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重達300斤的福王,真的被煮成肉湯了嗎?

範才茂


歷史上的福王朱常洵是讓萬曆皇帝頭疼的一位,萬曆皇帝不理朝政的原因或多或少都與這位十分喜愛的皇子有些關係,若非大臣門的百般阻撓,想必福王還是有可能繼承大統的。而見於野史中的“福祿酒”讓這位大明親王成為了千古笑柄談資,一方面體現了李自成的殘暴不仁,一方面體現了福王的昏庸,但目前的文獻正史中,還證明不了這一說法,根據正史的記載,福王死於義軍不假,但被做成肉湯則是子虛烏有。

肉湯之說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的第三子,備受萬曆皇帝喜愛,還曾一度要立朱常洵為儲君,但大臣門反對聲音比較大,礙於輿論壓力,此事也就作罷了。但這場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讓皇帝和內閣兩敗俱傷,皇帝即憋屈又氣氛,乾脆就不理朝政了;而內閣首輔四人(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被逼出閣,一百多中央和地方官員被罷官、解職或者發配處理。後來鄭皇貴妃涉嫌謀換太子朱常洛一案,福王受牽連,但萬曆仍舊沒有處理福王,只是令其就藩,如此懲罰還在鄭皇貴妃的操作下沒有落實,可見萬曆對於朱常洵的寵愛。


到崇禎帝時,朱常洵算是老一輩最受寵的親王了,因此也備受朝廷尊敬。養尊處優的朱常洵自然也就整日享樂,根本不關心國家時事。而此時長江以北的農民起義已經一波接一波,河南等地的大旱、蝗災致使民不聊生,人相殘食的現象已經層出不窮。而在民間都傳言“先帝耗天下之財以肥福王,洛陽富於皇宮”。

“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雜鹿醢嘗之,名曰福祿酒”——《荒書》



大順軍攻進城後,福王被活捉,朱常洵跪爬在李自成面前,乞求饒命。李自成斥朱常洵:“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然後下令痛打福王四十大板,再斬首示眾。並將朱常洵軀體剔去毛髮,拔掉指甲,與一頭鹿放在一個鍋裡燉成了肉湯,擺酒開宴,名叫“福祿酒會”。

壙志所載

“大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賊數萬攻陷府城……王獨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大明福忠王壙志》



明福王朱常洵壙志是在1924年出土於孟津縣麻屯鄉廟槐村,是由朱常洵之子朱由崧所篆,篆名為“大明福忠王壙志”。此撰文明確說明了朱常洵當年組織死士抗敵的英勇事蹟,將朱常洵的形象一下提升為大明忠烈,因為此篆為朱常洵之子所為,因此客觀性也不敢恭維。

明史追溯

“越數日,賊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縋而出,用矛入賊營,賊稍卻。夜半,紹禹親軍從城上呼賊相笑語,揮刀殺守堞者,燒城樓,開北門納賊。常洵縋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賊跡而執之,遂遇害。”——《明史》

根據《明史》的記載,朱常洵確實組織了千餘勇士抗敵,在面對農民軍入城的危急時刻,作為大明親王的朱常洵做出抗擊的舉動也是應當的,畢竟洛陽還是他的藩地,城破之日,王位也就不保,與其等死,不如拼死一搏。而在福王殉國之後,他的兩個侍從向反兵懇求道“王死某不願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無所恨”,也就是朱常洵的僕人向李自成乞求還給他們朱常洵的屍體以便安葬,而《明史》記錄的結果就是簡簡單單五個字“賊義而許之”。



說明大順軍還是將朱常洵的屍體還給了這兩個侍從,這裡也很好理解,畢竟朱常洵是一方藩王,大順軍奪得了富於皇宮的洛陽城,沒有理由再吃了這個不曾謀面的藩王,無仇無怨的朱常洵被明軍援兵說成是安於享受也不管士兵死活的人,這無疑是在“幫助”大順軍,至於組織千餘人反抗也只是檣櫓之末,沒什麼意義。因此客觀來講,既然沒什麼深仇大恨,也沒必要吃了福王。

客觀論述

“闖將圍河南府,福王募死士,斬獲頗多……闖賊跡福王所在,執之……王見自成,色怖乞生……賊置酒大會,臠王為俎,雜鹿肉食之,號福祿酒。屍王城下,承奉二人乞葬王而就死,自成許之。斂王於西關,遂自盡於側。”——《流寇志》

有一種記載我認為最客觀,那就是彭孫貽所著的《流寇志》,福王朱常洵招募死士抵禦了李自成的進攻,並且“斬獲頗多”,這是引起李自成憤怒的原因。而李自成的惡名是傳聞於天下的,福王養尊處優之軀,又怎能抵擋的住惡民的皮肉之苦,因此乞生的可能性是有的。

而在災荒之年,食人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並非人肉有多美味,因此李自成也不會燉了整個福王而壞了得之不易的鹿肉。在憤怒之下又見到大明親王這一幅搖首乞憐的姿態,氣不打一處來的李自成便下令割掉朱常洵的一塊肉,剁碎了與鹿肉拌作了下酒菜,隨後將朱常洵處死(也許不用處死也痛死了)。然後由朱常洵的兩位侍從太監向李自成要回了福王屍體並安葬。



綜合上述,福王朱常洵之死於大順軍是為史實,但肉湯之說也許是農民軍為了給明朝廷製造壓力而宣傳輿論,實際上並沒發生。福祿酒會是農民軍的慶功宴,而福王的那一塊肉就是慶功宴上對於征服洛陽的最高榮譽。


棍哥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疑案,很難有明確的結論。

民間傳說是這樣:

福王是萬曆最崇愛的一個兒子,被安置在洛陽。福王驕奢淫逸,特別貪財。

他在洛陽大肆斂財,聚斂土地。他的封地本來就有一萬九千頃,卻還不知足,四處侵佔民田,完全不顧老百姓死活。即便是荒年,福王仍然派人向佃戶強行索要地租,不少佃戶因此舉家逃亡甚至自盡。

隨後,河南連年遭受旱蝗大災,到了饑民相食的地步。當時退休的兵部尚書呂維祺多次入王府,勸福王拿出部分財產賑濟饑民。

福王嗜財如命,不予理會。

福王的民憤很大,而且也是眾矢之的。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福王有鉅額財富,一種說法是超過了國庫。

所以,李自成下令務必抓住福王。

農民軍攻破洛陽後,福王試圖逃走。他的身體過於肥胖,體重高達300斤,目標太大,根本就逃不走。

結果就是,福王在郊外僻靜的迎恩寺,被農民軍生擒,家裡的財富也被抄了個乾淨。

據說福王果然是鉅富,金銀珠寶數都數不過來,幫助農民軍維持了多年的軍費。

至於福王的下場,正史說他被農民軍殺掉了。

明史說福王逃到迎恩寺,被農民軍找到,當場殺死。後在部下哭求下,農民軍允許他們找了口棺材將福王安葬。

正史沒說福王被吃掉的事情。

不過,明季北略這本書裡面記載就不同。

明季北略是計六奇根據北方民間一些故事,編纂的一部通俗史書,裡面很多是以訛傳訛。

書中認為福王被抓住後殺死,當天農民軍舉辦演習,從300多斤的福王屍體上閣下肉,同王府花園中的鹿一起煮熟,分給大家食用。農民軍將這個叫做福祿酒或者福祿宴。

民間的傳說就更可怕:福王見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磕頭,祈求饒命。李自成見福王如此沒有骨氣,非常鄙夷。當時李自成部下很多人還是忠君的,只是迫於活命才投靠他。李自成一直試圖讓部下和明朝勢不兩立,此次想出一個好辦法。他讓手下人把福王綁起來,去掉毛髮,剝去指甲,全部剝光洗淨。然後,櫥子到王府後園斬殺了幾頭鹿。

李自成將福王和鹿,放在一個巨鍋,一起煮。福王在鍋中痛哭呻吟,祈求饒命,但最終還是被活活燙死,變成了肉湯。李自成親自取名為“福祿宴”,與手下將士們共享。在李自成看來,只要喝過福王的肉湯,部下也就無法回頭,必須和他一條心了。

不過,這只是民間段子而已。

一般認為,福王肯定被殺,最多被割下幾塊肉吃掉而已,被煮則不可能。

原因很簡單。滿清編纂明史的時候,距離福王死亡並沒有多久,基本歷史事實還是可以搞清的。

而滿清寫明史一大特點,就是對明朝肆意貶低、波髒水。如果明朝福王因害民,最終被農民活活煮死吃了,豈不是最好的潑髒水素材?

但滿清沒有這麼寫,唯一的解釋就是這確實不是歷史。


薩沙


歷史上明朝的福王確實是一個300斤的大胖子,下場也比較悽慘,但是被煮成肉湯則是以訛傳訛罷了!

福王朱常洵

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朱翊鈞和最喜歡的鄭貴妃所生的孩子,而當時的皇后有沒有兒子,所以朱常洵便是最受寵的皇子,朱翊鈞曾幾次想要立朱常洵做太子,甚至因此還發生了長達15年的著名的“國本之爭”,但是礙於這個朱常洵卻並不是嫡長子,又有祖訓嚴令,所以最後朱標洵並沒有成為皇帝。也因此,朱翊鈞感覺有些對不住這個兒子,便儘可能的將除了皇位以外最好的都給這個朱常洵,朱常洵也因嬌生慣養,養了一身的臭毛病。


福王魚肉百姓

朱常洵爭奪皇位失敗後,來到自己的封地洛陽,從此兩耳不聞窗外事,只過著自己的幸福小生活,一天僅有三件事,一是吃,吃遍天下美食,而不論外面是否饑荒,百姓是否能夠吃飽,自己都要吃的最好,就這樣給自己吃到了三百斤;二是色,朱常洵是個好色之人,雖然自己重達三百斤,但是卻並不影響朱常洵姦淫婦女,也因此禍亂百姓,朱常洵相中了誰家的姑娘便會強搶豪奪,納為手中;三是財,朱常洵不到好色還貪財,因此收刮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據說朱常洵的財富富可敵國,但是農民鬧饑荒的時候卻不肯拿出一少部分濟民,因此無人不恨朱常洵這個三百斤的大胖子。


福王被義軍所殺

明朝末年,政府腐敗,在加上天災人禍,導致民不聊生,因此,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而其中以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為最。李自成起義後連克數城,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富王的城池,福王夜裡逃走,但是由於體型肥胖,行動不便,第二天便被李自成士兵尾隨抓住,當場殺死。福王身邊的兩名侍從見此,哭泣著說“福王已死,我們也不願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屍骨,我們就是粉身碎骨也無怨言。”李軍士兵見此,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給了他們一付一寸厚的桐棺裝殮屍體。


歷史上“福祿宴”是怎麼回事?

這便是一種民間的說法了,據說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抓到後,以親王之尊伏在地上祈求李自成放自己一命。但是卻被李自成直接拒絕了,並且說道:”汝為親王,富甲天下,當如此饑荒,不肯發分毫帑藏賑濟百姓,汝奴才也!”說完之後便令手下將其痛打數十大板,之後將其殺害,這次不夠,又令人將其洗的乾乾淨淨,又殺了幾隻鹿,一起用一個大鍋給頓了,分給眾人吃,這便是所謂的福祿宴。


出土壙志證明“福祿宴”子虛烏有

1986年4月,明福王朱常洵壙志於1924年在孟津縣麻屯鄉廟槐村南約500米處出土,上面記載了明福王朱常洵的一生,大致內容有:

“大明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賊數萬攻陷府城……王獨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還有“剛腸浩氣,雖死猶生”

因此“福祿宴”之傳聞不攻自破,純屬以訛傳訛,子虛烏有之事罷了!

明史是由滿清編寫的,而福王朱常洵的死亡時間離清朝編史相隔的並不是很長,因此,清朝還是能弄明白這段歷史的。況且清朝編史一向喜歡對明朝進行抹黑,以此來鞏固自己正義的地位,但是正史上卻也並沒有記載福王朱常洵被煮成肉湯一事,由此可見,這只是民間傳說罷了!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福王朱常洵,萬曆皇帝的第三子,他的生母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鄭貴妃。說到朱常洵,就不得不提到他哥哥朱常洛,因為這兩兄弟,還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國本之爭”,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差點都不保了。




福王朱常洵的生母是萬曆皇帝最寵愛的后妃鄭貴妃,正宮皇后王皇后沒有給萬曆生下一男半女,某日萬曆前往張太后宮中問安,一時興起竟臨幸了太后宮中的一個宮女,回去後他也不當回事把這事忘了。不想這宮女非常爭氣,竟懷上了皇帝的龍種,並排除千難萬險把孩子生了下來,這就是後來的光宗皇帝朱常洛。明朝對皇位繼承有明確的制度,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和“東宮不待嫡,元子不併封”。朱常洛和朱常洵都不是嫡子,但朱常洛是庶長子,太子之位理應屬於他。可偏偏萬曆獨寵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對宮女所生的長子朱常洛不聞不問。




鄭貴妃時不時的在萬曆耳邊吹吹枕邊風,萬曆倒是心動了,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可那些頭腦清醒的大臣們不幹了,他們不斷的上書請求萬曆早立太子以正國本。擋不住朝臣洶洶眾口的萬曆乾脆把立儲之事擱置不管。萬曆這種不顧祖制的行徑,遭到了多數正直大臣的批評。儘管萬曆曾“一怒而斥諫官十一人,朝士莫不駭嘆”,但前仆後繼的批評者依然絡繹不絕。最後在漫長的“國本之爭”中身心俱疲的萬曆不得不妥協,就這樣,惶惶然不可終日的朱常洛終於在這些朝臣的努力下被立為太子。


但事情並沒有結束,為了對朱常洵失去太子之位的補償,萬曆封他為福王,把他的封地封在離京城較近的洛陽。明朝有制,皇子成年後必須離京前往封地,但萬曆捨不得這個寶貝兒子,朱常洵成年後又把他強行留在身邊。朱常洵一日在京,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就一日不安穩,結果又是在朝臣們的一番據理力爭的努力下,直到朱常洵29歲,萬曆才在“戀戀不捨”中讓他就藩洛陽。




朱常洵就藩洛陽後,萬曆給了他超乎想象的賞賜,上等良田兩萬頃,費銀30萬兩修建福王府,將四川的鹽稅、茶稅變現為福王的私房錢,每一年供應他1300引的淮鹽,他把這些官鹽公然放在自己在洛陽開的商鋪售賣……就這樣,就藩洛陽的朱常洵在父皇的庇護寵愛下,在洛陽過著錦衣玉食,紙醉金迷的富貴生活。萬曆死後,光宗、熹宗皆待他不薄,他在洛陽封地,除了盡情享受榮華富貴,幾無遠大理想可言。《明史》記載:“常洵日閉閣飲醇酒,所好惟婦女倡樂。”當時的河南,旱澇有年,蝗災不斷,赤地千里,民有菜色。而且河南連年兵禍不斷,士兵們吃都吃不飽,連軍餉都拿不到,就是這樣,福王還只顧著自己享樂,盡情揮霍父皇、侄兒給他留下的鉅額財富。


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大軍圍攻洛陽城,結果洛陽城在裡應外合之下被順利攻下,城破時,嚴重肥胖的朱常洵好不容易縋城而下,藏匿於城外的迎恩寺,第二天卻被農民軍抓獲。與朱常洵一同被抓的,還有曾告誡過他的呂維祺。呂維祺勸告福王“殿下保住名節,勿使受辱”,但福王並沒有勇氣自殺殉國。




朱常洵應該是史上死的最慘的王爺了。朱常洵被抓後,李自成代表農民軍將他狠狠地呵斥一番,隨即派人宰了幾頭梅花鹿,而後像殺豬一樣,將朱常洵扔在熱水鍋裡燙洗一遍,洗剝乾淨,剁成肉塊,放上作料,和鹿肉混在一起燉成了下酒菜與眾將士一同分享,美其名曰“福祿(鹿)宴”。而後一把大火將富麗堂皇的福王府付之一炬,因為王府實在太大,大夥連燒了三天三夜。關於福王遭到李自成的“烹食”,正史並無記載,但在明、清很多書籍(尤以《明季北略》所述廣為流傳)上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以李自成之為人,此事當不假。


大國布衣


福王朱常洵,那可真是享了一輩子的福,作為萬曆皇帝第三子的他,深受父親寵愛,甚至想要把他大哥朱常洛踢開,立他當太子。

皇帝同意,可大臣們不同意,萬曆皇帝與大臣們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最後萬曆敵不過大臣們的口水仗,只得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明光宗。

明光宗命苦啊,當皇子時不受寵,當皇帝也只當了一個月就掛了,相反,他弟弟福王那是人如封號,有福。


朱常洵被萬曆皇帝封到了繁華的中原之地,就藩洛陽,父親去世後,他也識趣,只做自己的藩王。很快哥哥也掛了,兩個侄子相繼上位,到崇禎帝時,朱常洵的地近位那叫一個尊貴,沒人敢惹他。

朱常洵又從小嬌生慣養,沒了政治追求,就只能終日沉湎酒色歌舞,如此鋪張,自然需要大量錢財,福王對當地的剝削可以想見。

與福王的奢侈天壤之別的人王府外的黎民百姓,由於中原連遭大旱、蝗災,起義軍四起,朝廷的稅收愈發繁重,奢靡的朱常洵成了百姓乃至軍隊眼中的肥肉,而朱常洵卻一點也不擔心。

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洛陽城破。

民間傳說中福王重達三百餘斤,最終被李自成下令混合鹿肉煮成了“福祿(鹿)宴”,犒賞三軍。

其實這只是傳說罷了,正史並無福王被煮掉的記載,而清朝一向遍地起義軍,如果有這事,《明史》中不應該沒有任何痕跡。

按《明史》記載,福王與女眷躲入郊外僻靜的迎恩寺,並在此被殺,其世子朱由崧棄城逃走,日後被明臣迎立南京,即“弘光政權”。

而《大明福忠王壙志》已經出土,按其記載,朱常洵是被起義軍處死的,死後屍體仍存,沒提到被烹殺。

綜上,福王朱常洵沒被煮成肉湯。


平沙趣說歷史


最近幾年福王和李自成的墓誌銘都出土了,其中都沒有記載福王被李自成殺死然後吃掉。

1986年4月,河南孟津縣文管委卻在民間徵集到一方壙志。所謂壙志,就是墓誌銘,而這個壙志的主人,正是福王朱常洵。這方壙志字數不多,但卻填補了歷史的空白,補充了很多細節。

崇禎也希望福王死,福王一直都是萬曆努力栽培的國家繼承人,崇禎出身卑微,沒有萬曆的教導,是個能力平庸,資質低的普通人。說李自成抓了福王,說白了,崇禎更希望福王死了,如果知道李自成沒殺福王,福王早晚都會死在崇禎手裡。這個結果福王自己也很清楚。只能選擇舍財保命。

福王是個三百多斤的胖子,假裝死了在那個時代也找不到這麼胖的屍體,說吃了一了百了,李自成還能有點好處。福王到洛陽封賞的金橋和土地數量龐大,說李自成覬覦他的財富那有可能,取財殺人沒有必要。





吳抒文


野史記載,可信度不大,應該是黑李自成的!

福王原名為朱常洵,是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孫,萬曆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親叔叔。



這哥們兒應該算是明朝歷史上混得最好的藩王了,話說當年萬曆皇帝沒有嫡子,他最寵愛的便是鄭貴妃母子,一心想要將朱常洵立為太子,為此和大臣們一度鬧翻,氣得數十年沒上朝。但是礙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祖制,萬曆皇帝最終只能是讓他和宮女所生的長子朱常洛繼承皇位,是為明光宗,也就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一月皇帝”,害的天啟皇帝匆忙繼位,手底下的木匠活都沒完成。


雖說他是用了心機,最終也沒有讓當上朱常洵皇帝,但是他還是給了朱常洵足為優渥的待遇。他將其被封為福王,封地為洛陽,在當時洛陽可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幾個城市之一,後又“取山東、湖廣田益之”。

可福王並不滿足,他還在吸大明王朝的血,“故大學士張居正所沒產,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雜稅,並四川鹽井榷茶銀”,此外又申請“淮鹽千三百引,設店洛陽與民市”。在當時民間流傳過一句話,皇帝耗費天下的財富來養肥福王,洛陽甚至於比皇宮還富有。福王在這樣的環境下夜夜笙歌,“日閉閣飲醇酒,所好惟婦女倡樂”,養出了肥豬一般的身材。


朱常洵藉著皇帝的寵愛,不僅大肆問皇帝索取財物,還在在自己封地也橫徵暴斂,使老百姓怨聲載道。身為皇室宗親,卻至國家危亡,百姓疾苦於不顧,當時河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蝗災,“人相食,民間藉藉”,福王一毛不拔,這為他後來的悽慘下場埋下了伏筆。

李自成攻打洛陽的時候,“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覺,一呼百萬”,可見當時人們又多痛恨這胖子。



洛陽城破之時,朱常洵倉皇逃跑,逃到了城外的一個寺廟裡面,但是很不幸的在第二天就被起義軍抓住了。根據野史朱常洵被李自成抓了之後,把他的肉割下來和鹿肉在一起煮,當做下酒菜,美其名曰“福祿宴”。

“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灼王血,雜鹿醢嘗之,名曰福祿酒”

<strong>

此事在清朝末年流傳著許多個版本,大同小異。

在1924年,朱常洵的墓誌銘出土,經證實,撰寫者為朱常洵的兒子。在上面記載到,當時洛陽被攻克後,朱常洵還在牆頭上大罵叛軍。當然這樣記載也可能是因為是他的兒子,多少為父親考慮面子。不過很顯然,這件事只是當時民間流傳,去凸顯李自成的殘暴。而“福祿宴”一事,也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對李自成的誣陷。

所謂福祿酒應該是割掉一大塊肉剁碎跟鹿肉拌在一起作為下酒菜,並沒有將其整個人給剁了煮湯喝那麼駭人!


白話歷史君


關於福王朱常洵被煮成肉湯的說法,主要來自於清代一些野史中關於朱常洵死亡的記載,說李自成率軍攻入洛陽後,將福王捉到後,剔去毛髮,拔掉指甲,又殺掉幾隻鹿,放在一起燉了幾大鍋,擺酒開宴,起名曰“福祿酒會”。

但據《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軍進攻洛陽,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抵抗。李自成軍攻入洛陽時朱常洵趁亂縋城而出,藏匿於西郊迎恩寺中,第二天,李軍跟蹤而至將其捉拿,朱常洵當場被殺,後被身邊侍從葬於今孟津縣。

1924年,在孟津縣麻屯鄉廟槐村發現了福王朱常洵的墓誌銘,說明福王被義軍殺害後,屍體仍存在。

因此福王被煮成肉湯的說法,可能是清人為抹黑義軍而杜撰的故事。


林慮散人


是給煮了,是和鹿肉一起煮的,就是圖個“福祿”的寓意。

幹這事兒的人,就是號稱“闖王”的李自成。他不但就著鹿肉煮了福王,還和他的部下們一起,吃肉喝湯的給整了個乾淨。估計酒也喝了不少。

但是,不得不說,這只是一個故事,一個民間傳說的故事。李自成和他的部下還沒有殘暴到“以吃人肉”為樂趣的地步。民間的這個故事其實是想狠狠地噁心福王朱常洵來著——這個只知享樂,只知奢靡,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而對成千上萬的災民的疾苦毫無一絲憐憫之心的“福王”的一種詛咒和一種極度痛恨。

福王朱常洵,是明萬曆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的生母是萬曆皇帝非常寵幸的鄭貴妃。這個朱常洵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正因為他,萬曆皇帝和大臣們上演了一場“爭國本”大戰:因為寵幸鄭貴妃,萬曆對鄭貴妃的這個兒子也十分喜愛,喜愛到要違反傳位規則,廢嫡長子朱常洛而立三兒子朱常洵為太子,這個想法遭到了朝廷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幾個回合之後,結果是萬曆皇帝敗了,據說萬曆就此借坡下驢,從此不上朝了,這個不上朝居然就持續了二十五年,可見萬曆對這個三兒子朱常洵的喜愛。

沒能當上太子的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封地在洛陽。萬曆給這個兒子的封地數量多,質量好。這個福王在洛陽過著極其奢靡的生活。

朱常洵是一個極其自私和貪婪並且愚蠢的傢伙。只知道自己奢靡享樂,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和江山的安危,就是他的侄子崇禎皇帝求他為國家捐點款來拯救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的大明王朝,這個朱常洵也是不為所動,一毛不拔。

《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陽,福王朱常洵逃到城外後被李自成的義軍殺死,但是沒有被“剁了煮湯”的記載。

倒是有一點,正史和民間傳說是一致的,那就是朱常洵的確很肥,體重有300多斤。

這傢伙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是什麼好東西。


步武堂


李自成(1606——1645年),陝西米脂人,貧寒農家出身,自幼飽嘗生活的艱辛,20歲時迫於生計去做銀川驛卒。驛卒的任務是傳遞公文,護送過往官員,運送重要物資。這是一份苦差事,風裡來雨裡去的, 待遇還很微薄,只夠自己餬口。後來,明廷為削減開支,開始裁撤驛站,“快遞小哥”李自成不幸下崗。他和侄兒李過商議去路,後一咬牙投了邊軍(明朝的戍邊部隊)。

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不斷,在重災區陝北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活不下去的民眾紛紛揭竿而起,拼死抗爭。天啟七年(1627),陝西澄城縣爆發了以王二為首的農民武裝暴動,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王二率先扯旗造反後,陝北農民起義已呈星火燎原之勢。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延安張獻忠、綏德張存孟(綽號“不沾泥”)、宜川王左掛、飛山虎、洛川王虎、黑煞神、延川王和尚、漢中王大梁......紛紛起兵響應。彼時的明朝邊軍,因欠餉嚴重,軍紀渙散,士氣低迷,許多官兵逃出軍營,加入了義軍。

《明史·兵備志》記載:“山西巡撫耿如杞勤王兵譁變而西,延綏總兵吳自勉、甘肅巡撫梅之煥勤王兵亦潰,與眾盜合”。

李自成、李過也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脫下軍衣加入了張存孟(不沾泥)義軍。後來,李自成見“不沾泥”胸無大志,且氣量偏狹不能容人,遂拉走一彪人馬投了高迎祥。

李自成勇猛善戰,且有智謀,屢建奇功,遂使高迎祥部逐漸成為“三十六營”義軍中最強大的一支。後來,高迎祥、李自成率軍轉戰陝西、山西、河南三省,初期很順利,所過之處,各省流民紛紛加入,聲勢大振,但在官軍殘酷圍追堵截下,農軍很快受挫,二人見形勢不利,就準備率部重新打回陝西。

高、李率部重返陝西后,遇到了一個足智多謀的死對頭——新晉陝西巡撫洪承疇 。洪承疇老謀深算,極富軍事經驗,他指揮各路官軍對農民軍進行嚴厲追剿,使李自成在陝西很快陷入困境。農民軍傷亡慘重,李自成不得已,重又率殘軍進入河南。

重回河南後,農民軍攻城拔寨,接連攻克了許多地方,崇禎帝急調洪承疇出陝入豫,鎮壓農軍。洪承疇果然能幹,他採取剿撫並用,疏堵結合的措施,農民軍很快又陷入低潮。迫於官軍施加的巨大壓力,各路農軍首領在河南滎陽召開了著名的“滎陽大會”,共商突圍大計。事實證明,這次大會對一舉打破官軍的圍剿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會結束後,農軍離開河南,直搗明朝的龍興之地——安徽鳳陽。高迎祥、李自成率軍出其不意地攻克鳳陽府,並焚燬了明祖陵享殿。三日後,高、李又率軍輾轉回到陝西。農民軍在陝西接連挫敗明軍,陣斃明朝大將艾萬年、曹文詔,聲勢復熾。明廷震怖,崇禎任命盧象升為總理,負責關外進剿事宜,老將洪承疇則負責關內(指陝西),協同圍剿農民軍。

悍將孫傳庭接任陝西巡撫後,和榮升三邊總督的洪承疇密切配合,對陝西農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征剿。高迎祥實力最雄厚,被各路農軍推為盟主,因而成為明軍欲對付的首要目標。黑水峪之戰,孫傳庭採用分化瓦解之策,招降了不少農軍將士,高迎祥寡不敵眾被生擒,後被押往京師遭凌遲處死。

高迎祥死後,不少農軍首領意志崩潰,紛紛嚮明軍投降。李自成則繼承了高迎祥“闖王”的名號,繼續與明軍廝鬥、周旋。

崇禎十年(1637),李自成的闖軍在陝西接連失利,便打算兵進四川。彼時張獻忠部力量壯大得很快,明軍的注意力都被他所吸引,李自成乘明軍疏於四川防務,遂得以突出重圍,進入川境。

這年5月,闖軍搗入四川。但李自成圍攻成都20多天而不克,只好重新折回陝西。

在陝西,李自成的日子很不好過。為了徹底撲滅農民反抗之火,明廷用剿撫並用之策招降了許多農軍將領。李自成則堅決對抗,誓不受撫,遂成眾矢之的。在極度不利的困境中,他準備再次殺回河南。洪承疇早就注意到了他的動向,並判斷出他的企圖,事先在其入豫的必經之路上埋伏下重兵,轉等農民軍自投羅網。潼關南原一戰,李自成基本全軍覆沒。

潼關南原惡戰,是李自成起事後損失最慘烈的一次,稱得上傷亡殆盡。他和十餘騎親信僥倖逃脫,後藏匿在商洛大山中苟延殘喘並靜待時機。

就在此時,遼東清軍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向明王朝發起大舉進攻,前鋒已逼近北京。崇禎急調洪承疇、孫傳庭率軍勤王。洪、孫是農民軍的勁敵,他倆被調離,使李自成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他乘機收拾潰兵,慢慢積蓄實力,又親赴湖北谷城策動已經被朝廷招安的張獻忠舉旗復叛,並從張那兒得到了大批資助。

崇禎十二年(1639)五月,張獻忠在谷城重豎義旗,再次叛明。羅汝才、袁時中等人也紛紛響應,率部復叛。持續了一年多的安靜局面再次被打破。

李自成實力弱小,見明軍把矛頭對準了璇而復叛的張獻忠,遂率部由魚腹大山悄悄進入陝西,再由陝西突進河南,沿途饑民不斷加入,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與壯大。李自成在河南攻城略地,進展順利,一些失意文人比如牛金星、宋獻策先後投靠了他,並建議他採取“均田免糧”的政策,一時間,“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宣傳鼓動口號逐漸深入人心,李自成不僅死灰復燃,而且再次聲勢大振。

崇禎十四年(1461)一月,李自成率軍圍攻洛陽。被封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是崇禎帝朱由檢的叔父,此人貪得無厭,富可敵國,面對農民軍兵臨城下的危局,愛財如命、善於聚斂的他卻捨不得掏出一文錢犒賞守軍,彼時正值嚴冬,有數千川軍奉命馳援洛陽,因走得急,來不及配備冬衣,抵達後飢寒交迫,怨氣沖天,有將官勸福王掏些銀子出來為官兵置辦冬衣,吝嗇的他卻認為拿錢付軍餉是侄兒皇帝崇禎的事,與己何干?他不肯拿錢犒賞守城官兵,還不顧百姓死活,整日裡花天酒地,醉生夢死,乃至洛陽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守城官兵更是不願替他賣命。見李自成攻城甚急,部分川軍士兵乾脆打開城門,迎闖王進入洛陽。

史載,李自成率軍進入洛陽後,活捉了貪鄙無能的福王朱常洵。

據說福王朱常洵是個重達兩百多斤大胖子。李自成望著福王府裡堆積如山的財貨,又望著大腹便便的朱常洵,以揶揄而憤怒的口吻說:“你這大肚子裡不知裝了多少民脂民膏”?!接著,他命人找來一口大銅鍋,周圍堆上柴火,又將花園中豢養的一頭梅花鹿宰殺,再將福王洗剝乾淨扔進鍋裡,蓋上蓋子,燃起柴火,將福王和梅花鹿一鍋亂燉,烹孰後取名曰“福祿湯”,和眾將士分食之......

也有史料記載,洛陽城破後,福王為亂兵所殺,李自成得知後,特地命人尋來一口上好棺木,以王禮厚葬之。

那麼,胖大福王真的被李自成煮成“福祿”肉湯後被農民軍將士分而食之了嗎?因歷史文獻記載相互矛盾,已經成了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清初文人彭孫貽在《平寇志》中記載,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性慘酷嗜殺,斷耳、剔目、截手、折足、剖心、鋸體,日以為常,談笑對之”。他為了兼併羅汝才、袁時中的人馬,不惜大開殺戒,殘忍地將在一個戰壕裡並肩作戰的戰友羅、袁誅殺.....儘管戰爭有正義非正義的區別,但殘酷無情是其共同屬性,農民戰爭的目的,就是在刻骨仇恨的心理驅使下不擇手段地從肉體上消滅昔日欺壓自己、作惡多端的敵人。李自成也不能免俗。在極度仇恨的情緒下,他難免做些讓人瞠目結舌、瘋狂且喪失理性的復仇舉措,他烹殺福王並吃肉喝湯的驚悚傳聞,或許在細節上有所誇張,但其事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