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喜歡回農村生活,有時候種種菜什麼的,不喜歡在城市生活,這是為什麼?

燭光言教


樹高百丈,葉落歸根!

三千路程,故土難離,也許這群人中有他、有我,也有你!

感謝悟空老師和燭光言教朋友邀請回答問題。有的老人喜歡回農村生活,有時候種種菜什麼的,不喜歡在城市生活,這是為什麼?


城市很好,車水馬龍,交通方便;商場超市,高樓林立。客觀地說,現代化已經與城市結緣!

一些老人為什麼喜歡回農村生活,就是因為他在農村生活久了。多數不在自己,而是在於兒女,他要到城市去。或因為兒女孝順,到城市去養老。或因為孫子、孫女讀書,為減輕兒女負擔去帶孩子。

但是,在他的心裡,城市是他的家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和這些老人一概無緣。在這兒有他的朋友圈嗎?他的老哥老弟都在鄉村裡。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有人會說,兒女的家不是這些老人的家嗎?其實在老人的心裡,住在兒女的家裡,還是有些不舒服!

有些老人知道自己年齡大了,也不願意再給兒女添麻煩。生活的風俗,飲食的習慣,老人們常常會想起自己農村裡的粗茶淡飯,那是多麼噴噴香啊!

梁園雖好,不是久居之家,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告訴這個道理。城市再好,在這些老人看來,她是屬於兒女們的,但是不屬於自己!

回到生養自己的鄉村吧,種種菜,養點雞鴨,吃著自家田裡種的糧食。和鄉友們講講在城裡的趣事,說說過往的故事,生活過的有滋有味。

今非昔比,農村也已經變了模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電視,老人們都用上了智能機,和千里之外的兒女們玩起了視頻。水泥路修到了家邊,私家車照樣開到家門口。

兒女們在外還是不放心的,老人畢竟老了。可要知道,老人也是心掛兩場,兒女們在外工作打拼也是很不容易。

實際上,農村和城市,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農村有城裡醫療條件等多種優勢條件嗎?但是城市再好,天長地久,終究留不住老人的心!

天涯何處無芳草,已把他鄉作故鄉!

其實,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只是跟著父母出來幾十年。膠東半島山村的泉水再甜,蘋果再香,只能留住我的心,不能留住我的人了!

我的身心已經融入了港城,我愛連雲港的城市和農村,我愛連雲港的山山水水,我就是連雲港人!多說一句話,連雲港是個好地方,連雲港歡迎您!


(歡迎評論互動!圖片摘自網絡,感謝朋友提供!謝謝!)


九文天下


我伯父伯母都以年過花甲,他們有一個兒子也就是我堂哥,現在在阿里巴巴做事。堂哥在深圳有房產,我伯父伯母在縣城也有房子。

如今他們老了還是決定回家來養老,他們在家有一棟老式的大房子,有兩百多平米,是平房,有三十多年了。最近伯父伯母打算老房子裝修一下,門前有很大的場地。前幾天我幫忙叫人運土來把門前的場地填高了,以後可以再那塊地上種種菜。

我覺得人到老了最好是回農村養老,農村的很多優勢是城裡比不上的。我們年輕時去城裡打拼,無非是為了生存,也許很多人未必會喜歡他們所在的城市,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如果養老在農村一切都是那麼好,比如空氣清醒,農村植被好,空氣無汙染,空氣相比如城市肯定是好很多。農村陽光好,有人會說陽光到處都是,可是你在城裡除非是上公園,不然你坐在商品房的家裡,上哪啥曬太陽去?在家就可以,比如兩個老年人坐在門前搖椅上曬著太陽,聊聊天,多麼舒適。

農村還很安靜,在農村你到了晚上八九點基本上就安安靜靜了。此時正是睡眠的好時間,環境安靜也有助於休息。不像在城裡永遠沒有白天和黑夜,白天喧囂,晚上也一樣嘈雜。

在農村吃的也好,在農村比如兩個老年人完全可以種種菜自己吃。自己動手勞動的,第一運動下對身體也好,再一個自己種的菜吃起來也比較放心。還有農村山好水好,水質基本上沒有汙染,飲用完全沒問題。

在農村老年人可乾的事很多,比如拿個釣竿可以去釣魚,外面池塘河道遍佈,不在於能不能釣到魚,在乎的是當時的心態。再說現在農村老年人特別多,所以在農村養老不怕沒有同齡人,經常可以出去找同齡人聊聊天什麼的。所以個人覺得如果有一天老了,一定會留在農村養老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有的老人喜歡回農村生活,有時候種種菜什麼的,不喜歡在城裡生活,這是為什麼?

像這種情況身邊就遇到過很多,我感覺隨著人們年齡增長,往往戀家的情感就會越來越濃,記得十多年前,我大舅家也是跟隨表姐進大城市生活,一直居住到現在,像戶口也早已遷了過去,在城裡也有自己的樓房,按理說養老是沒問題了!由於以前基本很少回農村探親,以至於親情關係越來越淡,本來以為沒多少關係走動了!但這幾年隨著老舅年齡越來越大,回家來的次數卻越來越多,為此,表姐又在我們本地縣城買了一套樓房,以便老舅回來時居住,畢竟村裡戶口遷出了,老房子也已經推平,已經回村裡居住很難了!

今年老舅和舅媽回來探親時,從年初到現在一直在縣城居住,有時候也會回村裡走走看看,並在村裡串門聊聊天,再加上馬上快元宵節了,因為村裡有扭秧歌的就更不願回城了!而關於像我老舅這樣的進城農村老人之所以願意回農村生活,我感覺原因會有幾方面:



一方面,老人都會有很深的思鄉戀家情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人年齡越大越會戀家,尤其是當人們老了以後,往往會對故土會有一種很深的眷戀。現如今很多農村人選擇了進城生活,雖然很多人在城裡生活穩定,兒孫滿堂也事業有成,卻發現心累了,會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思鄉情懷,總感覺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才會心裡踏實些!

其實,現如今對於搬進城裡生活的很多農村人都會有這種思鄉感覺,往往歲數越大思鄉情懷越激烈,而每次想起就會情緒高昂,總感覺過去農村的生活模糊而又具體,就像彷彿是在昨天。由於年輕人可以通過妻兒、工作而暫時淡化這種情懷,但對於越老越孤獨的中老年人就可能時常被這種情懷所困擾,久而久之會讓心中思鄉戀家之情越演越烈!



二方面,農村和城裡的生活方式差距仍是天壤之別。雖然農村的生活條件不如城裡,但因為是小圈子的熟人社會,往往村裡人平時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基本上相互都會認識,自然就會比較熱鬧而不會有太多孤獨感,就像很多老人即便獨自在村裡生活,往往都可以活得特別滋潤而高壽,這其實與農村人的熟人社會密不可分!我們都學會古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其實也印證了這種說法,由於在城裡熟人很少,往往就會有一種孤獨感,時間久了可能會影響人的身心,自然不利於健康高壽!因此,對於一些老人可能還是希望回農村生活,這樣心裡才不會孤獨,才會生活的踏實安逸!



其實,在我看來,城裡更像年輕人的奮鬥場所,在這裡可以大展宏圖、實現夢想,但往往也會追名逐利,在人際關係中也會戴著偽善的面具,很難讓兩個人放下戒備、客套和刻意的方式去面對!而農村更像中老年人的養老天堂,當人老以後往往就會閱歷豐富而人生世態看開,對待生活喜歡更簡單的方式,尤其是人際關係上更希望直來直去,這樣才會讓彼此倍感親切,更能成為熟人而不會人老越孤獨!所以,即便現在進城生活了,未來說不定也會有很多中老年人喜歡回農村養老吧!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龍百曉生



大帥642


如今雖說從居住、生活等等方面城鄉差別很大,但是想回農村過田園生活的城市老人也不乏其人,可能與這些原因有關:

厚重的戀土情結。再怎麼說現在想回農村的老年人一定是從農村走出去的。他們也經過了農村饑荒的年代,也親身參加了築壩修路、改土造田等國家的建設,沒準還有自己的兒女至今仍在生活農村。他們追憶著在農村熱火朝天的年代,也眷戀著農村的山山水水,更牽掛著遠在農村的兒女們。



厭倦了城市生活。城裡人即使面對面的住著,很少搭話,更別說相互來往,似路人一般;城裡天天人聲鼎沸,到處嘈聲一片,沒一刻的安靜;車輛絡繹不絕、街上人來人往,彷彿總在一種快節奏中生活著;吃飯、轉悠、接孩子等等,生活單調、乏味。


養生延年意識加強。擁擠不堪的樓房,川流不息的車輛,工廠排放的煙、水,灰濛濛的天氣等總給人壓抑的感覺,也擔心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整天吃著施用過農藥的蔬菜,雖長時間浸泡、清洗總還是擔心著。

“入土為安”的思想。城裡都實行火葬制,幾萬元的墓地花費,加重了兒女的額外負擔。不像農村,都留有專門的墓地,只要土生土長的,經得村長及村民同意,隨便找個墓地,一分錢不要。更重要的農村大都是土葬的方式。“入土為安”是老人最大的願望。

不過,有些進了城的人,除了過年祭祖很少回農村,就別說平時與鄰人拉拉家常、隨隨人情份子錢、互幫互助這檔子事了。雖說有錢就能在那一個農村“落腳”,但生疏的環境總沒有老家好吧!因此還是老輩的那句話“閒時多修路,平時多為人”。與老家關係近了,誰會不歡迎“衣錦還鄉”的老家人呢?


為生活而提神


好多年輕人一直不明白老人為啥不想在城裡住,為啥不願和自己相處生活。這個問題應先問問自己,問問自已的老婆。是不是多嫌老人、是不是嫌老人話多絮叨,是不是平常說話不檢點不恰當傷了老人的心呢?

1.第一個問題我們先從生活方面找原因。人到老年胃口不好,口味偏輕,忌惹生冷酸鹹,我們應在飲食方面遵循老人意願。

2.人到老年由於年老體衰、易傷風受寒以至造成夜便頻多入廁不便痰吐不自由,在這一方面我們不應多嫌老人,特別是家庭主婦應給老人一個寬容微笑,讓老人自由自在選擇生活。

3.好多老年人都是過來人,吃過苦受過累,在生活上仍然保留著節儉習慣。而到孩子們全都成家後他仍是退職不退顧,看見不順心事愛多管多問。在這一方面我們能不能虛心接受訓教和理解原涼老人呢?

4.不少老年人到老後偏極比新念舊、喜愛聽老歌看老戲、適應安靜環境、追隨遠古陳事,在這一點我們能不能拋棄管束,任願老人自由自在度過晚年了。




農村土秀才


農民對家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即便是在城市工作了幾十年,對城市的生活都十分的熟悉,表面上看儼然已經是一個城市人了,但在很多時候,心裡對農村的家還是念念不忘的。尤其是上了年紀之後,把家裡的小院子修修,時不時的回家小住成了很多農民的期盼。但今年不同以往,土地確權的和房屋不動產證的辦理讓農村的建房程序有了新變化,大多數農村建房都已經被叫停了。

有農民可能會說叫停只是規範管理,不是不讓建了。確實是這樣的,叫停是為了進一步的規範宅基地的使用,讓新建的房屋和目前農村的發展相貼合,相得益彰。所以只要是農民確權過的宅基地,只要房屋的層數,用料,佔地等都符合使用標準,還是可以向村裡及鄉里申請報備建房的,但如果沒有這些手續的話,即便是原來就有的宅基地,建起來的房屋也可能屬於違章建築。

說了這麼多,全面叫停的只是沒有獲得建房審批的,那這個建房審批好拿嗎?這是很多農民關注的焦點,可以肯定的告訴農民朋友,這個建房審批其實並不難拿,農民只要準備好幾樣材料就行了,一般有:1、農村戶口本;2、申請人的身份證;3、宅基地的使用證(確權證);4、預建房屋的圖紙,需包含房屋的層數(部分地區最高為3層),面積等。這些材料沒問題的,很快就能通過審批並報備給鄉里了。

當然,有農民的審批一直批不下來,究其原因戶口不合格佔了一大部分。有些農民的戶口是空掛在城市的,也就是說其本身在城市並無購房,無長期居住地,戶籍也不屬於某個街道辦事處,而是掛在公司,廠裡等,這樣的農民打建房申請往往是會被駁回的,也就是說無法獲得批覆,所以如果還想把家裡的老宅修起房子的農民,趕緊看看戶口是否還有可能遷回去吧,千萬別再犯糊塗,圖個毫無實用價值的城市戶口了。

對經濟條件一般,未來在城市購房困難比較大的農民,不如早點另做打算,如果農村的宅基地還在的話,可以用不到首付的錢把房子修了,額外的錢買輛車或者是存起來備用,也是種選擇,但無論作何選擇,都該從速,省的越往後越難辦。農村建房被全面叫停,戶口空掛城市,沒買房的農民,別犯糊塗了!


三農坊


說到這個問題,我有很多的體會和感想。

農村有句俗語“金窩銀窩,不如自已的狗窩”。當然這句話有些粗俗,但它表達的意思和喻意,也是不明而喻的。
當然這裡
我並不拼棄城市生活的便捷和適意。但有些老人不喜歡城裡的生活,甚至更願意回到農村種種菜,返璞歸真,過原來自己的生活。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野居生活的自由因素。 當然這裡所說的野居只是田園生活的一種表述。老人們從原始的農耕,到現在的機械化、智能化一路親歷。城市的桶子樓;擁堵的交通;喧鬧的菜市場;繁忙的超市;冷清的人際;形式化、模式化快節奏的生活,給人以無形的壓力。甚至讓很多的農村老人難以適應。更有甚者表現出生理上的不適。老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不服水土”。

說回頭,這是生活環境的不適應。農村生活:“鳥鳴而日出枝頭方起床;炊煙裊裊鴉回巢而歇腳。隨心徒步走回方,不念錢財而彷徨。意可四野獨釣船,情不自禁醉臥雪。花開能吟四季歌,谷黃也醉千里巷。”等等,無不是描述田園風光的愜意,與農人生活的自由悠閒。
二:由小至老的鄉愁情結。 時下,更多的年青一代希望老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把他們接到城裡居住。可是他們忽略掉很重要的一點,老人們的戀鄉(家)情結。尤其是當下這一代的老人,他們從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一路走來。突然就離開了自已一路打拼並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彷徨、不適應、念舊情結油然而生。誰不憶童年?何人不念家?對於他們來說,農村才是老人們的家。家中的生活才安逸。所以說鄉愁是老人們揮之不去的情結。


三:
固有的生活狀態,接受不了
新的改變。 煮飯交給智能電飯煲;洗衣交給智能洗衣機;掃地交給智能掃地機;出門滴滴打個車;進門指紋開個鎖;到銀行、醫院還要取個號;到兒子媳婦單位串個門還得掃臉識別一下等等。所有新的生活狀態打破了老人們在老村的固有生活狀態。不是老人們不接受這種生活狀態,而是他們真的適應不了這種現代的城市生活。
總體來說,誰都向往舒適愜意的生活。但什麼是舒適愜意的生活呢?對於農村農人們來講:幾十年的農村生活,最能適應自已,也最能被自己適應(從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習性、生活狀態等)。都是當下農村老人們樂於接受的。客觀來說,我們不想改變什麼,我們只想讓他們生活的更好。那我認為:我們也不需要去刻意改變什麼,就目前的老人們的生活狀態,隨遇而安吧!


風中的回憶823


很簡單,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一個叫做“根”的情結,在某個地方出生長大,不管走到哪裡,這個地方都是TA終其一生都難捨棄的“根”。我也相信在城裡出生長大的老人,就不會那麼惦記再回到鄉下去種菜養花了。So,這個問題同時又折射出另一個問題,而且是當前正在發生也最普遍的問題:“農村出來的學子和TA們的父母該怎麼去融合在一起”。

現如今的教育制度確實讓許多農村的孩子走出了鄉下,在城裡安了家,由於以前政策的原因,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或者是家裡唯一的男生,那麼,TA們父母的養老問題就來了,怎麼照顧?只有接進城去。而在城裡待不慣寧願回家種菜的,也應該就是這些人了。那麼問題就在這兒,為什麼住不慣?耳聞目見的原因也就下面幾種:一個是“根”,城裡面到處陌生,唯一熟悉的孩子們,又要為了生活,為了高額的房貸車貸,每天都在疲於奔命,也沒時間去陪TA們,而鄉下那些熟悉院落和田埂又是那麼的渴望看到,想回鄉下很正常,每個人都會思鄉;二是家庭問題,孩子是自己生的,所謂兒不嫌母醜,就算鄉下的父母有多麼的隨意不衛生,自己的爹媽,都不會嫌棄,但兒媳不同,時間久了,難免會有口角或臉色,待不下去也很正常;三,經濟問題,有些老人會認為自己,年紀還不算大,腿腳也方面,回鄉下能養活和照顧自己,孩子們的壓力已經夠大了,不想拖累;最後一個就是文化差異了,孩子們都經歷了高學歷的教育,不再是以前學著鄉里鄉音的小屁孩,這樣在溝通上有可能會造成兩邊急,還有就是父母那一輩兒若是真的沒什麼文化,可能上下個電梯都著急,更別說出門去買個東西,So,待不住。

以上的種種並非是小編胡扯,的確是農村當前很多人難以解決的現狀,父母親辛苦勞作支撐著孩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為了孩子們的學業,買房,買車,成家立業,付出的代價是難以想象的,可最終因為城鄉的懸殊、環境的不同,許多父母親其實是在失去了孩子。


黑白繪


人,不像動物,僅有吃的是不行的。人在滿足吃的同時,還要有精神的滿足。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也是鄉下老人在城裡待不住的主要原因。


城裡的生活,按理說比農村生活水平高出幾倍,幾十倍。但是很多農村老人還是不適應城裡的生活,不習慣城裡人的吃飯,因為,用那麼小的碗。不習慣城裡人的穿戴,因為,穿得那麼少。不習慣城裡人的住宿,因為,幾代人擠在那麼小的空間。不習慣城裡人出行,因為,不嫌堵幹啥都要開個車。不習慣城裡人的玩,因為,都去些鄉下人生活的地方……。


要說物質上人們能夠將就,但是不習慣城裡人的精神生活就沒辦法了,一棟樓隔壁鄰居鬧得跟誰欠誰錢似的,見面不說話,老死不相往來。人去世了,跟死個雞似的,悄言不傳地就給燒了,隔壁鄰居都不知道。哪有農村的熱鬧,隔壁鄰居處得像一家人似的,“狗皮襪子沒反正”裡裡外外都不避諱。村子裡要是死個人,全村人都去哭喪,親熱的就像自家老人不再一樣,一跟到底,一幫到底。所以鄉下人沒事找事,而城裡人有事躲事,這一點他們不習慣。



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老年人來到城裡生活總感覺縮頭縮腦不灑脫,沒有在鄉下自由,總感覺“城裡兒女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豬窩狗窩”。因此,兒女叫到城裡,老人“放著清福不會享”,跑到鄉下泥裡土裡折騰著才感覺舒服。

鄉下的老人這樣做,好也不好。好,就是自己生活得接地氣,而且回家遲早和鄰居能說上話,也是一種放鬆。不好,就是讓兒女牽掛。終歸是年齡大了,有個這那的,不在兒女身邊,還是讓兒女不放心。

因此,諫言鄉下老人,身體允許就在鄉下好好生活,身體不允許就到兒女身邊生活。畢竟老了還是要為兒女的方便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