉著不便明喻的玄學,表達了出來。這其實和魯智深五臺山參禪時,師傅知真給他的“謁語”,什麼遇夏而執,見臘而擒,聽潮而圓,聞信而寂,是一個道理,作者藉著玄語,早給這一夥所謂的梁山好漢,義士豪傑,早早按排好了結果,同時作者的著書深意,也隱悔地告示了讀者--------這其實也是該名著,見仁見智,眾說紛雲的原因所在。

所以,今人憑著今日各自的現代理念,去評說古書,實在有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味道。

-------------------

看水滸,當看百回本。因為細究書中情節,百回本,才最可能接近原著,其他如一百二十回本,或者其他版本,都是後人憑著自己的“聰明”,要麼在添油加醋,要麼抽枝斷幹。只有熟讀原著,方能領會著者意圖,和原作精神。離開了原著的要義,而去評說書中的人物,不免南轅北轍了。

愚雲:個性意味真實,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貫之的獨個謅扯,愚人說道,謬誤、失實難免,歡迎諸君用更有道理的學識,不吝賜教。


愚人說道


在《水滸傳》梁山好漢的排名中,公孫勝位居第四,屬於核心領導層人物。從小學習槍棒,上山前在紫虛觀和羅真人學道,仙骨飄然,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人稱入雲龍。

公孫勝與晁蓋、吳用等人一起智取生辰綱,後為避難躲入梁山。上山後,公孫勝屢出奇謀,化絕境而逢生。從晁蓋一步一步被架空,到晁蓋死去,吳用早就倒向了宋江,道不同不相為謀,公孫勝被他倆孤立在外了。

在宋江實施招安的時候,宋江早已不是剛上梁山的宋江了,已經徹底變了。招安被宋江披上華麗的外衣,冠冕堂皇地說是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其實在招安裡宋江夾雜了自己的私心,想要制止宋江招安已經很難,真正的明白人也沒幾個。

最糟的是,此時的他已經掌握了梁山的生死大權,所以有的好漢,就開始慢慢疏遠宋江,甚至藉故離梁山而去。公孫勝就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前後一共離開過兩次。

第一次離開特意找了個藉口,探母參師

公孫勝是晁蓋死後第一個與宋江明爭暗鬥的好漢。公孫勝雖是梁山的奠基人之一,坐第四把交椅,但還是鬥不過宋江。公孫勝當時上梁山的初衷只是為了除暴安良,沒有想去朝廷做官的念頭,可如今為了招安爭鬥不休。公孫勝自然要找出路,後來他找了一個藉口,回家探母參師,悄悄地離開梁山返回家鄉。

而公孫勝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雖與宋江道不相同,不相為謀離開了梁山,但一聽說梁山有難,為了一百單八將的兄弟情義,他急忙再次出山,幫助宋江攻破高唐州,並留在了梁山一段時間幫助宋江南征北戰。

第二次離開是直接離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掩蓋

等到平定淮西的王慶之後,征討方臘之前,公孫勝毅然決然地選擇離去,成為第一個離開宋江的人,原因有四點:

第一,公孫勝在梁山的地位已被架空,再留下來也確實尷尬;

第二,徵遼成功,梁山集團威望達到頂峰,正處在鼎盛期,公孫勝此時隱退正是時機;

第三,宋江的政治路線和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遠;

第四,羅真人敏銳的意識到出征方臘困難重重,為不讓徒弟公孫勝冒險,故執意將其留在身邊。

在宋江征討方臘時,方臘陣營也有幾個神棍級別的人物,在公孫勝眼裡壓根就不入流的小伎倆卻殺得梁山好漢大敗。宋江見此場景,不由得仰天長嘆:若是公孫老弟在此,我梁山眾兄弟何苦至此?

公孫勝雖是執掌機密的軍師,卻一直與宋江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有吳用做對比,宋江自然不待見公孫勝。如此見首不見尾的入雲龍從此隱居在山林之中,每日以詩酒作伴。最後享年82歲,成為梁山好漢中最長命的人。

公孫勝淡泊名利,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選擇閒雲野鶴的生活。他無疑成為梁山好漢中最幸福的人物之一。


刀墓手札


公孫勝出場時,稱自己“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呼為公孫勝大郎。為因學得 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結果呢?去找晁蓋,劉唐這樣的人都想到了,並且還比他去得早。公孫勝還動手打了晁蓋的莊客,全無半點高人形象,然後又被吳用劈胸揪住,吃了個癟。七星聚義是吳用說的,純屬胡謅,我們能夠得出結論:智取生辰綱是吳用早就算定好的,即使沒有公孫勝,一樣能成功。公孫勝不過是搭了個順風車,名利兼收,還成了梁山的奠基人之一。

宋江得了天書,把老父和兄弟都接上了梁山,打算安家立業。在第三日的筵席上,公孫勝突然提出要回鄉探師拜母,三五月後歸來。宋江建議接公孫勝的母親到梁山,公孫勝一口回絕了。打高唐州時,宋江束手無策,只得派了戴宗和李逵四處尋找公孫勝。羅真人特地傳授他五雷天罡正法,用以破敵,並告訴公孫勝“逢幽而止,遇汴而還”。破了高廉,後面又有芒碭山降魔,公孫勝儼然職業法師。受招安時,“惟有吳學究綸巾羽服,公孫勝鶴氅道袍,魯智深烈火僧衣,武行者香皂直裰”,這四個人裡,吳用的服裝可以看成名片,武松的服裝其實是煙霧彈。

魯智深是真的僧,公孫勝是真的道,二人都在找尋自己的終極歸宿,也都得了尊師的偈言。魯智深頓悟後成佛了,公孫勝頓悟後及時抽身而去,志在“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應該是得道了。公孫勝選擇在徵方臘之前離開,主要原因當然是羅真人有言在先。如果小說沒有神道設教,沒有法術之類的東西,公孫勝這個人物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天機、義氣、人性、魔道,公孫勝四者都沾,降了魔,看透了人性,交代了義氣,嗅到了天機,他還有必要留下嗎?


上頭派掌門


像公孫勝這樣的人,拋開玄幻的猜想,追求人的本質,他,是一個聰明人,一個聰明人,知道了一點點消息,就能上晁蓋家,勸說晁蓋截生辰綱,因為他分析過,押送生辰綱的旅途中,只有晁蓋那一片的地界有機會得到寶物,也只有晁蓋這個地頭蛇得了生辰綱才不會惹人懷疑。

在征討完方臘後,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並且,朝廷裡的聰明人太多,他算計不過,所以只能退讓,做一個瀟灑的國師,輔助混江龍李俊。


TBC三修德


看原著,公孫勝師傅叫他退的。。。


粉紅桃子1


最先看透宋江又遁隱有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